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过“金庸”,走过“琼瑶”

1991-09-27夕夕

中国青年 1991年6期
关键词:蔡先生蔡志忠琼瑶

夕夕

金庸来的时候,仅仅把男孩子们杀了个片甲不留,同样琼瑶的“梦的衣裳”也只不过让女孩子们神魂颠倒。谁料到几年后的今天,经过几番洗礼的男孩子女孩子还没来得及建立好统一战线便全军覆没。凭空飞来了蔡志忠的“糖衣古籍”,中学生们纷纷中弹,老老实实地沉入了中国古典哲学深奥而瑰丽的深潭。

这是一位中学生对同龄人一种心态的描述,实在是挺生动。

那么,走过“金庸”,走过“琼瑶”,为何这群男孩子女孩子竟然一起服服贴贴地成为蔡志忠先生的“俘虏”呢?当你看到三联书店门前排起一眼望不到边的长龙阵,等候蔡先生的签名时;当你看到大街小巷的书摊前,中学生们不异上百元的血本,购买蔡志忠先生的漫画时,你不能不感一种蹊跷。

我翻阅了近百封少男少女们的“自白”,似乎对此有些彻悟。也许不能说蔡先生的漫画就是登峰造极十全十美的人生文化教科书,也许中学生们对此的感受有失客观和过于夸张,但我以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应该从“蔡志忠热”的现象中去认真探求和认识中学生们心灵、个性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由此架起社会与青少年之间相互理解、新生和学习的桥梁,因为,未来属于他们。

于是,我试着作了如下分析。

诱惑:一把打开神秘之门的钥匙

“我是一个小女孩,爱书爱自然爱趔。但四书五经对我来说,很陌生,甚至有一种套恶感。可我还是接受了那些难懂的之乎者也。这是从台湾蔡志忠的漫画书起步的。那大脑瓜、小胡子、秃脑壳的庄子啦姜子牙啦,真让人忍俊不禁地喜欢……”

这是一个小女孩的感受,但这感受却不仅仅属于这一个小女孩。

北京27中的郑山“坦白”说:“诸如老子庄子等古圣贤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我们不仅应该了解,还有责任继承。但古文字的生涩和艰深,却总使我们如见蛇蝎般望而却步。可现在好了,蔡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以漫画的技法将复杂深奥的哲理形象浅显地表现出来,像送给我们一把进入文化殿堂的金钥匙,我再也不会为古文的生僻而紧锁愁眉了。”

北京8中刘炯的描述近乎于在“忆苦思甜”了。“小时候,父亲指导我学习书法,让我抄老子的《道德经》,读过几遍也无法理解这部书,父亲每每罚我重抄,我对《道德经》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上高中以后,可当我翻看蔡先生的《老子说》我被完全吸引了,此时我头脑中的那部《道德经》再也不是一些难懂的古文字,而变成了一种仿佛伸手可及的思想。”

当然,大可不必把这一份份“自白书”都一一摊在这张纸上。就是这几位男孩女孩的心里话便可以让我们领悟到“蔡志忠漫画”对少男少女的诱惑力所在:求知欲极强的青少年们需要一把把打开神秘之门的钥匙,读书如此,学习如此,生活亦如此。如此推而思之,我们的为师者,为教者,为父母者,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在艰难巨大的“育人工程”之中,少给几下重锤,而多锻造几把钥匙交给孩子们呢?

有了钥匙,任何大门都不难进去,钥匙比你把门打开更有诱惑力,对不对?

享受:良药并不苦口,味道好极了!

常常听见大人们愤怒之极地遣责现在的孩子们不听说,懂得的道理少;又常常听见孩子们深恶痛绝地埋怨大人们没完没了的唠叨和不近情理的苛刻。

那么,到底是谁错了?

透过眼前这一封封诚恳无比的“自白书”,才发现如今的孩子们并非不愿听大人讲大道理,只是大人们讲道理的水平和方式应该到蔡先生那里取取经,于是,也就明白了少男少女们如此钟情于蔡先生漫画的奥秘。

——“看蔡先生的漫画,犹如吃‘糖衣药片,良药随着甜甜的蜜水潜心入肺,味道极好,药性也起了作用。”

——“《韩非子说》中有一则故事‘卖椟还珠,主人公出高价买走了一盒珠宝,却只留下精美的盒子,把珠宝全部还给卖者。在开怀大笑中,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过于华丽的修饰,往往喧宾夺主;学术重要的是内容,否则会忽略本质。这种被教育真是一种享受,在娱乐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太棒了。”

——“要是让我读讲大道理的教科书,我准会吐出舌头,心里绝对不舒服;要是让我看《蔡志忠漫画》,满篇皆为理,我也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致。全聚德的烤鸭好吃吧?这蔡先生的漫画也像一只香喷喷、油滋滋的鸭子,我可以从中‘吸吮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品尝着先圣先贤的名言警句和哲理。”

这就是少男少女们的心理体验。

把受教育作为一种享受,那是对教育者的苛刻。但馋嘴的孩子谁会放弃回味无穷的“巧克力”呢?

魅力:不是装璜“门面”而是得到心灵的充实

可别小瞧了这些男孩子女孩子。

在“蔡志忠热潮”中“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学生有着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强烈要求。他们和上代人上茬人不同,既活得不想太累太沉重,却又要要求活得充实活得有内容。蔡志忠漫画在

满足少男少女这一心理上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鬼力。

一位中学生这样分析道:“这一次接触蔡志忠的漫画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以后竟渐渐地爱上了它。因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不是需要口头上的几条哲理来装璜自己,而真正需求真理来充实自己。但往往政治课本上的道理太乏味,生活中的哲学又似浅显得令人不在意,往往错过。而蔡先生的漫画对两者都有所弥补。”

李瑾同学的自我剖析显得更深刻一点:“我曾为尼采的某些观点倾倒,又曾崇拜过黑格尔,东西南北乱窜一气,我发现自己迷失了道路。是蔡先生那幽默的漫画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老子》的道理使我茅塞顿开,使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成为迷途羔羊,因为自己总想什么都懂,真可谓诗、书、琴、画无所不精才好,哪怕自己不知道也要装作知道侃一侃。结果落了个只懂皮毛,一无所获,这就叫‘志不专者智不达。感谢蔡先生让我得到这书本以外、老师教导之上的谆谆教诲。”

少男少女们在欣赏“蔡志忠漫画”的过程中,校正着自己的思维航线,充实和完成着一定意义上的理性思考,这实在是尤为可贵。

穆强同学的感受是:“通过蔡先生的画笔,我获得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对于传统,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首先应该是占有,是拿来。而许多年来,传统文化在我的脑子里只是中国书店里少有人问津的线装书,是在象牙塔里,我的手伸不进去。于是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列子、韩非子……在大脑中只剩一个没有内涵的空壳,成了一些人肆意供奉的牌位或唾骂的靶子。而我站在一边,却毫无发言权。究其原因,便是无法占有。久而久之,也懒得去占有了。我知道这样下去是有害的,如果所有年轻人都这样,传统就将百分之百地被抹掉。感谢蔡先生重新给了我占有的欲望。这手中的漫画,是一种启蒙。”

读书使人富有和充实。在蔡志忠漫画面前,男孩女孩都好像觉得自己不那么“寒酸”了。只是同学们也有遗憾,为什么大陆竟不能出几个“蔡志忠”呢?

满足:也能和先圣们”并肩“论道也能与大人们平起平

坐读《蔡志忠漫画》,少男少女们心中有一种满足:先圣们不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神明,“凡夫俗子”也照样能与之并肩,坐而论道,圣人与凡人之间没有了人格上的尊卑。这正是当代中学生企望的一种平等祥和、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和求知气氛。在人格平等的交流中,他们会为自己知识的浅薄水平的低下而羞愧脸红,人格的平等并不等于知识的相等。他们不再逞强,而是服服贴贴地甘拜下风、急起直追,他们有了崇拜,也懂得了尊重。

学通社小记者李洋对比当年的“金庸热”“琼瑶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便是父母与子女一同看书的多了。他说:“想当年,哪个中学生敢在老爸老妈面前看琼瑶和金庸的书便已是胆大包天了。而如今却可以不必逃避大人的眼睛,大大方方地看书。这是‘蔡志忠热的最大特色。”由此,他得出这样的判断:如果说三年前的“金庸热”“琼瑶热”使中学生毫无准备地暴露在社会面前,成为被研究被观察被教育的“反面教材”,那么几年后的“蔡志忠热”,中学生们可以充满信心地打个翻身伏,他们开始与大人们平起平坐,开始以自己的行动参加到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中。

某中学高三学生王威这样评说:“如果说三年前的‘金庸热‘琼瑶热开始使整个社会认认真真地面对中学生、研究中学生、理解中学生的话,那么三年后的‘蔡志忠热无疑使中学生们开始认认真真地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化,研究中国文学,理解中国社会。”

且不说李洋和王威的评说有多么准确和精辟,但是,令全社会深思的倒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面孔对待我们正在长大的颇有个性的孩子,对待我们无限厚望的未来。

猜你喜欢

蔡先生蔡志忠琼瑶
琼瑶 从灰色成长中生发粉色浪漫
唐诗赏读
蔡志忠漫画
唐诗赏读
原则
胜任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琼瑶:最出色的洗脑专家
谢了琼瑶,哭了花朝
奇怪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