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亚萍:不怕没个就怕没劲

1992-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2年2期
关键词:女队邓亚萍个子

常有人自艾自怨:个子矮,受歧视,怎么办?记者问邓亚萍:“你为自己的矮个子苦恼吗?”她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我信奉的格言是:有志者事竟成。”

自己瞧得起自己,才会有人瞧得起你

邓亚萍出生在乒乓世家,受到了最及时的启蒙教育和最正规的早期培养。5岁时,别人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她就颇为自豪地牵着爸爸的衣角,跨进业余体校的门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当上了省少体校冠军。但当父亲领着这个小冠军兴冲冲地来到省集训队时,碰到的却是失望与惋惜的目光:身材太矮,无发展前途。

幸好邓亚萍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无法改变的矮个子,她还继承了一个运动员的优良品质:坚韧、自信、不服输。

她没有气馁,因为她有一个不气馁的爸爸。父亲告诉她,个子矮,手臂短这个天生的缺陷无法改变,只有比别人多受累,多吃苦,下功夫练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会有出路。

父亲带她来到另一个乒乓球房,这里是新成立的郑州市队,尽管比省队低一个层次,可是她遇到了赏识的目光。在李风朝教练的手下,邓亚萍的个子虽长高不多,技术却长得飞快。

10岁的她,在市队最小,比赛难免输球;身材矮小体质差,每天从市队出发绕二七塔两圈跑7000米,往往落在最后。李凤朝真是魔鬼!比赛输球,罚5角;长跑落后,罚5角,她每月6元运动员津贴竟不够交罚款的!她常在心里骂教练,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感激教练骂自己。她懂,不发慈悲的教练是在托着自己拂云朵,自己一定要踮起脚尖去摸太阳。她下了狠心;跑不快,绑上砂袋偷着跑;输了球,央求对手别走,非赢回来不可!

苦心人,天不负。不出两年,队内比赛她拿了第一,长跑也居然名列前茅,逼得李凤朝难得一笑地将罚款又当作奖金发给了她。

13岁,她代表市队参加全国比赛,居然夺回个冠军。

机遇终于向她敞开大门。坐在看台上的国家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对这个小个子冠军看了很久。这真是个特殊的人材,身材虽矮步伐却格外敏捷,胳膊不长球路倒十分清楚,特别是在场上怒目圆睁,一副不拼掉对方不算完的神态,格外惹人喜爱。

“运动员就要有这种气势”,张燮林当下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记下“邓亚萍”3个字,由此,决定了邓亚萍一生的球运与命运。

有劣就有优,有失就有得

扬长避短,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变不合适为合适。张燮林对邓亚萍自有一番评价:别看她个子矮,但也有优势,从她的眼睛里看出去,对方打过来的球,总是在高外,总可以扣杀。这样,别人一般处理的球,她就会处理得不一般,几乎每个球都敢起板扣杀。

人说,她从没“玩”过一个球,无论训练比赛,球一到她手里,她总是两眼瞪得圆圆的,全神贯注地揣摩着,将乒乓球发出的每一个声响,每一下旋律都融进她的心灵。她愿和所有的人练球,无论男队员女队员,国家队的或是青年队的。她说每个人都有特点,都有长处,她要兼收并蓄。

对自己的劣势,邓亚萍很小就有深刻的体会。那时有人嘲讽说:郑州队就会捡“垃圾”。她气得用球拍乱砍球台。以后,她明白,气没有用,要用行动来抗争。她说,我太知道自己的弱点了,个子小,不受重视,这就激励我要拚搏,要打好每一场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身材的劣势,邓亚萍成为中国乒乓球女队中训练最苦的一个。她在训练房里放了两双鞋,每天从头到脚,汗水把鞋底都浸透。第二天,她就另换一双,让这双鞋休整一天。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她身体力行着爱迪生的名言。星期天,她第一个拧亮训练房的电灯,一个人搬来几个装得满满的乒乓球大筐,练习各种各样的发球技术,打出去的球白花花地撒满一地,她拾到筐子里再打出去,循环往复,乐此不疲。等到另一位刻苦者拿着球拍进来时,她早已练得汗水涔涔了。

张燮林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都9点过了,他去女队宿舍查房。走进邓亚萍的房间,只见墙角电炉子上的一只小锅正噗噗地冒着热气。他火了,问这是谁的?象闯了祸的邓亚萍轻声说:“是我的。”“房间里不准用电炉子知道不知道?”他更为严厉地问。邓亚萍没吭声,悄悄把电源拔了。出了屋,一个女队员跑过来打抱不平:“她练球刚回来,食堂关门了,只好煮点方便面……”张燮林停住脚,明白了:平日下午训练6点结束,洗澡水供应到晚7点,邓亚萍总要练到快7点,才匆忙洗个澡,再囫囵吃晚餐。每逢周二、五,洗澡水供应到晚8点半,小邓非要练到临近8点半才进浴室,晚饭自然就顾不上了。他多次给她下过命令:爱惜身体,不准加班加点!她总是点头笑。等他一走,她又总是溜回球馆。而这一天,恰恰是星期五!他心里挺不是滋味,急忙骑车回家拿来几个鸡蛋,塞给邓亚萍添营养……

此事传到食堂,颇受感动的大师傅们当即决定:每逢周二、五开晚餐,留一个人等邓亚萍!

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的果实,苦练与成功象一对孪生兄弟双双降临在她面前。15岁,邓亚萍就在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一举夺冠。同年,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国,就夺得亚洲杯的桂冠,17岁在北京亚运会上,她名震中华,一人夺得三枚金牌;1991年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她又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在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乒坛男女前十名选手最新排名表中荣登女选手榜首。

有人感慨:为了事业,她的神经久张不驰,太苦了!她能独获亚运会三枚金牌,实在是应得的回报!

前些日子,记者与邓亚萍聊天,她说:“别人以为我活得挺苦,一天到晚就知道苦思苦想苦练。可我怎么没有苦的感觉?什么叫苦?只有不愿干的事情,被人家逼着去干,才是苦。60年代的乒乓国手们常讲,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连观众都能看出来。他们当初背着教练加班训练,肯定也都不觉得苦。我一拿起球拍,人就觉得兴奋!没有什么比打球、琢磨球,更让我感兴趣的事了。”

有感于心,才能发之于口。她对事业居然痴迷至此。乒乓球对于她来说,或许正是因为它迷人才那般磨人,磨人才愈发迷人。

她轻声细语的这番自问自答,令人很容易想起流传久远的那段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牵着它的手,才可以笑对惊涛,才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她的魅力并不只在乒乓球台前

球台之外的这位仅18岁的矮个姑娘也体现出很多难能可贵的气质:

她从不计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我行我素,快快乐乐地干自己喜欢的事。她自信对服装颇有审美力,一次在台湾饭店里刚脱下运动装的她,穿一套白衣黑裙,显得温柔娴静。她有一副细嗓子,当然还称不上是歌唱家的歌喉,但她从自娱自赏的小屏幕演到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挥洒自如一点也不怵。或许正象她爱唱的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度过每一分钟……”

邓亚萍是个孝顺女儿,父母身上的厚毛衣,都是她织的。哥哥结婚了,她会寄去礼物祝愿。每次回郑州,她总不忘带上一些精心选置的礼物送给李凤朝教练和其他培养她关心她的师长与朋友。

总之,球场外的邓亚萍和所有普通人一模一样,只是在她的性格字典里,找不到自艾和自怜,只有自尊和自强。正因为如此,她在所涉及的每一个生活领域,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最佳位置。

邓亚萍身高1.50米,却自豪地站在了世界冠军的奖台上。古往今来,谁以身高论英雄?又有谁以身高成英雄?其实,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需要的只是能清醒地认准目标的眼睛,能踏平坎坷的脚板和自强不息的心灵。

(海穹根据南南《邓亚萍:不怕没个就怕没劲》、袁大住《邓亚萍论》摘编)

猜你喜欢

女队邓亚萍个子
说说我的脚
有没有小个子的恐龙?
真人CS PK战
机智的回答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