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一种即将消失 的文化

2000-06-14江苏:瘦髯

收藏 2000年8期
关键词:瓦当人民公社东台

江苏:瘦髯

东台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沿海城市,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名人:明代有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清朝有平民诗人吴嘉纪、水利专家冯道立,抗日时期有著名的外交官卢秉枢,现代有著名书法家高二适、新闻学家戈公振、翻译家戈宝权、国画家戈湘岚……他们为这块土地增添了光彩。回忆这些能让人兴奋、催人振奋。而有些回忆却让人沮丧和痛心。我就迷恋上了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瓦当。

台城近几年在大规模搞“旧城改造”,在1999年第三期旧城改造中,我无意中发现瓦当上的铭文、花纹美妙绝伦。从4月起,我日夜迷恋上收集瓦当,到目前为止已收集到瓦当1000多片,670多个品种。

在收集瓦当的过程中,我尝遍了酸甜苦辣。为了收集这些即将隐遁于历史的瓦当,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烈日炎炎,每天都要到旧城改造工地去一两次,有时早上5点钟就到工地,下午7点半才回家。休息日,我几乎整天泡在工地上。有人问我:“这瓦是不是古董?”还有人问:“这瓦值不值钱?”我解释说:“这瓦叫瓦当,也叫瓦头,我们东台人称为‘猫头、‘滴水。这上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是铭文,有的是花草,有的是龙虎鱼凤等等,这就是瓦文化。这些瓦当有较强的地方性,它是一代一代东台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积累,凝聚着历代东台人的智慧。我收集这些瓦当,就如同收集邮票、粮票一样。但是邮票、粮票花钱能买到,而这些瓦当如果我不收集,将会随着旧城改造的结束而永远地消失,今后我们想看这些瓦当就不可能了。”

在收集瓦当的过程中,我几乎每次都有收获,都有新发现,每收集到一个新品种的感觉比吃丰盛的酒席都要好。在致和堂巷收集到一片瓦当上有“捷报·状元及第”的铭文,在朝拜巷、洪山堂巷收集到两种不同的印有国民革命军旗徽的瓦当。狮、虎等兽面瓦当就收集到36个不同品种。在老鸦堂西巷收集瓦当时,有十几位居民围着我问这问哪。听说我是收集瓦当的,有人给我拿来凳子,有位老人从自家拿来一根衣叉帮我挑瓦当,还有人指点我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瓦当,一个小学生还为我带路,使我十分感动。我75岁的老母及爱人、孩子也非常支持我,她们除包揽了全部家务外,还帮我清洗整理瓦当,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收集整理好瓦当、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收集的瓦当品种,大体分四种类型。一种是龙、凤、狮、虎等传统题材,或是为了避邪。一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民国初期的国民革命军旗徽瓦当,标志封建统治的灭亡,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开始。抗美援朝期间的“和平鸽·天安门”瓦当,反映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瓦当记录当年前苏联撤走专家,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再一种就是“福”、“禄”、“寿”、“财”、“喜”这类瓦当,不同的“福”字瓦当有224种,不同的“寿”字瓦当有145种。人们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都凝聚在这小小的瓦当之上。第四种反映了东台人民非常浓烈的生活情趣,如花、草、鱼、鸟之类的瓦当就有140个不同品种。

在收集瓦当时,一般我在现场找根木棍或竹竿,把所要的瓦当挑下来,因为时不时地把两边的瓦当也带下来,常常被两边同时掉下来的瓦砸伤头、碰破手。有时爬墙、爬窗,甚至爬屋而扭伤脚。两个多月,几乎每两三天就要被砸伤一次。难怪有人说我是个“瓦痴”,以至于工地上不少工人见到我就说:“拾瓦的人来了。”

在收集瓦当的过程中,砸伤头、碰破手,我心甘情愿。令我心痛、遗憾的是:一次听人讲古三味寺巷有种上有“人民公社好”的瓦当,这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瓦当。我曾在原古三味寺巷的遗址找了整整半天,一片瓦当都没看到,连“人民公社好”的一点点碎片也找不到,我非常沮丧。我一直努力在寻找,打算在三期城改收集结束后到东台市内一些古老的乡镇去收集。那些古老的乡镇有不少明清以前,甚至更古老的建筑,说不定就可能找到那片“人民公社好”的瓦当。还有一个让我十分痛心和遗憾的是,我对东台的瓦文化认识太晚了,我失去了一期、二期以及三期城改前期的宝贵机会。可以肯定地说,若干的瓦当就是如此简单地从我们这一代人眼前永远地消失了。我想,假如我们的有关部门加强对旧城改造中的古建筑、木雕、砖雕、瓦当等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收集,我们将会不负先人,无愧后人。

我打算对这些瓦当整理后进行系统研究,条件允许的话,还打算将这些瓦当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瓦当,了解东台的瓦文化,从而激发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猜你喜欢

瓦当人民公社东台
瓦当
毛主席来过的小山村
——舒城舒茶人民公社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FOOD 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