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从政的大门向你敞开

1996-08-28朱岩

中国青年 1996年6期
关键词:公开选拔应试者后备干部

朱岩

编者的话:

自古有识英才者被称为伯乐

但伯乐不常有,致使多少人空怀壮志,大器难成

举贤之路能否畅通,关系着中国在21世纪的命运

但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有济世之才,谁是当今伯乐

少数人选少数人,

英才何以脱颖而出?

公开竞争,

掀开了选拔干部的神秘面纱

1993年的一天,岑国荣半信半疑地走进了浙江省公开选拔干部的考场。岑国荣是省统计局的副处级干部,他要越级参选省统计局副局长的职务,自知没有任何“关系”的岑国荣对这种公开选拔的公正和真实感到心中没底。很快,第一轮考试结束了,进入第二轮考试的岑国荣惊讶地发现许多正处级干部没能入选,他意识到了这真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并没有人为的框框。到最后的面试时,岑国荣叹服了,他和另外5个候选人竟全是副处级干部。没有任何“关系”的岑国

荣最终走上了省统计局副局长的岗位,当时他只有32岁。

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实在是干部制度改革的形势所需。1987年,当吉林省发现许多部门的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明显偏大而要补充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时,竟遇到了在后备干部中难以挑选出足够的合适人选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并非吉林一省特有,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过去传统选拔干部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那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干部的一些做法致使组织部门选人的视野和知人渠道日趋狭窄,许多优秀的人才难以被及时发现,更谈不上大胆提拔。一方面是主要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感叹人才难觅;另一方面是大批青年才俊不能及时进入干部选拔的程序,才华不能得到充分展现。

用什么办法能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自80年代中期起,一些地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公开选拔干部的尝试。这一尝试,使干部选拔工作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英才来自五湖四海

当吉林省委组织部大胆作出了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的决定后,组织人事部门惊喜地看到了一个人才涌现的局面。

山西省四次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每次都通过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和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把选拔方向、具体要求向社会公布,报名、考试、答辩、考察等环节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公开进行。选拔工作结束后,被选上的干部要在电视上向全省人民亮相。这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公开选拔、平等竞争、好中选优用英才的局面。

在四川和辽宁,在公开选拔工作中,除在报纸上公布应试者的成绩和名单外,还吸收纪检、监察、公证部门参加,进一步提高了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人民群众是主人,自然有选择公仆的权力,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过去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择干部时虽然征求群众意见也是必走的程序,但由于透明度不高,群众对选择干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有时“选”出的干部得不到群众的拥护。也正是由于封闭性的选拔干部的工作方式,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的不正之风难以根除。有的领导干部选拔干部时,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不是搞五湖四海,而是以我划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培植个人势力。有的人为了升迁,整日想的是如何钻营投机,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要官买官。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有些要官的真能要来,腐败之风危及党的形象和政府的权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流行颇广的民谚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选拔领导干部中的不正之风的痛恶。

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坚持的正是党的干部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坚持的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是把选择人民公仆的权力交给人民。

一石击起千层浪。在各省市公开报名的时候,报名场所人流涌动。报名者中有留学归来的博士,有“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研究生,有党政机关的干部,企业的厂长、经理,还有学校的教师……他们带着各种能证明自己才能的资料从四面八方而来。在这些人中,大多数的年龄是30岁到40岁,也有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1994年浙江省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时,符合条件报名者中最年轻的才25岁,是一位来自中学的教师。今年北京市公开招考副局级领导干部时,也有一位25岁的年轻报名者。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竞争力,他说是这种公开的竞争形式吸引了他,实在是值得一试。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国实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省区市已有22个,应招名额与报名人数的比例达1:1000。

过五关,斩六将青年才俊不拘一格脱颖而出从政大门为人才而开

北京市选拔物价局副局长的考场吸引着在场的所有人。

应试者是国务院某研究中心部主任、30岁出头的一位博士。考官问道:“假如你已是物价局副局长,而局长非常固执,对你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你将如何办?”

应试者答道:“我将就此建议提供充分有力的信息材料来证明我的建议的正确,以说服局长。”

“如果局长仍不接受呢?”

“我准备邀请有关专家为此开一个研讨会。既然我的建议是合乎实际的,我想专家们会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支持我的观点。”应试者回答得依然很从容。

可是考官仍然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发难”:“要是局长还是不理睬你的建议,而且对你的所为十分反感呢?”

“我会找他本人谈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不过,”应试者这时微微一笑,反问考官:“您不觉得这样的局长也太不容易碰到吗?”

这时,所有的考官也都笑了起来。这位应试者在回答其他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逻辑之严密,知识之渊博,反应之迅速,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在全国各地公开竞争选拔干部的结果令人兴奋。

江苏准阴一位自学成才的农民当上了一家报社的副总编辑;福建石狮市的女副市长上任前只是厦门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山西某市工商局的一位年轻的女副局长一跃成为省审计局的副局长。湖北绝大多数县都通过公开选拔,配备了1到2名35岁以下的副书记、副县长。

江苏省某县党校一名女教师,经过推荐、考试,显示出了她对妇女工作的能

力和知识,市委因此向市妇联推荐她为市妇联主任的候选人,并和市妇联的几位副主任一起参加选举,选举结果,这位女教师以最多的票数当选为市妇联主任。一年后,由于她工作的出色,市委又让她去独挡一面,担任了县委书记。

山西省四次公开选拔的35位副厅级干部,年龄最小的34岁,有28位同志在选拔前并不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之内;浙江省两次公开选拔的37位副厅级干部,平均年龄43岁,最小的33岁,其中也有26位同志在选拔前不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之内;辽宁省1995年公开选拔的42位副厅级干部,最小的33岁,有23位选拔前不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之内;北京市今年选拔的5位副局级干部,最小的32岁,选拔前全部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之外……

也就是说,这是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区界限、身份界限,只看真才实学,唯德才兼备是举的公平竞争。

山西省政府某厅一位办公室主任,连续三次报考本厅副厅长的职位,可是三次考试竟三次失利,但他毫无怨言。他说:也许熬年头,论资排辈,我可以熬上去,但这不是凭的真本事。我就是要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参加竞争,我三次落第,并不丢人,我还要继续努力,再次接受挑战和考验。

选拔一个人发现一批人重要的是转变了观念,改变了风气

有一位省委书记的秘书,以他良好的表现,赢得了组织部门的信任,准备安排领导职务,但是在省委书记的支持下,他勇敢地参加了公开的竞争,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令人心服口服地走上了副厅级领导岗位。

年轻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带来的一个明显的社会效应。以往的某些选拔方式,因缺乏广泛的群众监督和参与,致使有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选拔工作成为某些人谋取个人私利的机会,因而给一些年轻干部造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影响,把一些年轻干部引上了“熬资历,混资本”,“磨棱角,学圆滑”,“拉关系,找后台”的歧途。

公开选拔干部可以说为广大干部确立了一个正确的行为导向。你想从政吗?好,那要先听听群众对你的反应,看你是不是想为人民服务。仅仅如此还不够,你还要站到群众面前,展示你的真才实学。在这时,所有可能成为有利于你的因素都将公开在群众的视野之内,使你感到自己能否成功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身的素质。

这一导向的结果,使一批优秀年轻人进入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岗位,更多具有真才实学、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进入了组织部门的视野,使干部后备队伍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吉林省通过8次公开选拔共选拔了158位副厅级干部,暂时不能提拔的优秀人才也都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并采取措施进行培养锻炼。山西省4次公开选拔被列入考察的99名干部,除35位已被选送上岗外,其余多数列入了地厅级后备干部名单。辽宁省在公开选拔工作结束后,对厅局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了调整,把进入第二轮考试的干部全部输入人才库,并做一次全面考核,合格者作为地厅级后备干部人选。四川省委组织部对进入面试的52名考生和组织考察的20名对象,除了最后选用上岗的10名同志外,其余已纳入人才库,并将继续考察培养,为今后配备地厅级领导班子储备人选,对参加笔试的439名考生,也将进行全面考察,择优挑选一批地厅级后备干部。1988年福建石狮市公开选拔市长、副市长(处级)的部分参选者连年来陆续得到泉州市委、石狮市委的提拔和使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到目前为止,先后从参选者中选拔使用了26名干部,其中提拔到厅级的3人,正处级的4人,副处级的9人,科级的10人。

更为重要的是,公开选拔年轻干部,不仅使有志于从政的年轻人看到了进取的希望,更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尽管公开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在各地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许多工作还需要完善,但是这种尝试已向有志青年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我们的改革事业迫切需要大批的优秀青年进入各级领导岗位。

如果你想在更为合适的岗位上施展你的抱负,那么,从政的大门是向你敞开的。年轻人,你能不能勇敢地站出来?

责任编辑:王林

猜你喜欢

公开选拔应试者后备干部
How AI experts influence our decisions
指纹识别在大学生应试者身份核验中的运用
面试中常见的12种错误
加强盐业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创新『选育留用』机制 推进村级后备干部成长
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的紧张心理分析及指导
“三一一工程”强化培养后备干部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走出公开选拔干部制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