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志愿:别把前途写丢了

1996-08-28李勇

中国青年 1996年6期
关键词:省份志愿院校

李勇

填写高考志愿,是选择工作的第一步。下笔之前,你可要慎之又慎。你填下的可能是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路,也可能是无穷的懊丧和后悔……

亲爱的考生朋友们,大家好!

也许是第一次,你们面临着足以对一生构成影响的选择。回想起四年前我和我的同学们的无计无措,我觉得有责任将四年来尤其是近一段时间来与填报志愿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感过的跟大家“串一串”。或许都是大家所见所闻所感过的——就算是提个醒儿吧。

个人的兴趣,而不是专业的“冷热”,是构成专业取舍的第一依据

专业的取舍取代学校的取舍而成为填报志愿的重中之重,这一般被视为考生整体越来越成熟的标志。但是近年来持续高涨的所谓“热门”专业扎堆现象,则于细微处反映了考生心态的不尽完满。即使抛开命中率的角度,也只能是兴趣——而不是“冷热”——才足以构成专业取舍的第一依据。1.没有永恒的“热门”,也没有永恒的“冷门”,把自己的前途押给某种无比复杂的供求关系的涨落,无疑是一桩冒险。2.即使存在一些相对持久的优势专业,但是顺利就业后如果从工作中找不到乐趣,而只能把幸福系于每月一天的发薪日,可能也很容易产生“一辈子太长”的感慨。另一种可能是等不到这一天:北京各高校历来都不乏“热门”专业学生转系的例子。我一位郴州老乡,钟情文史却偏偏考了电子系,先是逃课,后来是逃考,再后来是除了名。而我一位保送北大的学弟,当初顶风挑了地质系,现在三年过去了,每次见了面还是兴高采烈。3.就大家最关注的“社会回报”论,在全面上升时期的社会,只有贫贱的从业者,绝没有贫贱的行业。越有兴趣,越容易出成绩;越有成绩,越容易获得回报。相信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感兴趣的工作,别的不说,至少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那就是获得安宁。安宁的人即便不能打包票赢得尊敬,也可以赢得羡慕。

只有一种因素足以压倒兴趣而成为专业取舍的首要考虑,那就是志向——如果不幸它们之间例外地产生了冲突的话。遗憾的是现在的考生中拥有这种东西的太少。反映在志愿表上,通篇只填一种专业的难得一见,即便见了,大致也脱不了“会计”或者“外语”一类。

关于选择学校与选择城市

虽然去年北京地区的考生调查即表明,重专业者17倍于重学校者,但是不同学校对于学生的塑造的不同却并未消失。对于志在文史哲专业的考生,尤其不妨将学校作为第一考虑。因为文史哲的专业教育,一般说来与将来职业的关系并不直接;而且文史哲相通,一所学校具备的学习条件、学习空气、学习方法的优

劣往往比一门专业的所谓“优”“劣”更能决定学习者的整体收益。

当专业和学校的层级大致框定之后,对于所在城市的选择其实就剩不下多少余地了。学兄们一般乐意为大家提供的建议是:在其他因素相当的条件下,选择外省城市较之选择本省城市可能增添诸多不便:有生活的,也有就业的,甚至还有大家很容易不以为然的数年数度的舟车劳顿。我一位考到沈阳的同学,某年春节返校转了8次车,人都变了模样。而且对于大家神往的异地风情,据称也没有领略多少:学校在郊区,一学期难得进城一趟。我自己也可以担保,我在北京四年,对北京的踏访就远不如暑假来访的长沙同学那么兢兢业业。

当然以京沪两地为代表的优势地区对于外地院校的极端排斥,无疑应被归为一种病态。去年外地院校在京被迫减招数百名,其中不乏天津大学这样的好学校,令人闻之慨叹。

关于城市,还有一个指标需要引起一部分考生的注意,那就是城市日常生活费用。它同学校收费一起,共同构成大学期间的总体费用负担。综合各方反映得出:就全国高校最为集中的7大城市而言,居广州最不易,北京、上海次之,西安、长春再次之,武汉生活费用稍低,而成都则一贯以物美价廉著称。

“第一志愿”是最主要的

当然上述考虑种种,必须同成绩求平衡,方成“志愿”。填报志愿唯一的窍门其实已经被无数遍地重复过了:把好分寸,找准位置。愿意相信也罢,不愿意相信也罢,总之“乱中求胜”的概率接近为零。因为在以“万”为单位的填报队伍里,表现为大面积判断失准的概率接近零。近几年的招生实践表明,除去京沪两地填报外地院校的考生外,即便在少数考前填报志愿的地区,所谓意外的“侥幸者”也铁鞋难觅。更何况,记住——虽然每一批次设置3个志愿,但其实你们仍然只有一次机会。拿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去押胜面绝小的赌博,结果只能是不尽的懊悔。

把第一志愿无论上升到怎样的高度来看待都是不夸张的。虽然招生领导部门明令“非第一志愿不能作为退档理由”,但是从招生心理看,高校普遍不乐意招录非第一志愿的考生;从组织方法看,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按志愿同步组织录取”,即同一批次的高校同时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所有高校录取完毕后若有未满者,再录第二志愿,程序上也不利于第二志愿的录取特别是层级较高的第二志愿的录取。至于把譬如厦门大学作为第三志愿者,则根本就是浪费笔墨。

由于可以想见的心理优势和填报相对集中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志愿在第一批次中的重要性更为凸出。去年北京地区的招生结果显示:文科考生走第一志愿者占录取总额的79%,其中第一批次走第一志愿者占录取总额的89%;理科考生走第一志愿者占录取总额的74%,其中第一批次走第一志愿占录取总额的84%。而余下的空额,则基本上调剂解决,由“服从分配”四个字发挥作用,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基本无效。

“服从分配”的表态因此需要大家慎而又慎。如果在专业后面写上这几个字,你可能得在某个想都没想过的行当里委屈好些年;如果不写,你又可能失去这个学校,进而失去整整一个批次。好办法应该是:不仅合理判断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而且合理判断自己在同一志愿(学校)考生中的位置,不断调整,以实现专业和学校的最佳平衡。考生的志愿考虑多半是从专业开始的,而高校的招生工作则是从学校开始的。先是按照学校的考分标准提档,然后内部结合考分和

志愿解决专业配置。从近年的招生结果统计,专业被“调剂”的比例很高。结合考生对于专业考虑的普遍热情,不免让人生疑生憾。

对于不避讳农、林、水、地、矿、油、师范、海运院校的考生,其实不妨大胆地把它们列入第一志愿。因为近年来这些院校经过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已经非同昨日;更关键的是,根据招生政策,这些院校可以降一个批次的录取线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而批次与批次之间的分差,寒窗苦读,少说也是好几个月的功夫。需要提醒的一点:如果你不准备把这些院校作为第一志愿,那么就干脆别把它们作为志愿。这个道理,基本上与别把厦门大学作为第三志愿相同。

政策因素对于填报志愿的影响

作为教育体制中期改革的过渡年份,今年在招生工作上,一些推广型、过渡型的措施将实施或者继续实施。这些都会理所当然地直接影响志愿的填报。

标准分制度将在更多省份推行。标准分比原始分更加直接、更加准确地标示了考生在总体中的位置。对于同时实行考分揭晓后填报志愿的省份来说,填报将变得更加明朗。心存侥幸者的处境变得更加恶劣。但是这两种制度的结合进一步肯定了临场发挥而不是平时功底,所以预计大部分省份将在采取前者的同时改变后者。

为了推进“并轨”制度,今年“双轨”学校和“单轨”学校的录取工作将分阶段进行:先“单轨”后“双轨”。志愿的填报也相应地分开进行并且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措施在经济不同的省份影响不一。对于经济状态良好的省份,“单轨”高校更可能因为先行录取而集中并且选拔大量的优秀考生,“双轨”高校更可能反而竞争趋缓。家境不佳而成绩尚优的考生可望有所作为。而对于经济状况式微的省份,“双轨”高校更可能因为存在公费而竞争趋烈,形势于不畏收费者有利。

招生工作中赋予高校以更大的自主权,这一原则将得到更充分的贯彻。越来越多的省份决定:在学校招生计划的比例范围之内(一般是计划的120%),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当第一志愿数量达到学校的招生计划数时,是否录取其他志愿的考生由学校决定。这就要求考生:1.注意“智”之外的其他表现;2.注意所报专业的相关科目的成绩;3.更加注意第一志愿的合理填报。

主意还得自己拿

填报志愿对于大家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因而广泛的咨询和了解成为必要。“音响工程”是个什么意思?学了经济学会不会做会计?去年北大的本省提档线是多少?等等等等。大城市的考生在这方面同样占尽优势。北京除了通常的咨询体系,报纸上有“高招专版”,电台上有“1026高考信息台”,五六月间还有考生与高校直接见面的咨询会。条件有限的考生则不妨打电话或者写信,向招办、高校或者其他知情者打探,相信各方都会为大家尽责。

当然主意还得自己拿。因为自己的情况,还是自己最了解。另外,都快大学生了,总得拿出个样子来吧?调查显示,跟考生相左的意见常常来自家长。如果志愿之于你是一张未来职业的门票,那么家长的意见无疑是应该三思的;如果志愿之于你是一个未来事业的前哨,那么家长的意见——还是由你自己来说服他们吧。

志愿的填报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它也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么重要——关键还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塑造,你自己的教育。做一个出色的人,比做一份出色的工作有意思得多。而且,后者之取决于前者的程度,可能也远远超出你们现在的认为。

附:招生工作流程图(通常体例)(图见原版面)

(1)档案工作准备就绪后,计算机室一式四份打印提档单,一份给档案室,一份给招生高校,一份给录检组,一份自留作底。

(2)招生高校持提档单到档案室领取档案后阅档。

(3)将不符合本校录取要件的档案依次拿到录检组、档案室办理退档手序。档案室再将退档信息及时输入联网的计算机,便于参加第二轮循环。

(4)这时若学校已经完成录取计划,经省(市)招办主任审批后,到材料组盖章,完成最后的结清程序。在实际招生工作中,招生高校往往不能在一次提档后完成招生计划,通常还要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提档。第二次或第三次提档,在所有招生高校第一志愿招生全部结清的情况下开始工作。其程序如上述。

责任编辑:杨浪

猜你喜欢

省份志愿院校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