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便携式火箭(九)

2000-06-13□彭宗法

轻兵器 2000年6期
关键词:反坦克发射器战斗部

□彭宗法

5发展趋势

鉴于坦克与反坦克作战是未来地面战争的主要形式,故坦克与反坦克武器对峙发展的局面,也将长期继续下去。预计今后一二十年内,作为步兵主要反坦克、反装甲武器的火箭发射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战术技术性能也将会有较大的提高。目前各国在研制新型火箭发射器时,特别重视提高威力、射程、射击精度和射手使用后的生存能力,并通过光电技术的应用,开始向隐蔽发射、自动探测、无人操作、多功能和软杀伤的方向发展。

5.1采用多种途径提高破甲威力

众所周知,威力不足是当今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最突出的问题,为此各国在改进现役火箭发射器时,都把提高威力作为首要问题。研制新一代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时,也都以满足威力指标为前提,其主要技术途径有:

a.增大战斗部直径。20世纪60~70年代服役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弹径,大多数在60~80mm之间。近年来研制的火箭发射器的口径或弹径,一般增至80~120mm,法国的"萨布拉冈"弹径达130mm,破甲厚度提高到900mm;瑞典为"卡尔?古斯塔夫"新研制的FFV597型火箭弹,战斗部直径增至135mm,破甲厚度达到900mm。

b.应用高能炸药。众所周知,炸药是破甲弹战斗部的能源,采用高爆速炸药是提高破甲性能的重要手段。过去大多数破甲战斗部采用以黑索金为主体的混合炸药,爆速在8400m/s左右。近年来,各国普遍采用以奥克托金为主体的混合炸药,爆速高达8800m/s以上,破甲威力也得以相应提高。

c.设计最佳炸高。破甲弹是利用聚能效应靠射流侵彻装甲的。其侵彻深度与炸高有密切关系,一定的装药结构对应一个最佳炸高。以往在战斗部设计中,往往因全弹长的限制炸高偏小,从而影响了破甲深度。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在改进战斗部的设计过程中,在战斗部前端设置了1个可伸缩炸高探针,如AC300"丘比特"和"铁拳3"的破甲弹等,都是采用这种途径获得最佳炸高的,以达到提高破甲威力的目的。

d.改进药形罩的结构。药形罩是破甲弹的核心部件,它的结构和材质与破甲性能关系极大。传统的聚能装药采用紫铜单锥药形罩和冲压成型工艺,工艺落后,加工精度与破甲效果难以控制。改为双锥或多锥药形罩,并采用冷挤压或旋压成型工艺,一方面能使射流速度梯度匹配更加合理,改善射流的连续性;另一方面由于药形罩的母线加长,增加了有效装药量和射流的质量,并使射流能量分配与利用更加合理。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措施可使破甲穿深提高15~25%。

e.寻求性能更好的药形罩材料。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射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除与药形罩结构和成型工艺有关外,还取决于材质的强度、密度和延展性等特性。近年来,一些国家正在努力寻求一种比紫铜更好的药形罩材料,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有的国家用钨合金(钨占70~80%)做药形罩,增加了射流密度,延长了射流断裂时间,提高了射流的侵彻性能。另外,有些国家用金、钽、镍和铀做药形罩。如美国用贫铀药形罩,使AT-4火箭发射器的破甲弹的穿深由450mm提高到700mm。还有一些国家正在试验双金属复合药形罩,外层是轻质金属,减轻了药形罩的质量,提高了压垮速度和射流速度,有利于提高破甲穿深。

f.发展串联式聚能装药战斗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研究串联聚能装药技术,随着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串联聚能装药是在战斗部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两个或多个聚能装药,按照一定能量和时间匹配依次起爆,实施连续侵彻,从而大大提高破甲威力。由于串联聚能结构具有威力大、适于对付反应装甲等特点,所以,许多国家已将该结构用于单兵反坦克武器。据资料介绍,苏联的РПГ-16火箭弹的战斗部采用这种装药结构后,弹径从85mm减小到73mm,破甲穿深却从320mm提高到375mm以上。近几年来,法国和德国也将此技术分别应用于"达特120"、"铁拳3"火箭发射器上,把破甲穿深提高到800~900mm。可见,串联聚能装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也是提高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破甲威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5.2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射程和精度

由于受到推进剂能量、燃速和体积、质量的限制,国内外现役的步兵火箭发射器的初速大都为150~250m/s,直射距离200~400m,命中概率75%以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射程和精度,目前正在研究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a.提高推进剂的能量和燃速。推进剂是火箭发射器动力系统的能源。为使射弹在膛内获得较大的推力和初速,美国研制成功了含碳硼烷的高燃速推进剂,用于"毒蛇"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使火箭弹获得了275m/s初速;英国为"劳80"的火箭弹研制了含铝端羟基聚丁二烯速燃推进剂,使火箭弹获得305m/s初速;法国采用改进双基推进剂,设计了截面呈"?"形的药柱,增大了推进剂燃烧面积,使火箭弹初速达到245m/s。

b.采用先进的光学瞄准镜。过去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采用简易机械瞄具。为保证一定的射击精度和增大有效射程,现在的火箭发射器普遍配用了能瞄准、测距和赋予提前量的光学瞄准镜,不少瞄准镜还带有光源。如英国"劳80"的瞄准镜用β光,西班牙的C-90-C的瞄准镜用氚光照明,在拂晓或黄昏条件下也可进行瞄准射击。美国的SMAW和法国的AC300等配有夜视瞄准镜,瑞典的AT-4还配有微光瞄准镜,实现了全天候作战。瑞典还为M3"卡尔?古斯塔夫"新研制了激光测距仪,与先进的FFV556型瞄准系统配合使用,提高了武器的有效射程和精度。

c.配用新式光电火控系统。为了提高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远距离射击精度,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为步兵反坦克武器配置小型光电火控系统,把有效射程增加到600~700m,命中概率提高到95%左右。英国"劳80"已配用光电火控系统,法国也计划为"达特120"配用由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角速度探测器组成的火控系统。试验表明:"达特120"配用这种火控系统后,有效射程可从350m增至700m,对运动速度为10m/s的装甲目标命中概率可从73%提高到94%。

5.3改进发射方式提高战场生存力

火箭发射器的突出特点是膛压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弹筒合一,一次性使用。但火箭发射原理存在射程近和声、光、焰较大等不足,容易暴露发射阵地。因此,国外很重视发射特征小、生存能力强的发射装置的研究和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并开始应用的发射装置有如下几种。

a.采用高低压原理发射装置。这种动力系统的特点是发射药在高压室内燃烧使火药燃烧时间缩短,利用率提高;火药燃气在低压室推动弹,对发射筒的强度要求不高,噪声小(170dB左右),后喷火焰少,有利于减轻武器系统质量和提高射手安全性。瑞典的AT-4已采用这种原理。

b.大力发展平衡抛射系统。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德MBB公司采用戴维斯原理研制出的"弩"式系统,是一种无气体流出全封闭式平衡抛射系统,较好地克服了射击过程中的有害现象,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弹和平衡体都装在筒内,筒身体积和质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破甲威力的提高。70年代末,西德的诺贝尔炸药公司在研制"铁拳3"过程中,设计出半封闭式平衡抛射装置,发射超口径火箭增程弹,解决了威力不足的问题。这种发射装置虽有1m长的后喷火焰,但不影响在有限空间内发射。法国"达特120"也采用了类似的发射装置。法国的轻型反装甲武器WASP58则采用了类似"弩"的抛射系统,与"弩"不同的是将钢制发射筒改为玻璃钢制品,破甲威力与"弩"相当,但全武器质量仅是它的一半。

c.广泛采用遥感遥控技术实施自动瞄准射击。为了减少伤亡,进一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不少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在火箭发射器上配用光、声、震等多种传感器材,制成不需要人员操作的遥感式反坦克武器。已经采用的传感器有红外、毫米波、电视和光纤传感器,作用距离50~200m。当目标进入该范围后,探测器接收目标信号并传至计算装置,计算出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和最佳开火时间,自动控制武器瞄准射击。英国"劳80"、法国"阿皮拉斯"和瑞典AT-4都已分别用上这种传感器和计算装置。西德将电视和光纤传感器用于四联装的"铁拳3",也大大提高了武器对目标的命中精度和毁伤概率。

5.4普遍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减轻武器系统质量

步兵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机动性是衡量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往这类武器的发射筒大都是金属材料,比较笨重,通常要占战斗全质量的2/3左右。20世纪60~70年代,部分开始采用玻璃钢,进入80年代以后普遍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代替高强度合金钢。由于非金属材料的应用,既减轻了质量又保证了强度,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便于发展一次性使用武器。

a.一次性使用武器采用凯夫拉增强塑料。8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纤维的发展,其成本也逐渐下降,过去只用于做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开始应用于一次性使用的武器。这种材料强度高、比重小、耐高温,其比重仅为钢的1/5,而强度却为钢的5倍。法国"阿皮拉斯"和"达特120"的发射筒就是采用这种材料。英国"劳80"发射筒原先用的是玻璃钢,现在将发射筒和发动机壳体都改为凯夫拉增强塑料。

b.多次使用的发射器采用碳纤维。多次使用的发射器有一定寿命要求,长期以来离不开高强度合金钢,如РПГ-7和卡尔?古斯塔夫等。80年代初,有的国家为减轻武器质量,曾用玻璃钢部分代替合金钢,在寿命试验中发现碳化层强度突然下降(温度升到玻璃软化点所致)筒身开裂。80年代中后期,瑞典在研制M3"卡尔?古斯塔夫"时,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较好地克服了碳化层强度下降问题,为减轻武器系统的质量提供了新途径。(完)

(编辑/李光亚)

猜你喜欢

反坦克发射器战斗部
拉斐尔反坦克长钉导弹
反坦克火箭筒
中国LG6型40毫米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2012款汉兰达车遥控发射器识别码注册方法
雷电发射器
随动定向战斗部的抗振动冲击控制研究
几种结构的三段离散杆战斗部数值模拟
战斗部远场水下爆炸对舰船冲击损伤评估
瞄准式战斗部瞄准策略研究
“反坦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