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龙江朝圣地

2000-06-14□文/阿梅

棋艺 2000年10期
关键词:棋院棋艺报纸

□文/阿梅

编者按:在很多人眼中,棋院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之所以这么说,盖因其系通往职业道路之 重 要途径,因而多年来笃信进入棋院便可以成为一方豪侠者大有人在,但由于他们或天资有限 ,或机遇不够,真正入室者却寥寥无几。

从本期开始,《棋艺》将开辟“棋院文化系列”栏目,介绍全国各地的知名棋院,以飨那些 渴望圆职业棋手梦想的广大棋迷。

大抵在象棋方面下出点名堂来的,一般都经历过三部曲,街边棋摊的摔打、茶馆棋社的锤练 ,直至最后登堂入室,进入棋院。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像小时候曾经玩过的搭积木游戏那样,越往上垒的 木头就越少,难度也越大。棋院之所以能够成为弈人心驰意往的朝圣地,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是积木的最顶层。

内部结构

黑龙江棋院是全国首家设施最完善的棋院,这座二层欧式小楼坐落 在绿树如荫的 和平路上,占地千余米,使用面积1800平方米,风格如同许多哈尔滨老式建筑一样古朴而又 洋气。棋院的二层格局完全一样,每层十二个房间,由比赛大厅、圆厅、院长室、训练室、 办公室、餐厅、寝室等部分组成。

比赛大厅有120多平方米,红色地毯,米色沙发,四周悬挂着各种名家字画,虽然在今人眼 中稍显过时,但在80年代中期,却是相当豪华气派的。

这里曾多次承办过国际级、国家级比赛。1987年棋院与中国象棋协会、《体育报》、《黑龙 江日报》联合举办了首届亚洲棋王赛预赛,随后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1995年邹铁力先生 赞助的“高科杯”象棋特级大师邀请赛等大赛都陆续在这里举行。

与比赛大厅相对的圆厅中央摆放着一个乒乓球台,供队员健身用,阳光从落地窗直射下来, 暖暖的,每当清晨、午休时这里总会人头攒动。

大厅左侧是院长室,一间是现任院长赵国荣的,不过他已很少在这里办公,一年之中 有近半年时间在日本传播象棋和学习将棋。另一间是副院长孟昭忠的,他主管棋院的行政工 作。旁边的围棋训练室里摆 放三张桌子,自从聂卫平回京,牛力力(在日本)、牛娴娴(在英国)、王磊(八段)进入国家队 以后,现在只有陈兆峰(五段任教练)和韩钢(二段)。

与围棋训练室斜对着的是国际象棋训练室,大师吴玺斌任教练,队员有孙祥弛、陈静、高志 倩、杨宁等国家大师。

当然最令黑龙江棋院引以为豪的还是中国象棋的雄厚实力,曾培养出国际特级大师赵国荣( 六冠集一身)、特级大师王琳娜(1997年冠军)、特级大师郭莉萍、孙志伟大师、张晓平大师 、 张影富大师,张梅大师(已转到火车头),张晓霞大师(已转到火车头),其中赵国荣和王琳娜 第 一次使男子冠军和女子冠军飞过山海关。既然如此,拜师学艺者便大有人在,不必说东北三 省, 就连远在山东、河北、武汉等地的弈人也都亲自到访,其中不乏刘殿中、李来群等特大、大 师的身影。

建院初期为了训练方便,院里规定教练和运动员必须吃住在棋院,随着经费的减少,一层出 租出去以后,现在也只剩下两间寝室,供外地队员居住。

大厅的后面是餐厅,有一大一小两间,大餐厅是教练、队员用餐的地方,不过现在它已经成 为了围棋教室,队员们都回到各自的训练室就餐。小餐厅是专门用来筵请来宾的,许多诸如 卡拉OK机、电风扇等设施在现今看来也不算过时。在一楼的楼梯口旁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原来是《北方棋艺》编辑部的办公室,随着一 楼出租后,便挪到二层,由于《北方棋艺》编辑部现已隶属于当代体育杂志社,这里就变成 了围棋教室。テ逶撼闪

棋类活动在黑龙江一直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涌现出一大批棋坛高手,像王嘉良、张东禄、李 中健等,其中以王嘉良成绩尤为突出,多次打进全国赛前三名。70年代末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结 束后,代表团团长杨玉晨、李剑白等省委领导见棋类项目的成绩优于其他项目(因象棋有王 嘉良可与南方杨官、何顺安等对抗,围棋有棋圣聂卫平),遂决定投资兴建棋院,把棋队 从体院单拿出来,以便更好地发展龙江棋艺。省委拨专款40万用棋院建设,并任命王嘉良为 主要负责人主管棋院的基础建设。

究竟把棋院建在哪里?这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王嘉良陪同省委书记李剑白坐车环游市区 选 院址。开始选中了风景优美的江心半岛老头湾,但考虑到见院资金只有40万,如此一来需耗 资 80万。后来又看好文化宫旁的小树林地带,因为绿化要求又被否决了。时光如梭,转眼到了 1982年,这时接到财政厅的文件,如还不建院,资金就要收回,就这样,经过多次实地勘 测,最后院址被选在省体委训练中心的和平路上。

资金有了,地址有了,那么该把棋院建成什么样子呢?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是邻街 , 按市委规定不能低于六层,除非建成“小品楼”装饰街道风景。经仔细研究,权衡各种设计 方案,最后哈尔滨建筑设计院的一位热爱围棋的胡老先生的设计方案被采纳,这时已是1985 年的夏季了。

由于经费不富裕,作为主要负责人的王嘉良东奔西走,找人批国拨价钢材和建筑材料,并亲 临现场指挥。工人们24小时加班加点赶进度,没有加班费,王老就自掏腰包为工人买烟、发 补助。在大家齐心努力下,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于10月如期竣工,共耗资50多万。

由于已是深秋,房子里反潮,要想在当年搬进去,必须烘干,于是王嘉良又带领工人架起烘 干机,1985年底,三个棋队终于搬进了新家。

市场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转,各项体育活动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足球已经有了职业联赛,篮 球也在美国NBA的推动下有了CBA,而以前红遍大江南北的象棋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弈人的 圣堂棋院也遭受着侵袭,因此如何发展棋院,如何让棋院更具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显然由国家供养,在现今已经行不通了。国家不愿背更多的包袱,棋院要想在这种浪潮中生 存下去,必须勇敢地争取市场份额,把人们的目光再次吸引到棋上来。从50年到90年代初, 人们的娱乐活动一直比较单一,大街小巷的棋摊随处可见,下棋的人也很多,而现在人们的 目光大多都盯在了围棋上, 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日韩资金的大量注入。

在日本,围棋与新闻单位联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些报纸财团独自承担比赛的一切费用 (包 括奖金和对局费),当然必须获取独家报道权。因为在日本围棋道场很多,热爱围棋的人也 很 多,因而看围棋报道的人很多,要想得到最新最有权威的棋评必须掏钱买报纸,因此围 棋和报纸财团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每家都从中受益匪浅。

黑龙江棋院一直以来都是以象棋为主体的,在激烈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还没有像湖北、浙江等 棋院 、棋队那样解散,这些与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棋院领导的决策密不可分。早在建院之初,王嘉 良就积极寻求与企业联姻之路,而且于1979年创立了《北方棋艺》,为棋院创造很多经济效 益 。90年代中期,随着经费逐年减少,棋院也不得不出租一层,还冠名为铁力实业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棋院还先后开设了三项棋类培训班。

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因而完全有理由再勇敢一点,率先与省内的报纸、电视台协商,通过 报纸发放棋赛消息和对局记录,象棋爱好者再掏钱买报纸,报纸的销量上去了,相关的广告 产 业也会给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报纸再出资提供比赛经费,这是个良性循环。也许其中有 许多困难存在,或许有更好的方式发展象棋,无论怎样,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做、去努力。

猜你喜欢

棋院棋艺报纸
我和爸爸拼棋艺
确实不容易
非常魔典
六月概述
旧报纸·巧存放
2008年《棋艺》主要文章索引
何去何从
昭和围棋风云录
棋王赛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