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专题月赛获奖作品

2000-06-06闻丹青

大众摄影 2000年10期
关键词:优秀奖三等奖

闻丹青

学校积水 一等奖     湖北/金思柳摄

“下雨喽,冒泡喽,打开雨伞回家喽。……”童年永远是金色的,孩子永远是无忧无虑的。尽管学校设施简陋,尽管大雨磅礴,尽管满地积水,但孩子们却分外高兴,穿上雨鞋打起雨伞就已经够令人兴奋的,再加上课桌椅搭建起来的临时“小桥”,更让他们流连忘返。

雨天通常是摄影者的休息日,但也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这幅《学校积水》又一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走出大山 二等奖 甘肃/雷雨田摄

《走出大山》、《瞧瞧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新奇》,作者一口气在参赛作品的背后写了四个标题,可见他在起标题时的犹豫不决,这时在摄影者身上时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也有许多论者写过许多文章论述作品与标题的关系。但就参加比赛而言,标题的作用微乎其微。试想评委们在面对几千幅或者更多的作品时,以极高的速度审视,每幅作品在评委眼前的停留时间只是以秒计算,就是到了评判前几名时,也很少会加入标题的因素,最重要的第一是画面,第二是画面,第三还是画面。

这幅作品取胜之处就在于形象突出,画面上两个孩子的脸部最突出,孩子的眼睛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辅以下部的车灯,可谓画面简洁,形象生动。

群雄锁蛟龙 二等奖 广东/喻水林摄

近年来拍摄工人劳动场面的照片不是很多,为此这类照片在评选中就比较显眼,容易获得认同,这也是应验了“物以稀为贵”这句老话。当然,仅仅靠“物以稀为贵”也是不行的,作者还运用了多次曝光等手段,使画面人物增多,并具有动感,右面打来低平的橙红色光线,烘托了整体的气氛,而左面正常色温的光线,使明黄色更加突出耀眼,人物高低参差,前后拉开,画面最终活了起来。

金色的水巷 三等奖 江苏/陶剑秋摄

说来也巧,这次月赛的三等奖作品,五幅倒有三幅某种程度上相似,都是高视点向下俯视,所不同的是水道、高架桥、乡村土路。本期月赛的题目是“道路交通”,而拍摄道路(包括水路)全景的最佳方式便是高视点俯摄,这也就难怪拍摄者和评选者不约而同的选择。《金色的水巷》和《高架路上光与影》运用了几乎相同的光线角度,逆光下大面积的暗部衬托出水面和桥面形成高反光的亮区,而《搬迁》则是利用散射光,光线的运用在这里已不重要,它是靠细节说明问题,一行搬家途中的牲口车队本没有特别之处,箱子、躺柜都是农户最常用的家俱,但那最后一架车上的几捆秫秸,一下标定了主人的生存状况。

要说几幅构图、用光相去不远的作品同时获奖本不应当,但细品每幅作品又都有它的一番道理,况且评选天然带有一种不确定性,我们只能保证评选无私公允,但不能保证完美无缺。

面对他人作品,评论得是学习,议论失也是收获,得与失、他与我互为因果。

小桥 三等奖 甘肃/牛恒立摄

藏族服饰就是漂亮,图案、色彩、样式、质感再加上镶着各种石料的银质饰物,一身装束本身就是艺术品。数九隆冬,冰天雪地,不冻的小河上水气弥漫,结满薄冰的独木桥等待着勇敢的人。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日里寒冬进藏亦不难,难在拍出好照片。

高架路上光与影 三等奖 上海/华家顺摄
日暮归途急 三等奖 广东/陈健枝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嘴里念的是诗,脑海里出现的是景,这大约就是所谓诗的意境。摄影也追求意境,有学中国画形式,有学油画效果,也有影画合壁,更多的人以摄影独具的特性追求意境。作者就想达到“日暮归途急”的境界。逆光下大山显现沉重的身影,空旷的原野上急驶的汽车扬起阵阵尘烟,看不到人,但能感到似箭的归心。

搬迁 三等奖 内蒙古/安鹤杰摄

 
天山深处 优秀奖     新疆/赵鹏程摄    
苦与乐 优秀奖 黑龙江/王崇岩摄

过马路 优秀奖 广东/陈新廷摄
等待 优秀奖 河北/王世忠摄    
危机四伏 优秀奖 浙江/应召平摄
车祸的惊吓 优秀奖 浙江/吴秀斌摄

营救被洪水围困的孩子 优秀奖 浙江/苏惠民摄

胡同骄子 优秀奖 北京/翟晓冬摄
繁忙 优秀奖 黑龙江/林国瑞摄
风尘滚滚 优秀奖     浙江/程昌福摄
进城 优秀奖 云南/潘泉摄
隐患 优秀奖 广东/张冬青摄

赶时间 优秀奖 山西/祝明华摄
远行 优秀奖 贵州/吴东俊摄
海滩牛拉车 优秀奖 江苏/张长贵摄
山径之舟 优秀奖 内蒙古/张志中摄
赶程 优秀奖 陕西/左伟摄
人到中年 优秀奖 北京/张松延摄
大路通天下 优秀奖 江苏张振平摄
乡村“的士” 优秀奖 江苏/王铁君摄

猜你喜欢

优秀奖三等奖
喜报!我厅获省直机关青年党团知识竞赛优秀奖
第五届“读友杯”优秀奖获奖名单公布
第三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获奖作品
专题·融媒瞭望哨
2017年“海峡影艺杯”第一季度获奖作品
丰收的喜悦
首届中国·潇湘法治微小说全国征文大奖赛获奖名单
三等奖获奖名单(初中组)
“优秀吊装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