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大亨邵逸夫轶闻

1998-03-31詹幼鹏

知识窗 1998年6期
关键词:邵氏邵逸夫南华

詹幼鹏

邵逸夫,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一名门望族。父亲为其取名“仁楞”,自己后来改名为“逸夫”。在兄弟姐妹中排列第六,圈内人又称其为“六叔”。

中学毕业后,邵逸夫随三哥在南洋一带搞电影发行,后收购“戏院”。成为当地影业界大亨。1957年50岁时他来到香港,涉足电影、电视及多种物业,奋斗数十年,成为亿万富翁,又是影视大王。如今年届耄耋,他依然精神矍铄。“邵六叔”一生拼搏不休,轶事颇多。

饭桌上“搞掂”影后林黛

林黛,香港六七十年代当红影星,多次荣登“影后”宝座。解放前随母亲去了香港,后入电影界。邵逸夫来港前,林黛是“电懋制片公司”的看家花旦。该公司是当时香港一家实力雄厚的制片公司,一度把邵逸夫二哥的“南洋制片厂”挤压得喘不过气来。1957年邵逸夫来香港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使出“挖角”一招,既要挖掉电懋的台柱子,扩充自己的阵容。又要为二哥报一箭之仇。于是便瞄准了电懋的林黛。

一天,邵逸夫以请饭为由。约林黛去了一家高档酒楼。进入豪华包厢后,邵逸夫就单刀直入,请林黛加盟“邵氏”;并当即许愿,他出的价钱是电懋的两倍。

在此灯红酒绿之中,年轻貌美的林黛,以为邵老板醉翁之意不在酒,便含笑摇头说:“邵先生,您真会开玩笑。”邵逸夫说:“林小姐,请相信这是真话,并不是开玩笑。”林黛还是摇着头说:“邵先生,您真逗!”

邵逸夫一听,知道她误会了,便说:“林小姐,如果我真的拿出两倍的片酬来,你肯来邵氏拍戏么?”

林黛这才睁大眼睛,半信半疑的对邵逸夫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一定来邵氏效力,决不食言。”

“好,林小姐爽快。来,请签字吧!”——邵逸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马上掏出一纸合约,送到林黛面前。

林黛细看合约,上面写的果真如此。这时她再也没有回旋之地,只好乖乖地签上了自己的芳名。并接受了邵逸夫预付的酬金……

饭桌上“搞掂”了“影后”林黛,一时在圈子里传为佳话。从此,谁也不敢小看这位初来乍到的邵逸夫。

气走李小龙大“跌眼镜”

李小龙是靠自己的实力,打入“好莱坞”的仅有的几名华裔演员之一,后来被誉为“功夫影帝”。

1970年,李小龙从美国来到香港,有意与“邵氏”合作,拍几部真正的中国功夫片,塑造一个“中国硬汉”的形象。当时,李小龙提出了三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每部片酬一万美元”。

听到这个条件后,邵逸夫大笑起来,他说李小龙一定是疯了,香港不是美国。他叫人告诉李小龙:“我的开价是每部片酬三千元……”

李小龙一听到这个消息,气得大骂邵逸夫“不懂一位名演员的价值”。

就在这时,“邵氏”的劲敌“嘉禾”乘虚而入,开价片酬是每部7500美金。由于受到了邵逸夫的冷遇,李小龙答应了“嘉禾”的条件。不过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嘉禾”拿出了李小龙满意的剧本——《唐山大兄》,这也是李小龙的“三个条件”之一。

经过6个月紧张的拍摄,《唐》片封镜,一上映就轰动了香港,并传到海外。上映不到3个星期,仅在香港就赚了350万港币,大破港产片纪录。《唐》片的成功,让邵逸夫大“跌眼镜”(“吃惊”的意思)。但是,“跌眼镜”的事还在后头——

继《唐》片之后,李小龙又为“嘉禾”拍摄了一部更为轰动的影片——《精武门》。该片一上映,更是盛况空前,不要说在香港,在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甚至在日本也大行其道。在美国,《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片,创下了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这是让邵逸夫想都没有想过的奇迹。后来,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一片,也同样走俏卖座。

气走了李小龙,邵逸夫后悔莫及。于是,在1973年7月21日,年仅32岁的一代巨星李小龙英年早逝之后,邵逸夫便想“借尸还魂”弥补一下。李小龙生前死后绯闻不断,临终前又是从香港影星丁佩小姐的闺房深处送往医院抢救的。这时,邵逸夫便利用丁佩与李小龙的这层关系,炮制了一部《李小龙与我》的影片到日本去卖钱,并亲自陪同丁佩小姐去日本宣传。他满以为,这一次一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结果事与愿违,《李》片在日本不受欢迎——原来,日本影迷喜欢的不是丁佩,而是垂青于与李小龙关系密切的另一位女明星苗可秀。

邵逸夫醒悟以后,又一次大呼“跌眼镜!”

反“收购”再出奇招

80年代,邵逸夫淡出影坛,入主电视,又成为香港“无线电视”的霸主。

作为电视企业的两大股东的邵六叔和“糖王”郭鹤年,两人所持股份不相上下。同时,邵氏与郭鹤年的关系也一向不错。虽是商界同行,但一向相安无事。

但是,到了1996年,郭氏旗下财大气粗的《南华早报》突然提出收购电视企业,让本来相安无事的局面出现了裂痕。据报章称,邵氏家族持有的邵氏兄弟管理层透露,郭氏家族提出收购前没有打过招呼,令邵逸夫对收购有所保留,认为有突然“袭击”之嫌。

3月7日,邵逸夫出席“上海实业”春茗酒会。这是一次充满喜庆气氛的酒会,气氛十分愉悦,邵六叔也喜笑颜开。谁知在这喜庆气氛中,有人却提出糖王收购电视企业一事,结果,弄得“气功护身的六叔突然喉咙不舒服,难以启齿”。事后,某报<焦点人物>栏目撰文议及此事,标题是《一提糖王,邵六叔“气上喉头”》。

邵逸夫毕竟是曾经沧海之人。经过一番谋划,一出奇招令糖王措手不及——3月14日,邵氏兄弟提出以每股现金2.55元向电视企业进行反收购。按照当时的股份计算,邵氏兄弟及有关方面所占有的股份,反收购的现金涉及6.97亿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同时,邵氏反收购的条件比《南华早报》来得更实际。若按《南华》提出的,以一股《南华》换两股电视企业,那么《南华》的收购并不是一笔赚钱的买卖。所以,邵氏现金收购方案一出台,便在反收购中占了上风。结果逼得郭鹤年拒绝就此表态。

3月21日,《南华早报》提高收购条件,以更优厚的条件吸引电视企业股东,收购战进一步白热化,糖王表现出“势在必得”的决心。

对于《南华》新的收购条件,邵逸夫先是一度沉默,然后在3月29日突然发出通告,表示《南华》新的收购建议,比他的反收购的价格更高,因此不再进行反收购。

原来邵逸夫的“反收购”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惹得对手接招还招之后,他便心满意足地高挂“免战牌”,套现3.5亿元而得益收兵。

当时邵逸夫已年届九十,能出此奇招,着实令人叹服。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邵氏邵逸夫南华
灌水取球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
“邵氏”复拍,借电视剧人气
邵逸夫的养生经
邵氏影城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