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铁半两纹记考

2001-06-28沈习彬

收藏 2001年4期
关键词:记数钱币数字

沈习彬

编者按: 四铢半两,版别繁多,国内专家多有论证,此文占有资料较多,所述分类方面及观点为作者个人见解,供广大读者参考。

纹记,是指钱币的正面或背面除了钱文之外的图案、文字,如星、月、日、祥云、姓名、吉语等。从所见实物及有关图谱来看,四铢半两纹记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

1. 钱面上单铸有一、二、三、四、五、八、十等,如图1、2、5、8~15、17、18、19。

2. 钱面上铸有星、月、云、雨纹、禽兽纹及正方形、长条形等图案,如图20~26、28~35。

3. 钱面铸带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目前所知的有“上一”、“五王”、“主三”、“贝金”、“上问”、“太常”、“胡羽公”、上巨月纹下“平”字等,如图36~43。

4. 四铢半两一般为素背,但也有少数背有横线、星纹等,如图3、4、27。

5. 铸成后钱面阴刻或镶嵌的线条、文字等,如图6、7、16。

对于上述纹记,尤其是对钱面上的数字和星月纹等,华光谱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钱目录》(上卷)称:“此皆各炉别之标识矣。”其他一些藏家和学者有的认为是记数,有的认为是趣作,有的干脆模糊地说是某种标志。台湾的张寿平等藏家则认为,铸有数字的半两,为钱范次第之标记。

称之为“某种标志”,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错误但也毫无意义的空话。称之为记数,亦是大实话。但铸者当时为何要记数?记数有何深层意义?迄今未见深入解析。称这些纹记为古人趣作,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探讨古人趣意何在。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古代铸者(主要是做范工)一时兴之所至随手而作,有的甚至还是不经意间的误作或浇铸流铜所致。但这绝对不能涵盖所有四铢半两的纹记。因为这些纹记不仅体现了制造者显而易见的主观故意,而且具有前面归纳的一定的系统性,蕴含一定的意义。称之为炉别标识,目前虽已被许多收藏爱好者所接受,但仔细推敲,此说则大为不妥。

首先是“炉别”一词令人费解。半两钱铸造,无论是由于朝廷、诸侯王或民间铸造者的不同,还是做范者技艺、趣味的不同,其不同处,应体现在钱范上,并最终体现在所铸出的钱币上,故应称之“范别”或“版别”。而对于炉来说,无论各炉之间有多大区别,其区别处都不能体现到钱币上去。试想,以不同炉熔铜浇铸同一钱范,焉能铸出不同钱币?从西汉铸钱职掌来看,其关键环节有辨铜(掌原料)、技巧(掌制范)、钟官(掌铸钱),各环节相对独立。可以想见,从辨铜、技巧之后,钱币的质地、式样就已定下。钟官也即铸钱者,岂能因炉别对钱币图案文字有所更动?

众所周知,钱币学和考古界至今尚未见到两枚相同的半两钱,因为半两钱铸造是一钱一范。倘要强调“炉别”,难道半两钱铸造还要一钱一炉不成?

认为半两钱上这些纹记是钱范次第之标志,这一观点比“炉别”之说易接受些,但也同样不能涵盖所有四铢半两纹记之意义。秦汉文字中,一至十的写法分别为一、二、三、 ()、、 、、()、、十。如图5所示的穿上下各一竖,这枚钱在钱范次第中,是第一还是第二?它与图8和9该如何排序?图12所示的穿上下各三竖表示几?更何况在半两钱纹记中,并未见到数字太大的实物,而半两钱范多得不可胜数,其排序却只有区区几个小数,这该如何解释?

此外,四铢半两的纹记中,那些星、月、云、雨、禽兽以及其他文字等,显然带有一定的喻义,若将其仅看作是“炉别”、“范别”,岂不太简单了。

四铢半两钱无论轻重大小,只作一钱使用,故钱币上的数字是否会像后代钱币有折二折三之类的当值问题,不予考虑。

这些带有数字的四铢半两,从整体风格看大多为汉代文景时期铸行,而中国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有年号,故这些数字也不可能是记年号。

那么,这些带纹记的四铢半两,究竟有何意义?作何用途?

文景时期,政府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国家出现富裕景象。在这种国泰民安的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成熟的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道家、儒家等朴素的哲学思想得以发扬光大。那个时代,人们(主要是文人、士大夫等社会上层)无论是对天文地理乃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皆有较为系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些,除了在大量的典籍文献中有所记述,在那些流传下来的陶器、玉器、汉画像石及其他各类古玩中也有充分体现。

其实,远古时人们就有在各种器物上做上各种图案纹饰,来反映整个社会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习惯。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上,有的带有鱼纹,表明那时人们以捕鱼作为谋生之重要手段。这种习惯也被带到钱币上,人们利用在钱币上铸或刻出纹记来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四铢半两上所带的各种纹记(包括铸上的和铸成后雕上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思想理念、行为准则、社会生活等的抽象表达和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的显示。因而,其不同的纹记也应有不同的意义。

首先,看看四铢半两钱上出现较多的一、二、三、四。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数字,很容易得出它们是记数、某种次序或区别之类简单的结论。实际上,这些数字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是数,而且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概念。西汉时广为社会接受的道家学说,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并且称道、天、地、人为“四大”。半两钱上的一、二、三、四等数字也许与此有关。

五字在四铢半两的各种纹记中出现也较多。从所见实物看,带有五字的四铢半两主要有穿上阴刻一卧书五字、阳文上五下卧书王字、阳文穿下卧书五字等,每个五字,均为篆书曲笔。对于五,中国古代思想家似乎有一种情结式的思想感情,他们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世界的元素,认为五行相生相克,是万物的起源与多样性的统一。认为人应具备仁、义、理、智、信五种修养,自然界有金、银、铜、铅、锡五色金属(我们至今仍沿用五金之说,如五金店); 天象有岁、月、日、星辰、历数五纪;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声;祭祀用牛、羊、豕、犬、鸡五牲; 诸侯也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很可能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铸或刻五字于四铢半两上,时时把玩,以助于自己分析问题修身养性。而上五下卧书王的那枚四铢半两,也许是个被封王的诸侯自铸的纪念钱。

西汉时,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很大的《周易》中有“八卦”。“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八卦可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图17穿下之“八”字,应为“八卦”之概括。(后代更有将八卦的文字与符号铸于钱上的)此外,这个“八”字写作“”,也有相背之意。

十字在四铢半两的纹记中目前已见三品,分别为穿上十、穿下十和穿上下各铸十(图18、19)。十,乃完满俱足的意思。《商君书·更法》中有“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句子。在半两钱上铸十,有希望功成名就、完美无缺的意思。在钱面穿孔上下各铸十字,则可能希望“十全十美”。

其他六、七、九等数字,目前尚未见到实物或图谱,暂不探讨。

钱币上带有星、月、日、云、雨等纹记,是古人对自然天象的认识和崇拜。日月星云雨等纹记,在后代的铸钱中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图33、34两种雨纹,似乎是春风吹拂细雨绵绵的写照,因而有的藏家戏称之为“村雨西风、村雨东风。”也许,古人正是藉此来企盼风调雨顺呢。

钱面上带有较大的方形凸起纹记的四铢半两,为传说中的上大夫邓通所铸。邓通铸这种钱,既有夸耀其地位之高、家财之富和深得汉文帝恩宠之荣耀,也是对浩荡皇恩的回报。

在钱币上铸有类似汉画像石的禽兽图案,则是告诉人们,珍禽异兽,乃自然造化,狩猎活动,是社会风尚。图29钱面穿上似一灵鸟飞动、穿下有一只形似大象的动物在俯首前探,鸟与兽皆形状高凸轮廓清晰。董大勇先生在《珍稀古钱鉴赏举要》(《收藏》总第61期第31页)中谈到一枚兽纹半两,与此品交相辉映。

纹记为汉字的,一般则具有较为明确的意义。图42为太常半两,太常是汉景帝时的官名,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选试博士。太常半两,应是身为太常的官员之佩钱。

图43是阴刻的胡羽公半两。这“胡羽公”三字有两种可能: 一是代表一位名为胡羽的一等诸侯,因为公可指位列公卿,为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二是一位痴心求道成仙的姓胡道士之别称。古代称成为仙人为“羽化”,即变化飞升,故对那些一心要成仙升天的道士可称之为“羽人”、“羽士”、“羽客”等。胡羽公半两,也许是胡姓的道士珍玩之物。

图4是上问半两。上系指天,上问,即与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天问》相契合。也可能有占卜之意。

图36是上一半两,面穿上铸有卧书的“上一”。上通假于尚,即崇尚。一,既可理解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一”,也可理解为天下一统国家安定。故“上一”亦有两种可能,一种意指崇尚道家一种学说,第二种是希望天下能统一安定,不要像战国那样割据争战。

图39的是上巨月下卧书的“平”字半两,喻义太平。

图38是主三半两,主乃掌管、主持之义。三则有多种指项,如三朝、三族、三生三世、三宫、三军等等,“主三”,喻指管事很多(实权在握)

图40为贝金半两,“金”字书体同于三铢钱“铢”字的金旁,写作“”。“贝”和“金”既都是指钱,也是对钱的赞誉。

四铢半两的纹记,在此后的五铢钱铸造中,得以广泛应用,后代铸钱,对之也大加发扬。(即使是流通时间极短存世很少的三铢钱,对此也有体现。本人就藏有一枚面上带有阳文一的三铢。)只是后代铸钱所带的纹记,不像四铢半两纹记这么抽象,而是更为明确,亦更复杂多样。

以上观点,为作者一孔之见,臆断与讹误处,恳请读者批评。

猜你喜欢

记数钱币数字
钱币翻倍
古时候的记数方法
走近记数制
中国古代记数方式
组合钱币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