APP下载

共同构筑建筑精品

2001-07-10本刊采编部

建筑创作 2001年4期
关键词:建筑师精品杂志社

本刊采编部

【编者按】7月7日下午,《建筑创作》杂志社与天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建筑创作〉精品集》首发式。出席首发式的嘉宾有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勘察设计协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各大设计院、清华大学的专家领导40余人,新华社、《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体也应邀出席。首发式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主持。《建筑创作》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玉如作主旨发言,表示《〈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出版,不仅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理论的写照之一,更代表并反映了全国大院的设计水平。《建筑创作》杂志社将继续本着为全行业服务的办刊方针,为建筑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李铭陶介绍了《〈建筑创作〉精品集》的编撰过程,并归纳其特点为新技术、实用性和指导性。以下为专家发言摘要:

何玉如(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建筑创作》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本书虽刚刚问世,但已得到院内外同行的好评。其影响力也许超出了当时决定出版该书时的想象。我在为本书作序时已对其作用及意义有过阐述,这里再借首发式谈几点感想:

其一,《建筑创作》杂志1989年创刊,在这十二年的前十年间一直是立足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刊”,刊期也稳定在半年刊。

其二,《建筑创作》杂志自1999年改组并充实编委人员后,2000年至今为季刊,读者不仅从杂志上继续读到北京院的大量作品,还同样看到兄弟院的作品,服务于全行业的建筑师是本刊自1999年下半年改革办刊方针的重要思想。

其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贯倡导科教兴院,一贯重视科研及设计理念建设。办刊12年来《建筑创作》杂志是其理论精华的写照之一。

李铭陶(《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

由富于远见的天津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6月出版的《〈建筑创作〉精品集》一书,是2000年岁末应天津大学出版社韩振平副社长的邀请,共同策划完成的,春节前由本刊拟定出版提纲并精选了过去刊出的文稿及图片,整个版式完全重新制作,全书共计92.2万字,400页码,编排校对工作仅仅一个月。本刊的编校水准及质量,再加上天津大学出版社以社长、主编组成的权威力量,使《〈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出版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技术内容、艺术风格及编校质量上都属上乘。

《〈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创生源于沃土;其一,它源于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其一系列大工程的设计背景及其文化积累,它更源于全国建筑设计行业众多建筑创作的实践及专家们积极投稿;其二,它也源于中国成立最早的天津大学的出版社的努力精神,“强强合作”正是本书高效问世并确保住质量的前提条件。从此种意义上讲,可否将该书定义为是由国家主流设计单位编撰的一本对建筑师有指导性的实用设计大全呢?为此对其特点试作一简要分析:⑴《〈建筑创作〉精品集》的设计新技术特点;;⑵《〈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实用性特点;⑶《〈建筑创作〉精品集》的最大贡献及价值体现在其指导性。

杨风和(天津大学出版社社长):

新的世纪,蓬勃兴起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行业,为广大建筑设计师、规划师以及以出版建筑类图书为特色的出版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历史已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即要把我国最新的优秀建筑设计成果精心编辑出版,广泛传播出去,为广大读者奉献极有价值的精品,这是我们出版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任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与共和国一起诞生,至今已有52年发展历史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投向了荟萃该设计院精品佳作的《建筑创作》杂志社。于是,在共同的目标下,我们双方的合作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今天,我们两个单位强强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我们今天奉献给广大读者这部精品集,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她的出版发行,既进一步扩大了《建筑创作》杂志的社会影响,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辉煌的成果,无疑会受到广大建筑设计者的欢迎和珍爱。这是我们合作的良好开篇,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开发新的选题,真正做到为作者出好书,为好书找读者,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

马国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媒体在其中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过滤器的作用,对信息进行筛选,挤去泡沫;另一个是加速器的作用,使筛选出来的有用信息得到共享,发挥作用。《〈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出版体现了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精选,另一方面它实现了资源共享。现在处在一个新老建筑师交替时期,应该为青年建筑师提供一个舞台,能够有所表现,使青年建筑师通过杂志和各方面的宣传推荐让国内、国外更快地了解。

吴焕加(清华大学教授):

这本精品集可以看作是北京院50年来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前几年文化界有两种理论,一个是华夏中心论,一个是全盘西化论,这本精品集这两种论调都没有,没有文化保守主义,非常开放,非常多元化,建筑师可以在里面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北京的建筑提倡要有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但并不是所有建筑都要具有这三性,有的只要一性,有的只要两性。这本书里有三性合一,有两性合一,也有只有一性的。建筑是很实用的,并不是太文化的。

孙克放(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处长):

《〈建筑创作〉精品集》好就好在是由工作在第一线的设计人员写的,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赵知敬(原首规委办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北京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北京如何进行建筑创作,不是哪一个人、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必须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要进行评论,进行总结。《〈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出版在这方面走了一大步,是十分必要的。

顾孟潮(中国建筑学会、教授):

北京院作为一流大院,不但要贡献建筑产品,而且要贡献建筑精品;不但要有实践成就,而且要有理论成就。这本精品集的出版说明北京院在这两方面都向前走了。这里讲四个提倡:一是提倡加强建筑评论。不透明、不科学、不民主的建筑评论造成许多评选结果是扭曲的,真正好的建筑设计不能中选。加强建筑评论可以促进更多的精品问世,使更多好的创造能被社会承认。对建筑评论要有新的认识,首先它能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它还能促进学科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二是提倡建筑师多读一些好书,不要只抱着一些实用设计手册。三是提倡重视基础科学。四是提倡创造性思维,要保护那些精彩但不成熟的想法。

王玉玺(北京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

《〈建筑创作〉精品集》在推出设计精品发展建筑理论方面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对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个促进。现在有个现象,建筑盖成后,只宣传施工单位,不提设计单位。所以我们设计单位要自己宣传自己,不仅介绍作品,而且介绍建筑师,推出新人。要发展建筑评论,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这种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一边倒不能有不同声音的做法,只会压制建筑创作,阻碍建筑理论的发展。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创作》要提高办刊素质就要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每一篇文章就象树的枝叶,要常绿常新,要吸纳阳光。建筑评论就象阳光,现在国内的建筑评论水平不高,把一些建筑之外的东西,如人格的攻击、造价的争论、长官意志的影响都纳入到学术讨论的范畴,实际上阻碍了建筑评论的发展。

平永泉(北京奥申委副秘书长):

建筑设计一定要创新,但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的营造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不仅建筑师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设计单位的领导、主管部门、业主、建筑评论都要为创新创造条件。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

这本精品集是建筑师、工程师写的,反映了建筑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探索和实践,包括经验和教训,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希望《建筑创作》杂志在今后办刊中多强调一些原创性,开设一个专栏,不仅是介绍精彩的工程,精彩的手法,还要介绍精彩的思想。

《建筑创作》编委会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吴德绳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进一步强调,建筑是为公众服务的,而《建筑创作》杂志也要为公众服务,为行业服务。每一本《建筑创作》杂志都记载了北京院的一段发展历程,《〈建筑创作〉精品集》是将这些段落纵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脉,是对一段时期内设计理论的总结,也是对整个设计行业及科技进步做出的一种回报。现在建筑创作所面临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就是创新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少数服从多数,但在创新的问题上要学会多数服从少数,只有提倡保护少数、尊重少数,我们的原创性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出版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出版上的一个新的开端,是与出版单位合作出版的一个新的尝试。今后《建筑创作》杂志社将坚持这一方向,努力为行业、为建筑师奉献出更多的精品。(王颂整理/刘锦标图)

猜你喜欢

建筑师精品杂志社
小小建筑师
猴子建筑师
精品画廊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釉光青精品欣赏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视界 精品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