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丹和罗丹博物馆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1期
关键词:罗丹雕塑博物馆

晨 朋

获有划时代成就的艺术大师,往往难于得到同时代人的承认。直到他预示的思想和方法为社会所接受时,人们才认识他是一位先驱。然而到了先驱者的才能和贡献被人称颂的时候,他要么已到垂暮之年,要么凋谢多时了。罗丹生前曾向他的友人和学生论述过这番道理,并且举出普桑、华托、夏尔丹、格累兹、普吕东、库尔贝和柯罗等等著名美术家的经历为证,说明这是“创造者和引导者”难于避免的命运。在瞻仰了罗丹博物馆之后,重读《罗丹艺术论》,我发现了自己的粗心。罗丹的话说在1900年,当时,法国艺坛对他正以白眼相加,这话里是不是也含有几分自况呢?好在这无关紧要。我们应该看重的,是他由此得出的结论:

“为人类做好事,不会没有责难”。1840年11月12日,罗丹生于一个穷困的下级公务员家庭。早年为了糊口当过木匠、修道士,但他酷爱雕塑,全靠坚持不懈的自学最终成为近代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市区的瓦雷纳大街,深宅大院之中一座老式的两层小楼,看上去平平常常,楼前拥有草坪、楼后带有花园,占地共约8万平方米。这里收藏着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一生的绝大部分作品。进入博物馆大门,迎接观众的是现代世界最著名的雕塑《思想者》(1880—1890年),草坪一侧,是三米高的《巴尔扎克》(1897年),另一侧是《加莱义民》(1884—1886年)和《地狱之门》(1880—1917年)。后者是以但丁的《神曲》为蓝本、包含186个尺寸不等的人物、费时30余年的未竟之作。站在这里,我被带到100年前。那时候,整个法国画坛为因循守旧的学院派所统治,雕塑艺术毫无生气,遥远的希腊神话、呆板的寓言人物以及超凡的英雄主宰着雕塑的主题,米开朗基罗时期的光辉消失殆尽。19世纪70—80年代,罗丹的作品出现了,它“好似一道闪电”,震惊着雕塑艺坛。室内的大量展品,便是“一道闪电”的集中体现。作品按创作年代顺序陈列,一件紧挨一件。青铜、大理石、石膏、红泥,不管哪种材料,经罗丹之手都获得了生命。他冲破了学院派的束缚,开创了新的主题。少女、母亲、情人、作家,一个个形象从他手里诞生,有思考、有希望、有亢奋、有压抑、有沉醉、有悔恨,人类的种种感情,经由他的刀斧,贯注到泥石之中。罗丹的朋友葛赛尔说,他的作品“表现了最幽深、最奥秘的心灵”。后人说,他把雕塑艺术“引出了茫茫的荒原,领上了希望之土”。无疑,后一评价更为精当。

欧美国家的个人博物馆为数不少,但是能在生前享得这种荣誉的实在寥寥。而罗丹还在世,他的博物馆就建立起来了。可是,这里面包含着他的多少苦心呵!在创作生涯中,争议一直伴随着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国外的承认越来越多——英、美、德国的慕名者来信,甚至只写“法兰西共和国奥古斯特·罗丹”;但在国内,争议依然不减。现今的罗丹博物馆就是当时争议的热题。在18世纪,它原是一座幽静的城堡,后来一度改为修女院,再后才成为比隆公寓。1880年,罗丹不象从前那样拮据了,他租用了楼下的几个房间作为工作室。同住这里的房客还有伊莎多拉·邓肯——美国的女舞蹈家、现代派舞蹈的创始人。这里也住过“野兽派”的代表画家马蒂斯。在某些人眼中,罗丹的裸体模特儿,邓肯的自由舞蹈等,对这座前修道院,不啻为一种渎圣行为。种种闲言碎语,见诸报端,再传到街头巷尾。逐客令可能随时发出。而71岁的罗丹,大概感到已临垂暮了,急于把自己的作品捐献给法兰西共和国,请求政府将比隆公寓就地辟为罗丹博物馆。谁知事情一僵就是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就更无人过问了。罗丹听从当时担任法国总理的普恩加莱的私下劝告,在1915年,违心地为教皇本尼迪克十五世塑了头像,诽谤的声波由此稍减。1916年9月13日,当罗丹重病昏迷而复醒之后,法国美术部派人到病床前,与他共签协议:罗丹捐献青铜、大理石作品各56件,石膏作品193件,泥塑100件,草稿和素描2,000多件,另有他收藏的古希腊作品和法国画家德加等人的作品多幅。众、参两院经过辩论,各以391票对52票、212票对27票通过决议,接受罗丹的捐赠,改建比隆公寓为罗丹博物馆。罗丹的心事从此了结了,到翌年十一月,他在饥寒之中与世长辞。在罗丹博物馆里,当然没有责难者的历史位置,观众只感到大师的贡献长存。

(摘自《世界知识画报》总第23期)

猜你喜欢

罗丹雕塑博物馆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博物馆
《四居室平面图》
写实雕塑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