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籍华人的生活门路

1990-01-01楼静波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0年8期
关键词:掌勺粽子餐馆

楼静波

在美国探亲期间接触过不少华人家庭,有从台湾去的也有从大陆去的,后者为数较少。其成员受过高等教育的,一般都在航空、电脑等大的公司或医院诊所、银行、学校、高级宾馆等单位任职,薪水比较高,社会地位也高。文化层次稍低又无什么专业技能的,多半从事第三产业。在餐馆洗碗端盘子打短工的且不说,洗烫衣服、护理病人、清洁打扫、售货售票、餐馆厨师、保姆管家、导游、家庭教师等等,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然而,不论是刚去不久的,还是已经定居多年乃至已经取得美国公民资格的,都兢兢业业,为能够在这激烈竞争的现代文明社会中生存下去而奋力拼搏,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即使是年老退休了,只要没有丧失劳动能力,也都积极自谋生路,广开生财之道。

我的一位亲戚在纽约某餐馆掌勺,太太开了一家洗衣店。他今年50岁出头,每天在餐馆的厨房里一刻不停地炒菜,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家最少还要帮太太烫两个小时衣服。纽约的夏天相当热,即使有空调设备,厨房里也是热得灼人。他从上海到美国定居已5年,经历了洗盘子到抓菜码到掌勺的过程,薪水也由每月600元到800元提升到现在的1600元。他一天当中最惬意的“享受”是解大便时坐在马桶上看一会儿武侠小说。他用过去大陆惯用的术语“劳动改造”戏谑地说:“要说劳动改造,最理想的场所莫过于美国。在这里谁也不会对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施舍什么,包括亲戚在内。他们可以借钱给你,但不会白白花钱养活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劳动,即使是市长的儿子来到美国,也照样要上餐馆洗盘子挣钱吃饭。”

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在美国华人社会里,竟然还有一些家庭是专门以做粽子、包饺子、带孩子、做包饭为生的,有的还因此发了财。

那是在华人较多的旧金山,我住在姐姐家。吃午饭的时候,姐姐从微波炉里拿出几只粽子说,今天中午请大家吃粽子。我好奇地问,你什么时候包的粽子?姐姐告诉我,这是她在一个熟人家里定购的。这家的老太太70多岁了,儿子也在美国,老俩口不愿意靠儿子过日子,决心卖粽子来养活自己。他们做的粽子用料讲究,味道好,价钱公道,品种也多,是专门为适应华人口味而做的。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成了远近闻名的粽子“专业户”,往往一户一次就定做几十只、上百只,老俩口也因此发了财。前几年老伴去世,老太太坚持独自经营。她手脚十分麻利,除了做粽子,还代人带孩子,家里也整理得十分整洁。卫生状况好正是她生意兴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姐姐家,每天吃晚饭时,有一个有趣的小节目,就是猜当天送来的包饭给什么菜吃。承做包饭的是一家从台湾移居美国的华人家庭。太太掌勺,先生开车,负责采购原材料和送饭。每份饭收费5美元,一周或一月预付一次。每份饭两菜,分别装在泡沫塑料的饭盒内,外面再套上牛皮纸袋,每天下午5时左右由承包户负责送到家,放在门外固定的地方。双职工下班回家打开饭盒就能吃到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我们在姐姐家住了一个多星期,没见过重复的。由于荤素搭配相宜,色香味俱佳,又多是南方口味,所以深受华人欢迎。菜在美国是很受欢迎的,华人自然更不在话下。但好多人爱吃却不会做,又不能天天下餐馆就餐,个体包饭的专业户便应运而生。

生活是复杂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千百种需要就有千百条生活门路。包饺子、做粽子、看孩子、做包饭,无疑都带有较重的个体手工劳动的成份,在家务劳动高度社会化的美国,仍能在华人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

看来,即使美国遍地是黄金,黄金也只属于那些不怕吃苦,肯于吃苦的人。

(梁燕芬姜岳东摘自《海外星云》)

(插图:刘占远)

猜你喜欢

掌勺粽子餐馆
这些味道怎么办?
端午节,粽子香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哪些城市“掌勺”过冬奥会
山西老陈醋:请打动“掌勺人”的心
如此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