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母亲的欺骗

1999-06-07施建农

父母必读 1999年7期
关键词:亲戚家消极情绪心理学家

施建农

有个智力超常的小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性格也很开朗,可就是不能离开妈妈。每天晚上,只要妈妈回家稍晚,她就会哭。可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位母亲经常晚归。为了安慰孩子,只好经常请邻居帮忙,到了晚上就去告诉孩子“妈妈会回来的。”否则孩子就会痛哭。如果遇上邻居有事,母亲又不能早回家的话,孩子就会一直哭下去。不仅如此,孩子还很不愿意去亲戚家,更害怕在亲戚家过夜。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向心理学家咨询时表示, 她非常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会不会对以后的发展有不良影响。

孩子离不开母亲应该是正常的现象,独生子女对母亲有更强的依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这样一个智力超常,学习成绩好,性格又开朗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表现似乎总有点原因。

为了了解孩子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仔细地询问了有关孩子早期抚养的情况。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很注意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认字。孩子不到1岁就能认字,到3岁时就可以自己读书,八九岁时已能轻松地阅读经典文学著作了。孩子的身体也很好,很少生病。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似乎没有出现过什么明显的差错。然而,当问及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事情或体会时,这位母亲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孩子很小时,曾经因为母亲需要晚上工作而被送到亲戚家。开始几天孩子很开心也很听话。有一天妈妈抽空来看她,她们玩得很高兴,可是妈妈再要走就难了。为了安慰孩子,让她少哭一会儿,妈妈哄孩子说晚上回来接她,可是母亲并没有来接。孩子很伤心,闹着要妈妈。亲戚让她睡觉,告诉她说“妈妈工作忙不能来接你了。”孩子却坚持说“妈妈说好了要来的。”就这样,一直哭到深夜也不肯睡觉。据这位母亲回忆,后来又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然后,孩子就再也不愿意被单独留在亲戚家,也不再相信妈妈会来接她的话了。看来,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早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情绪发展和个性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婴儿期正常的依恋关系,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感。而不正常的依恋往往暗示着早期经历中的某种挫折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的情绪发展时发现,依恋母亲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行为反应,但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除了有生物学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与孩子早期所经历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同样由母亲将孩子带到一个陌生而刺激丰富的环境(如有各种各样玩具的房间),孩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被玩具吸引而去摆弄玩具,只要母亲不离开视线,他们会很放心地独自玩耍。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对周围的环境也很好奇,却不敢离开母亲。他们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甚至抱着母亲。有的家长或许会认为,后一种孩子可能与母亲更亲近,与母亲的关系更密切,而前一类孩子可能跟母亲的关系比较疏远。实际上,研究者发现,不能离开母亲的孩子并不意味着良好的亲子关系。恰恰相反,这种紧张与孩子早期过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孩子的母亲或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对孩子生气,当孩子“犯错误”时惩罚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不一定能给予帮助。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紧挨着母亲,害怕母亲一旦离开,就会在自己最需要时得不到母亲的帮助。他们对自己最亲近的母亲并不信任。而前一类孩子则有较好的安全感和对母亲的信任感。

童年时,带有消极情绪的记忆是深刻的,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就更是如此了。童年时,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母亲,来自母亲的欺骗对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打击就更为沉重。根据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儿童早期的消极情绪体验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情结进入人的下意识而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今后的发展。

尽管有人认为,随着孩子的发展,应该让孩子逐渐认识到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守约、狡诈和欺骗等现象,并让孩子能够逐渐地承受来自这方面的打击。但是,这第一次打击最好不要来自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亲人。■

猜你喜欢

亲戚家消极情绪心理学家
静心
学习我不行,搞笑第一名
谁更难过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巧用标点
例谈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消极情绪的调节策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