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1年第11期,总第152期——编辑室日志

1991-07-15

读书 1991年11期
关键词:通才深奥编辑室

因为有不少来信询问是否停刊的问题,在第八期《编辑室日志》里说了几句闲话。原想由此向读者说明并无停刊的打算,但是话说得多了,又引起不少朋友来信垂询。其实,停刊与否,是“天要下雨,娘要出嫁”的事,由我不得。就我们目前所见,则天未下雨,娘未出嫁,经济可以勉力维持,一切都还正常运作,彼此放心可也!

江西萍乡的欧东兵先生来信向我们述说在这个江南小镇的读书情况。他说,这里的居民尽管要为“一室一厅”、为第二代的托养而艰苦奋斗,但是“饭总是有得吃的,衣总是有得穿的”。因此,对一部分知识分子说来,“饱暖思刻深”,“一心巴望能深刻地读书并读出点深刻来”。他正是从这点出发,希望《读书》不要停刊的。

中国知识界、文化界的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总还有人饱暖思深刻,却是实情。我们这些小编辑不生产物质,不想訾议“饱、暖”的质量、标准,也不必去作什么纵向、横向比较,但对如何提供“深刻”的精神食粮,却始终是一个念兹在兹的问题。

《读书》杂志并不是专门介绍书刊的刊物,也没能力对书市作宏观考察而作评论、指导,它所追求的,其实只是帮助读者“读出点深刻”来。我们从来不乏稿源,但是,每期发稿之前,几个编辑总还不得不暂停“相夫教子”的日课,栖栖皇皇,四处奔逐,所求者何?无非是想给自己的篇幅里添加几分“深刻”。

因此,看了欧东兵先生的来信,是有会于心了。

当然,“深刻”难求。《读书》不是专业杂志,它不追求专门学术上的深刻。它希冀得到的是知识的涵养,文化的深广,精神的充实,意趣的张扬——用个流行的术语,它只是帮助获得一种“支援意识”而已。中国虽然缺乏“通才教育”,但是不乏通才,他们在从事专业之余,还需要一种文化上的“深刻”,这就是我们这个刊物所希望提供的。

我们生活在中国,任何深刻,离不开中国这个现实。因此,往往只有贴近现实生活的议论,才能使人觉出这个“深刻”来。对本刊来说,所谓“贴近生活”,并非要去专门议政。我们过去对此认识不足,常有失误。但是,文章总还是要有生活气息,使人觉得作者、编者都活在大家中间,看来才有意思。

我们有时也曾误“深刻”为“深奥”,在后一方面有过一点教训。深奥并非坏事,但是,对于多数读者说来,并不需要。深奥之学术文章,如有十分精采的,我们还是会发,但望篇幅只占全期百分之一二三左右,无碍全局。有谓《读书》喜欢深奥晦涩,这是误解。

不论如何,这种深刻,离不开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深情。作者有不得不要诉诸于读者的,读者有迫切等待作者述说的。作为编者,尽可能了解彼此的需求,体会双方的深情,加以“撮合”,才能编出一些可看的东西来。

贴近生活的深刻,避免深奥的深刻,出于至情的深刻——有此三者,我们想,也许可以暂时满足读者的需要了。这,也就是我们一九九二年努力的目标。

今年的最后几个月,我们三几个编辑,已分头去广州、沈阳、上海、安徽各地,觅求“深刻”。所谓北京是人才荟萃之地,的确不错。但是,我们看来,中国其实处处有人才,外地写作人才不少于北京,特别是中青年的新生写作力量。正是这几个月的这种感受,使我们更加有信心把《读书》办下去!

编辑室日志

猜你喜欢

通才深奥编辑室
关于深奥者的意犹未尽
浅论有趣深奥的数学函数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隐喻思维理解深奥陌生的事物
浅析实施通才教育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通才,时代的召唤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卷首语
《兽医多立德冒险故事》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