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2000-06-13陈广娥顾兴江谭善瑞

中国针灸 2000年6期
关键词:排空幽门显著性

陈广娥 顾兴江 谭善瑞

(费县薛庄镇卫生院,山东273402)摘要将15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3例,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太冲、阳陵泉等穴;对照组75例给予吗丁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蠕动、胃排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胃排空、胃蠕动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主题词消化不良/针灸疗法胃排空/针灸效应蠕动/针灸效应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非常多见的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常见症状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纳差、便秘与腹泻交替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常以吗丁啉、西沙比利等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为主。我们采用针灸治疗该病83例,并与口服吗丁啉组75例进行比较,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58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标准[1],并经B超、胃镜等检查排除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炎等疾病。

根据《中医胃肠病学》[2]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型60例,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嘈杂吞酸、郁闷或烦躁易怒,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善太息,大便不爽,舌苔薄黄、脉弦;肝郁化热型51例,临床表现为胃脘嘈杂、泛酸,胸满胀痛,胸中烦热,急躁易怒,惊悸不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脉弦数,舌红苔黄;脾胃虚寒型47例,表现为胃脘隐痛,喜热怕冷,按则痛减,手足不温,进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或酸水,纳差,身倦无力,便溏,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细弱。随机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75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56例;年龄23~68岁,平均33±10.5岁;病程14~28天,平均8天。肝胃不和型32例,肝郁化热型28例,脾胃虚寒型23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51例;年龄25~72岁,平均31±11.3岁;病程14~35天,平均8.5天。肝胃不和型28例,肝郁化热型23例,脾胃虚寒型24例。两组性别、年龄、证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肝胃不和型用泻法,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阳陵泉,用毫针直刺1.5寸,大幅度提插,捻转角度在180~360度范围内,捻转频率在120~160次/分之间;肝郁化热型用泻法,取穴足三里、太冲、阳陵泉、外关、期门,毫针直刺1寸,施术方法同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用补法,并加灸,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三阴交、章门、脾俞、胃俞,毫针直刺1.5寸,轻度提插,捻转角度在180度范围内,捻转频率在60~80次/分之间,同时取艾条寸许置针柄固定后点燃。各型皆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对照组75例均给予吗丁啉10 mg,口服,每日3次。

两组治疗2周后复查,评定疗效。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由专人进行检查和记录,3天前未服任何药物,检查当日清晨空腹,采用上海200 mA遥控摇篮X光机观察胃的张力、胃空腹滞溜液、胃蠕动、幽门管开放及胃排空情况。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显示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4.07,P<0.05,χ2=13.84,P<0.01)。

3.2治疗组中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

表2显示:各型之间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蠕动、幽门管开放、胃排空比较见表3。

表3示治疗组胃蠕动、幽门开放、胃排空情况,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62.71,χ2=16.41,χ2=121.54,P均<0.01);两组治疗后胃蠕动、幽门管开放、胃排空恢复正常情况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χ2=8.1,P<0.01,χ2=6.40,P<0.05,χ2=11.28,P<0.01)。

4讨论

胃肠壁平滑肌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加强,幽门括约肌舒张,促进唾液、胃泌素、盐酸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的运动减弱,唾液、胃泌素、盐酸分泌减少,幽门括约肌收缩,影响胃的排空。FD因各种原因引起负性情感体验,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副交感神经抑制,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因此在临床上出现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在X线钡透下,则出现胃蠕动迟缓、幽门管开放慢、胃排空慢等特征。此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与胃、肝、脾均有关,因此在治疗时应从调理脏腑功能平衡入手,辨证施治。针刺足阳明胃经下肢段的足三里等穴能调整胃肠动力功能。现代解剖证明"足三里"穴区的传入冲动投射到脊髓的第6胸节至第3腰骶节脊神经节中,两者完全重合[3]。用胃镜和B超观察到针刺"足三里"能降低胃张力,解除贲门、胃体和幽门痉挛以及幽门的迟缓关闭,使胃蠕动亢进者趋于平缓,胃蠕动平缓者趋于正常,表明"足三里"对胃蠕动功能具有双向调整作用[4,5]。有报道针刺对胃排空有加速作用;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内关,可使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图不规则波明显减少,胃动频率紊乱趋于正常[6];针刺胃电节律紊乱家兔的"足三里"、"内关"能明显降低过慢、过快紊乱波和总紊乱波的百分数,调整胃电节律紊乱,使胃基本电节律趋于正常[7];针和灸对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肠运动亢进均为抑制作用,对交感神经兴奋者所致的肠运动减弱均为增强作用[8]。针刺调整胃肠运动的机制为:一是针刺的作用与外源性阿片肽相似[9];二是通过神经反射的介导[10];三是通过增加5-羟色胺、胃泌素在胃窦组织中的贮存,减少其在血清中的释放来实现的[11]

吗丁啉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食道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道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呕吐,并有效地防止胃液返流,不影响胃液分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公认有效。但针灸组与吗丁啉组的疗效比较,针灸组优于吗丁啉组(P<0.01)。治疗后胃蠕动、幽门管开放、胃排空恢复正常情况比较,两组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针灸安全、经济,患者易接受。

5参考文献

1金震东,邹多武,许国铭.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超声胃动力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2;12(2):70

2李乾构,王自立.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376

3籍中苏,周杰,李博.针刺足三里调整功能性幽门运动障碍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2):753

4曹飞,张卉秋.温针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47

5陈横昌.脾胃气虚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2):62

6马成福,刘生英,刘秀梅.针刺治疗胃轻瘫综合症38例.中国针灸,1996;16(4):25

7张安莉,陈日新,康明非,等.针刺调整实验性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观察.中国针灸,1996;16(1):31

8Iwa M,sakita M.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Intestinal Motility in Mice.Am J chin Med,1994;22(2):119

9li Y,Tougas G,Chiverton S G,et al.The Effect of Acupunture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Disorders.Am J of Gastroenterol,1992;87(10):1312

10Sato A,Satoy,Suzuki A,et al.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Reflex in Hibition and Excitation of Gastric Motility Elicited by Acupuncture-like Stimulation in Anesthetized Rats.Neurosci Res,1953;18(1):53

11张安莉,陈日新,康明非,等.针刺调整旋转法实验性家兔5-羟色胺、胃泌素的研究.中国针灸,1997;17(5):299

(收稿日期:1999-06-21,齐淑兰发稿)

猜你喜欢

排空幽门显著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NM胃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五行真经(16)
一种方便排垢排空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探讨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