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

1985-11-01陈晓明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1期
关键词:直观性同性稳定性

陈晓明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归结起来至少有以下五个特点

(1)封闭性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是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这种分散、个体的小农经济却构成一体化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这种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在人们的心理上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框架,使人们的思维向度只能局限于这种固定的框架之中。中国古代哲学意识的致思趋向的内倾性显示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封闭性特点。儒家是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来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来领悟人的自然本性。二者都是以人的自身为思考对象,而这一对象又都是受大一统的社会和地大物博的中国的局限,因此直接导致封闭性的思维结局。

(2)求同性传统思维模式的求同性与一体化的大一统社会结构及儒家正统思想密切相关。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周而复始延续几千年,主要就是靠信仰和观念的一体化,同步化。儒家思想形成了一种思想规范,强有力地调节着社会和个人的思想意识。儒家设定的“礼”、“仁”就是寻求一种社会的有序结构;“中庸之道”就是为了达到完满的同一性的思想方法;科举制度更强化了这种同一性。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总是承袭传统学说,力图与传统思维同一。这种求同性,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已经积淀为一种无意识的结构,使人们在思维时,自觉地、习惯地遵守这一规则。

(3)直观性这种直观性表现为不是把外在自然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自然作为伦理情感的整体对象来体验。只能去感觉、体验、内省、领悟,而绝不能分析、综合和求证。中国“贤人”的智能都沉没到道德中去了。

(4)超稳定性这一个特点与中国大统一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是等价的。每一时代和每一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相对稳定系统,因而才显示出时代和民族的特点。但是,这种稳定态是处于一系列信息交换、调节、自组的过程,而同时从一个稳定态过渡到另一稳定态。西方的思维模式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科学规范而变化。而中国的思维模式一开始就是超稳定性发展,历史的变迁并没有使它脱胎换骨。古代世界五大文化系统(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罗马)唯有中国文化没有被外族打断过,始终是单一民族的内部自我调节。传统的严控性形成巨大的历史惯性,与封闭性一起产生顽强的抗变性,恰恰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超稳定性与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结构的超稳态构成一种恶性制约。超稳定性的思维模式维护和支持了超稳态的社会结构,而超稳态的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强化了超稳定性的思维模式。

(5)亚节奏性农业社会的时间观念是以季节和节气为单位,即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时间具有广延性,节奏缓慢,这对思维习惯无疑是有影响的。但更重要的是古代思想意识的潜在作用,比如儒道互补的直观主义,体验、反省,更加上佛家的“面壁”、“顿悟”,这都是要求在一种宁静的、平和的心理状态中进行思维活动。所谓“虚壹而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都表明了心理时空的静态结构,否定了心理空间的动态性,因而从思维的时间速率来说呈亚节奏型的特点。

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相互适应。封闭性的结果必然是求同性、超稳定性,而直观性和超稳定性又不能不带来亚节奏性。尤其是超稳定性使得这种模式持久不变、代代相袭。历史发展到新的时期,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呢?

毫无疑问,现代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猛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相统一的基础上,这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决定性的改造。从理论上来说,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自身的性质特点,使其具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惯性,它的超稳定性结构使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在渐进的过程中完成全面的改造变革,它必须在一种强大的外在调节机制作用下,激活内在的革命因素,才能实现彻底革命。因此,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一定有一个艰难的阵痛过程。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必然将以下列形式出现

(1)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现代社会广泛的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的疆域。这种信息世界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潮流。传统思维模式的封闭性体系是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只有开放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吞吐大量的信息,激发科学的创造力。

(2)由求同性到求异性求同性导向深沉的伦理修养,而求异性则开启科学发现的灵感。因为求异性保持了思想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它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素质。只有一种十分活跃的、自由的思想,才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和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带来科学的革命性的进步。

(3)由直观性到逻辑性人类的思想方法经历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原始的综合性(直观性)到近代的分析性,而现在又导向整体化的综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直停留在原始综合性上,因此必须从依靠直观而转向重逻辑分析,直至进一步适应现代科学需要的整体化的综合方法。

(4)由超稳定性到动态多变性开放性的思维模式与外界高频度的信息交流,必然导致超稳定系统的破坏,而形成动态多变的结构。动态多变性为开放性和求异性提供了内在系统的可能性结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超稳定性以一种方式固定在一个领域或专项研究上,久而久之必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科学演化和学科交叉的现代趋势要求人们的观察方法经常变更,并具有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应变能力,因而思维结构的动态多变性是非常必要的。

(5)由亚节奏到快节奏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必然引起思维节奏加快。尤其是信息化社会,缩短信息的流动,经济建设只有快速思维节奏才有高效益;科学研究只有快速的思维节奏,才能保证最大值的信息量的流通。快节奏是整个社会高效率运转的重要思维素质。

以上形式的转换,对于今天之中国势在必行。假如我们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叫“收敛式思维”,而把未来的思维方式叫“发散式思维”,那么,今天之中国,则正面临着一场由收敛式向发散式思维模式的伟大转移。这一变革正伴随十亿神州的改革步伐到来了。

(摘自《科学与人》)

猜你喜欢

直观性同性稳定性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
简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论文物照片档案的管理
巧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
低年级英语单词教学探究
报告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