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事变

1987-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11期
关键词:项英叶挺突围

黎汝清的长篇新作《皖南事变》,全文近60万字,发表在1987年第4期《小说界·长篇小说专辑》上。小说情节跌宕,形象鲜明,有雅俗共赏的的艺术魅力。新四军9千名官兵的命运,紧紧扣动读者的心弦。现将故事梗概介绍如下。

他伫立窗前已经两个小时了。

1940年12月26日夜晚,是他——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东南局书记项英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刻。这天晚上,他收到了中央来电:“……中央远在一年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这明明是在批判他项英“口口声声服从中央,实际上是阳奉阴违”,他怎能受得了这种强烈的刺激?

驻扎在皖南云岭地区的新四军,是项英一手发展起来的,尽管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蒋介石也不放心这支驻在身边的“异军”,在云岭四周,就驻有几个师的国民党军队,对它进行监视。共产党为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也同意将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新四军中将军长叶挺,和国民党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是保定军校的同学,有同窗的情谊。叶挺代表新四军去和他谈判撤离路线时,顾祝同坚持要他们往北走,并坦率地提出忠告:“你们早走早好,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很不明智了……”从云岭往北走过长江,其用心很清楚,就是让日寇的炮艇来消灭新四军。蒋介石已密令顾祝同制订出详细的作战计划,采取“后逼、前堵、中打”三部曲的策略,力求一举解决这个心腹之患。

蒋介石军令在手,要赶他走;中央一再电示,要逼他走;他项英却不想走。在项英心里,早就有个“南进计划”:等待日寇进攻浙赣的“天时”到来,打到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南方去,发展自己的地盘。他觉得中央不信任他。到了江北,他将交出兵权,去延安学习,叶挺将出任总指挥。他不能这么轻易地退出这块自己苦心经营的根据地。但胳膊扭不过大腿,这封措词严厉的电报一到。他项英是没有办法再拖延了。

这时,对他最忠顺的随身副官刘厚忠,端了一缸子可可走了进来。这关怀来得不是时候。“滚!”项英粗暴地一扬手,把他最爱吃的饮料打飞了。但他立即愧悔自己的失态,用缓和的声调吩咐随身副官去把参谋长周子坤请来。

周子坤奉召来见项英,听说是这回事,表示了“既然非走不可,那就越快越好”的意见。他还建议:最安全的路线是向东,从苏南过长江,项英提出“既然向东不让走,向北不能走,我决定向南走。”周子坤认为向南走太危险。但项英心里已有了谱,他决定28日召开党的军分会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开会之前,他指示参谋处长赵令波“立即着手制订向南开进的实施计划”。12月28日上午,开军分会会议,军长叶挺,是北伐名将,在大革命失败后脱党,至今党籍未能得到解决。他和项英的关系很不融洽。在新四军中,叶挺是有职无权的军长,不论大事小事,都得由副军长项英说了算。这次是党的军事会议,但具体的行军作战又得由叶挺指挥,还是被项英请来参加。会上围绕撤离路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叶挺主张向东转而渡江北上,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支持叶挺的意见。周子坤知道项英的打算,提出个折衷的主意:“索性和蒋介石摊牌,在不能保证北移绝对安全时,我们不走。”赵令波不失时机地谈了南进计划:兵分三路纵队,在4日晚上开始行动。在叶挺的要求下,中途被请来参加会议的作战科长林志超慷慨陈辞,指出南进计划的种种危险性,主张“突然调头东进”,再渡江北上。项英听了十分恼火。在开了一整天会后,他以军分会的名义作出向南开进的决议。

元月4日傍晚,天气骤变,黑云奔涌,大雨滂沱。新四军9千官兵携带辎重,分三路向南开进。部队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行军,才走了几十华里,于次日上午陆续到达茂林等指定地点。这时,侦察部队已和敌人接上了火,战斗打响了,部队向南开进,国民党军队有了把新四军由友军改为“叛军”来对待的口实。项英哪里知道,就在军分会会议之后,他最器重的参谋长赵令波,已把那份行军路线图出卖给和他有过暖昧关系的顽军女特务了。顾祝同按照蒋介石的旨意,密令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调动了好几个师的顽军,对兵分三路行进的新四军形成追赶、包围、堵截的态势。

项英原先估计不会大打,他也不准备打。现在,他终于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6日下午,在泮村举行了军事会议。叶挺受命指挥部队投入战斗:分三路击破四十师的阻拦,会合于星潭,尔后突出重围,由于一支队和军部失去了联系,结果只有二支队的三团投入战斗,星潭一时没有打下来,伤亡较大。在这关键时刻,项英却要求停止对星潭的攻击,在百步坑开了五个多小时的马拉松会议。此时正好中央发来急电:在茂林不宜久留,即宜东进。项英不想打,做了个和中央指示背道而驰的决定:不是向东北方向突围,而是折向西南,出高岭,准备上黄山打游击。叶挺勃然大怒:“历史将要责罚我们的!我们这些历史的罪人!”

这个决定,把会攻星潭的部署打乱了,部队又调头往高岭方向开进。但是,敌人已在高岭山口上增修了工事,白天进攻,伤亡惨重,比星潭还难打。项英只觉眼前一阵一阵发黑。他和周子坤等人商量,先敌抢占高岭。然后再向茂林方向突围。从前线回来的林志超告诉他们,茂林也已被敌先占领,“坚工扼守”了。项英他们不知如何办好,要林志超去徐家祠堂找叶挺商量,他们等在野外。等林志超回来时,项英、周子坤、袁国平和随身卫士共17人,换上便装,已离队脱逃了。

叶挺是力主打星潭突围的。失去了战机,项英又带头离队,这突围的重担就真正落在他一人的肩上了。他和东南局副书记梁扑联合向中央发电,报告了项英离队的情况。中央回电中表明叶挺、梁扑指挥部队突围。叶挺指望赵令波能找回失去联系的一支队做为突围的生力军,结果也落了空。现在,他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山头,命令林志超带工兵连死守东流山的咽喉之地。

正在这时,项英等人未能突出重围,又无奈地回到军部。叶挺已把全军集中在石井坑进行守备。主力部队伤亡很大,他要把领导总队也拉上去攻打东流山,以求撕开缺口突围。项英见状,深知自己处境尴尬,现在已无权指挥部队,便要周子坤去说服叶挺,不要和顽军拼消耗,应分散突围。叶挺对项英的意见十分反感,坚持死打硬拼。第一次和第二次冲击,都以伤亡惨重而告失败。石井坑守备战付出很大的代价。教导总队在东流山所守的几个山头,接着也尽落敌手。到此,叶挺才责怪自己指挥失当,对中央来电中“用游击方式保存骨干”的指示未能理解。但他仍把所剩部队集中在石井坑一带狭小地段上,决心固守一拼。

到12日上午,军部所在地大康王坑口的所有通道,都被敌人卡死了。林志超带领工兵连两个排,拼死冲到了军部,以保护军首长突围。叶挺却要他组织所有人员分散突围,他自己“只能站着死,绝不用什么游击方式”。在梁扑的劝说下,为保存革命骨干,宁折不弯的叶挺,去和顽军谈判,最后被捕。

有三年游击战争经验的项英,在随身副官的竭力保护下,突出了重围,和周子坤会合,在地下党县委安排下,躲进了赤坑山。赵令波没有去找一支队,他杀害了随行人员,公开投敌了。袁国平在突围中负伤后自戮。林志超几经周折,也和项英他们会合了。这里已聚集起近70名突围者,分居两个山洞。下洞大,可住几十人;上洞小,住着项英、周子坤、刘厚忠和察卫员小黄。项英通过这次教训,已开始觉悟,决心不再留在皖南打游击,要待机渡江北上。但命运却给他们作了另一种安排。对他最忠心的随身副官,本是一个草头王,为寻找出路投在项英门下。现在,他看到项英已无权无势,前景暗淡,他刘厚忠的结局也不会美妙,遂起歹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枪杀了项英、周子坤和小黄,劫走项、周身上的金银财物,私自去国民党政府投案自首。但他的黄金梦并没有做成,最后死在狱中。

皖南的革命火种并没有熄灭,工兵连长王自中等突围者集中起来,成立了皖南游击大队,开始了打击敌人的活动。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在庆祝胜利之时,却有一种失落感,是那样恍惚。他们收到“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的电文时,似乎有一种急骤的马蹄声在他们眼前扬起滚滚烟尘……

(摘自《文汇报》)

猜你喜欢

项英叶挺突围
我的心爱之物
蜜蜂洞里的枪声
叶挺桥
叶挺扶贫
极速突围战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项英将军纪念亭”在武汉落成
叶挺乱世里的幸福
三年游击战中的项英和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