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出土唐三彩的牲与鉴别

2001-06-28王长启

收藏 2001年4期
关键词:三彩唐三彩窑址

王长启 高 曼

1999年《收藏》杂志披露文物爱好者张国柱、李力两位先生在西安市西郊(原西郊机场)发现唐代三彩窑址,并刊登了出土的唐三彩残器,这一重大发现,为了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器提供了实物证据。近年西安地区东郊洪庆乡田王镇、南郊养鸡场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器件头之大、数量之多都是极为罕见的,现介绍如下,并就相关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近年出土的三彩俑

西安市东郊洪庆乡田王镇于1984年5月份在基建中发现两座唐墓。一座为土圹竖斜刀把墓,穹窿顶斜坡墓道,顶部开3个天井,天井下东西两壁各有小龛,墓底距地表12米深;另一墓与该墓同型,仅多一天井与两个小龛。此墓早年曾被盗掘扰乱,出土文物有三彩镇墓兽、男女陶俑、动物俑、瓷器、铜镜、墓志等。从墓志记载可知此为韦仁约与妻(继室)王氏墓。韦仁约,字思谦,京兆杜陵(今长安)人,永昌元年(689年)九月二十八日遘(g榰)疾,卒于承义里第。证圣元年(695年)迁于铜人原旧茔,终年79岁。王氏讳婉,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韦仁约继室。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八月十二日遘(g榰)疾,终崇政里,次年归附于铜人原之旧茔,享年71岁。铜人原就是现在的田王镇之原,该墓出土三彩器之大器非常引人注目,分别为:

(1)三彩武士俑2件,均高87厘米。一件头戴虎头战盔,身穿长袍甲衣,肩披虎头铠,腰系双战带,内着长袍,脚蹬高靴。方面阔额,粗眉瞪眼,满面杀气(图1)。另一件,头戴护耳帽(图2)。两件均一手握拳于胸前,一手插腰,站立在高台上。体施褐、绿、黄、白等彩釉,有流釉晕散现象。

(2)三彩镇墓兽2件,高均为84厘米。一件头生一对曲角,兽面长须竖立,粗眉大眼,张口龇牙,前腿直立,后腿曲卧於高台上,腹生双翼,通体施绿、褐、黄等釉彩(图3)。另一件人面兽身,独角,大耳,龇牙。通体施褐、黄、绿、白等釉色,有流釉与晕散现象(图4)。

(3)三彩文吏俑2件。分别高87厘米和91厘米。文吏俑眉目清秀,头戴冠,身着交领宽袖短袍。胸前有一方帛,下着长裙,双手置於胸前(图5、6)。

(4)三彩女立俑17件。高34厘米。造型基本相同,但是脸部的表情略有差异,如同一模范作成。双高发髻,身着大圆领,窄袖衬,袒胸,下着长裙,肩披长巾,手在袖内,是静立的少女形象。从脸面眉目中看,有的嘴角微微翘起,带着会意的笑意;有的眯着细长眼,弯弯的眉毛,流露出喜悦的心情;有的凝神遐想,面容上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各具情态,娟秀纯厚,充满青春活力。上衣与裙、披巾施黄、褐、绿等彩釉,头部没有施釉露胎,面部五官以墨线勾画,然后再涂抹粉脂。由于年代久远墨彩脱落(图7)。

(5)三彩男立俑7件,高35厘米。立俑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双手置胸前,一幅恭谨模样。衣施黄釉,下部没有施到底,露胎(图8)。

以上三彩俑均为白胎,质坚硬。

1987年在西安市南郊养鸡场基建时发现一座唐墓,有三彩俑、陶器等,多数残破,现将具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1)三彩天王俑高83厘米。天王俑头戴鹰形高盔帽,身着盔甲,颈带顿项,其肩饰龙首,腰系带,下着战袍,脚穿高战靴,下踏一妖邪。左手半举,右手插腰间。通体施黄、绿、蓝釉彩,胎白质坚硬(图9)。

(2)彩绘男女陶俑高42厘米。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脚穿尖头鞋,身着男装,但是从面相与动态看为仕女。头稍侧转,面容俊俏,两道曲眉下,双目顾盼有情。直鼻,小口,点朱红。双臂柔软,男装未能遮挡住端庄柔美女性体态,特别是把女性的内心世界刻画在面部,更显得俊美。这件男装女俑反映唐代少女喜效男子装束的风俗。此俑胎为泥质红陶,细腻坚硬(图10、11)。

(3)粉彩载物骆驼通高62.5厘米,长41厘米。骆驼行走在长方形底板上,四腿强劲有力,昂首挺颈作嘶鸣状。原施粉彩,由于天长日久,全部脱落,露出细腻坚硬泥质红陶胎。在头顶、颈下与腿根部长满须毛。驼背垫有一椭圆形毡子,在双驼峰上架设平台,铺有长方形毛毡。毛毡边作绒线状,并刻画几何形纹饰。特别指出的是在驼的臀部有一小片褐色彩釉斑,这是无意间滴上的低温釉形成的釉斑(图12)。

对唐三彩的认识

上述唐三彩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浑圆饱满,雍容大度,富有生命力。出土唐代三彩器地区有陕西、河南洛阳、江苏扬州、山西太原、辽宁朝阳、甘肃秦安、河北内丘、四川邱山等等。但是各地区唐三彩风格既有时代共性,也有地域差异。西安地区出土的是有唐一代的代表作品。

西安地区曾是唐代京都,出土的三彩器很多,特别是出土器物中有许多是大件的。当时的唐长安城是否烧造三彩器曾是考古界的一个谜。有的学者提出从西安地区出土许多大件器看,可能烧造的窑址离长安不会太远。西安市西郊机场发现唐代三彩窑证实唐长安城曾烧造三彩器,具体地点在长安城醴泉坊内。窑址内还发现刻有“天宝四载”(745年)的文字陶片,烧造具体时间也因而有了实物证据。在西安市养鸡场唐墓出土的文物中,一件陶骆驼在其臀部有一小片褐色三彩釉,证明三彩器与陶器是在同一窑内烧造的。该唐墓出土的三彩武士俑、陶男装仕女俑、陶骆驼等与新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出土的器物对比,胎、釉与造型十分相近,就连衣纹线条的刻画也是一致的,可能这批三彩器与陶器就是在醴泉坊窑烧造的。在西安市文物局收藏的陶俑中还有与该窑所出相似的,说明该窑的产量较大。

唐三彩窑址的发现,特别是长安城遗址内三彩窑址的发现,说明该窑烧造三彩器服务对象一定是社会上层人物,也可能部分是“贡品”。

三彩器的特征与鉴定

三彩仕女俑(包括陶仕女俑)在唐墓出土器物中常见,唐代女装主要是裙、衫、袄、帔等,地位不同,穿着不同。唐初的短衫窄袖至盛唐时变为裙长衫硕的宽松式,中唐以后越来越肥大。唐代妇女还喜爱穿胡服,戴胡帽,兼以男装、武装为美,这种风气原在宫内的公主、宫女较为普遍。唐代妇女较“开放”,为了展示身段的美感,袒胸露乳,自由自在。当然一般的劳动大众仍过着饥寒的日子,侍女俑衣着简单,神情拘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唐代妇女的发饰很多,有高髻、凤髻、抛家髻、螺髻、同心髻、花髻等等,丰富多彩。前述女俑或见之。

天王俑、武士俑和镇墓兽在墓内用于“镇墓”。唐代早期只用武士俑,而无天王俑。至高宗时,武士俑基本上改为天王俑,通常天王俑脚踏卧兽。武则天以后天王俑脚踏俯卧式小鬼,玄宗时脚踏卧兽基本消失了,脚踏蹲坐小鬼流行。天王俑与武士俑均是以现实生活中武士的形象为依据,唐墓出土天王俑一般均有两件。唐代军装有的铠甲分全身披挂与保护胸背泺裆甲,还有战袍和战袄,这些均为唐俑吸取。同时天王或武士俑在正确的人体结构和体质的基础上,进行夸张,面部丰硕,眼大凸鼓,脖项粗壮,肌肉壮健突出,手插腰,脚踏小鬼,表现强烈的力量感,意在震慑人间与冥国的一切妖魔鬼怪。牵驼(包括马)胡人俑反映当时西域人骑着骆驼或马沿着丝绸之路,经过长途跋涉到长安进行商业贸易的情景。

三彩胡人文吏俑在唐代墓葬出土较多,反映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是文明富庶的封建强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空前发达,国际交往日益增强,来唐的外国使臣、留学生、商人、僧侣络绎不绝。三彩胡人文吏俑反映的当是出使来唐的使臣,也可能在唐朝做官的胡人。

唐三彩器的真伪鉴别已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特别是西安市西郊原飞机场与铜川市黄堡镇发现唐三彩窑址与三彩残器,使我们对三彩器真伪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唐三彩器属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烧成温度在800℃左右。釉彩丰富,有绿、褐、黄、蓝、白等。瓷土作胎的唐三彩器化学成分如下表:

当前,烧造仿唐三彩器很多,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在真伪鉴别方面首先要掌握艺术风格与造型。仿烧唐三彩器,仅能仿出形而仿不出其“神”。笔者曾拜访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他们认为在雕塑古代的动物、人物中,很难将当时的风格全面表现出来,总是带有现在的气息或本人的特点,原因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审美观念雕刻技巧也不同了。天衣无缝地将唐三彩器塑造出来,达到“尽善尽美”是很难的。就是用唐代器物翻范制模,再以此制成品,它的棱角是呈现圆滑,修胎与刻画的线条生硬而不自然。总之,弊病是难以掩盖的。第二,唐三彩胎体有二种,一为泥质红胎,质粗疏松;另一种含瓷土的白胎,较为坚硬,分量较重,粉白质感。粗松胎的器物胎釉结合不牢固。故易出现冰裂纹,一般是没有规律。但是仿制品同样出现冰裂纹,以冰裂区分真伪品是很难的。第三,关于釉质,真正的唐代三彩一般釉较厚,具有温润玻璃光,质感不强,亮度均匀,色深沉,色彩自然,微微闪蛤蜊光。但是这些特征并不是在烧造过程中温度不到或温度过高呈现的釉面,而是天长日久形成的。旧仿(指民国时期)的釉面也有蛤蜊光,但经过化学处理的仿品釉面光亮不均匀,常常出现处理不到有较强的玻璃光,釉色鲜亮。还有地域不同也有差异,例如同在一个省内的长安城烧制的与耀县黄堡窑烧制就有差异,从造型、釉面都可以看出,但是,唐代风格共性特征都是一致的。总之,在鉴别真伪唐三彩形器时,首先抓住时代的特征,这是鉴别中的主要依据。责编潇然

猜你喜欢

三彩唐三彩窑址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唐三彩”是哪三彩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唐三彩韵
绚丽之花——唐三彩
名贵的清康熙墨地素三彩
论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