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军营超级“家事”

1998-12-31彭泽成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8年4期
关键词:驻港营区家事

彭泽成

随着1997年7月1日零时驻港部队在原驻港英军三军司令部所在的添马舰军营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这令人心潮澎湃的一刻起,人们便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驻守在“一国两制”土地上的特殊军营。半年过去了,部队官兵在那里怎样工作和生活?和香港居民如何沟通?……人们在关心之中,不免又产生神秘之感。前不久,记者有幸走进了这支驻守在“一国两制”国土上的威武文明之师,于是,便有这样一组看来新奇更启人深思的见闻。

军营没有号声

身为军人的记者,早已习惯那雄壮的军号声将人从梦中唤醒,而刚到驻香港部队时,还真有些不适应,因为,军营的清晨是那样的悄然无声:没有军号声,没有“一、二、三、四”的口令声,而放眼绿色军营,这里早已是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

众所周知,香港的夜生活不仅丰富多彩,更是持续时间长。这里的多数人已习惯晚睡晚起,而正规有序的部队则要在清晨6时起床操练,如若此时军号声起,势必惊扰近在咫尺的左邻右舍。另外,香港专门制定了有关噪音管理条例,为了遵守香港法规,也为了尊重香港人民的生活习俗,部队进驻后无论上课出操,还是就餐就寝,一律取消嘹亮的号声,至于清早、午休起床,则改用吹哨或床头那只小闹钟。

毕竟是跨越两种社会制度,部队进驻后便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要适应的方面确实很多。仅是走路,因为香港的车辆、行人行走的方向与大陆的右行恰恰相反——左行,官兵们便要改变多年靠右行的习惯,有时一不留神又走到了右边;再如大便,因为所有的卫生间都是抽水马桶的“干活”,官兵们也只好由一贯的蹲厕改为坐厕,少数官兵很长一段时间还不适应。官兵所住的营房仅从外观来看,似乎与内地的军营并无多少差异,但一旦走进房间,却有宾馆一样的“奢侈”:三四个战士住一间空调房,每层楼都有浴室,24小时热水供应,而洗手间外的制冷机在炎热的夏天,拧开龙头便会流出冰凉的水。

“面对新的环境,我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而是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提高官兵的文明素养,锻造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水平。”驻香港部队政治部主任贺贤书如是说。于是,曾被驻港英军遗弃多日、已杂草丛生的几个室外球场被修整得整整齐齐。过去,一切纯属社会化保障的英军衣不用洗、碗不用刷,而现在驻香港的我军官兵不仅将自己的衣食住行打理得有条不紊,即使对理应由香港物业管理部门打扫的军营里的卫生区,也自发地捡垃圾、为花草上肥浇水。

由香港飞行爱好者组成的香港飞行总会,一直租用石岗机场,进行一些飞行娱乐表演,在解放军进驻之前,会员们对将来的邻居有不少担心:会不会刁难我们?7月1日,驻港航空兵团从空中进驻石岗机场后,对飞行总会采取了积极的协作态度,他们不仅继续为飞行总会开放机场,而且还安排哨兵看守飞机,及时了解飞行动态,提供空中联络等保障便利。会员们都深有感触地说,航空兵团真是态度和气、乐于助人的好邻居。

官兵一个食堂

早在驻香港部队首次在深圳公开亮相时,司令员刘镇武就曾向中外记者承诺:部队进港后将身着常礼服的驻香港部队三军旗手不给香港人民增加负担,所需的主副食品将由深圳基地统一供给。这承诺是神圣而庄严的,部队进驻后,每隔二到三天,一辆辆满载各种生活物资的军用卡车,便会从深圳驶向驻香港部队的各营区。目前,官兵们每天40元的伙食费虽比内地部队要高得多,但在收入、消费都颇高的香港,也不过是一顿饭的钱,但因主副食品都是深圳供应,加之“火头军”们精打细算,吃的自然要比在内地时好。

记者在赤柱军营采访那天,眼见午饭时间已到,便临时决定在连队“撮一顿”,以便体验一下驻港官兵的生活,当记者走进饭堂,才知道饭堂远比想象的大得多,足足摆满了50多桌饭菜,每桌都是红烧鱼、辣味鸡丁、萝卜烧肉等六菜一汤。在品尝可口的饭菜时,周教导员介绍说,这个饭堂原来仅仅是驻港英军列兵的饭堂,过去,英军从列兵到将军,一个等级一个饭堂,三六九等非常清楚。而驻港部队进驻后,则将原来的连办伙食改为营办伙食,把各个连队的炊事人员都集中起来由营里成立了炊事排,全营的干部战士都集中在这里用餐。

官兵同吃的情景不由让记者想起了所住的招待所,那里原是驻奥士本军营的英军单身军官宿舍。一套房里有宽敞的大起居,两间卧室,还有厨房、卫生间、洗漱间等,另有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房子,摆着一张床、一个拖把,与军官卧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介绍,这便是驻港英军军官的“保姆屋”。

至今仍留在驻香港部队从事营区卫生管理的港人范太告诉记者,驻港英军等级非常森严,吃饭、上厕所、住房,干啥都分等级,她过去在英军军营里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如今驻港解放军一点架子都没有,讲话也和气,待人又热情。

范太说,有一次,她还看到一位肩上扛着两杠三星牌牌的解放军军官,带着一批扛牌牌的军官,帮助搬运工装卸物资。范太问,两杠三星是什么官?当她听说是带上千兵的大官时,似乎有点不相信。她说,在驻港英军的年代,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正因为如此,范太真正感觉到了解放军的可爱,也真心拥护这样的军队保卫香港。

八小时以外上档次

因为驻守在“一国两制”的土地上,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驻香港部队与内地部队人员管理上亦有根本的区别,即实施的是全封闭式管理。

于是,便有人会说,那驻香港部队会不会出现“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局面呢?

其实不然,几天的采访里,记者注意到,这个特殊军营里的官兵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已走向高档次。因为驻香港部队营区都是原驻港英军军营,文体设施十分齐全,档次也很高,除了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外,多功能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橄榄球场、网球场、板球场几乎遍及所有营区。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体活动设施,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后,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创造出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又让官兵增长了见识,健壮了体魄。

在节假日,每一幢明亮如镜的军营大楼里,记者都看到了官兵对弈、踢足球、歌咏比赛和笑声不绝的欢乐场面……

而学习,则又是官兵业余生活的一大主旋律,除了文化知识,还要学习英语、粤语以及文明常识。

这还是部队未进驻时的一件小事,一批香港人士到某部八连俱乐部参观时,请战士陈建军用粤语演唱一支歌,结果备受赞赏。原因并不仅仅是他的歌声动人,而是他在唱歌前说的那句很动感情的话:“今天是母亲节,请允许我向来宾中的母亲们,特别是向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表示衷心的祝福。”正是这句“颇让人意外”的话,展现了驻香港部队官兵的素质,也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知识。

不过,也有的官兵曾对学粤语感到不解:“现在连香港同胞都学说普通话了,驻港英军也不会说粤语,我们为啥还学呢?”更多的官兵则认为:“不会说粤语,怎么和香港同胞交流感情?英军不学,我们学,这不更能说明问题吗?”

于是,除了业余时间,还有每天的开饭站队时、训练间隙时、晚点名时,连队都会抽三五个战士练粤语、

驻香港部队空军接受检阅英语口语对讲,日积月累,官兵们已过了简单的语言关。

不懈追踪

驻香港部队,自从它进驻的那一刻起,便成了香港传媒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次,驻香港部队的4名军人着便装外出办事,早在营区周围守候的香港《明报》记者便悄悄尾随其后,穿街走巷,一路跟踪。

第二天,该报便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记者采写的见闻,文中写到,解放军外出不吐痰,不乱扔纸屑、烟头,无不良嗜好,谈吐文雅,举止端正,素质不错。

位于香港最南端的赤柱军营,三面环海,仅有一条6米宽的柏油路相通,工作在这里的香港机电署、建筑署、香港电讯和香港新恒基物业管理公司人员上下班均须通过军营,而花花绿绿的大巴士也得到营区调头,平均每天出入军营的合法人员达250多人,进营区掉头的大巴士和其它车辆80多辆。

为此,香港《天天日报》一位记者乘大巴车想随着进去作跟踪采访,当专线巴士抵达军营门口时,一名战士走近车门,向巴士司机致敬,然后便有礼貌地检查乘客的证件,有时还用英语或粤语同港人沟通,当了解到记者不是营区内的工作人员时,便很友善地请他下车到休息室去坐。

回来后,这位记者写了一篇《巴士入赤柱军营掉头,驻军友善待乘客》的见闻。

生活在“一国两制”国土上的特殊军营,他们把进驻香港前叫响的“使命重于泰山,纪律重于生命,形象代表国威军威”的口号,变成了进驻后的一举手一投足的自觉行动,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拂去了少数人心中的疑云,香港一家传媒在香港特区成立“弥月之际”所公布的民意调查表明:市民普遍对驻军表示满意和信任。

摄影:楚雨

(马海仁摘自《八小时以外》1998年1期)

猜你喜欢

驻港营区家事
信息化在智慧营区建设中的应用
部队“小远散”营区异常声音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运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提高营区安防效能
义务劳动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调查研究
把家事做好
述说
德国驻港领事罕见谈“普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