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行佶的自杀告诉我们什么?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6期
关键词:理智心理艺术

华 强

青年朋友,当你看到1983年最佳电影演员那一张张笑容可掬的大幅照片时,你是否注意到他们中间少了一位明星?他就是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获得者、电影《廖仲恺》中廖仲恺的扮演者——董行佶。

电影金鸡奖的评委会对董行佶的评语是:“董行佶同志在《廖仲恺》中以出色的创造留下了民主革命先驱者廖仲恺的光辉银幕形象,表演上神形兼备,从容自如,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

尽管董行佶早在评奖前十个月就已去世,但是电影界的“泰斗”们仍把中国电影界这个最高荣誉授予了他。人们怀念他,更为他的死而痛惜。有多少吸引人的艺术形象等待他去塑造,可他竟这么草率地用自己的手结束了宝贵生命。人们在惊愕、痛惜之余,又在思考他的自杀之谜。董行佶作为一个把艺术的追求看得至高无上的人,生前确有一个心理矛盾在折磨着他,他又郁闷在胸、无法抒发。最后,连该有的片言只语都没有留下就不辞而别了。

董行佶的死告诉我们:一个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境界的人,一旦失去心理平衡,也会使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毁于一旦。

心理平衡,从实际上说是对情感的两极性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欢乐与忧愁、喜悦与痛苦、暴怒与悲哀……,这些都是伴随着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需求能否得到肯定与满足而产生并发生着影响的情绪或心境。在人生道路上,喜怒哀乐常常会交替产生。然而,一个青年如果能够善于正确处理各种情绪的冲突,他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愉愉快快地生活。而一个心理紊乱、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则往往会贻误事业,也会使灿烂的生活变得黯然无光。

要保持心理平衡,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的能力。情绪伴随着人的认识与需求而产生,因而,人要随时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董行佶的为人受到人们称道。但他也有自我意识方面的弱点,当有时对某些认识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没有满足时,他未能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心境始终处于郁闷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导致让艺术之外的念头中断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为了汲取这个惨痛的教训,青年人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要善于提出合理需求;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约束自己,既不能自我膨胀,自我放任,也不能让烦躁困扰自己,长期不得自拔,以致失去理智。

为了能有自知之明,常常需要合理的他人评价。因此,正确地开展交往与友谊,依靠集体与组织的帮助,往往是进行正确心理平衡的有效手段。这对于抑郁型气质的青年,更需要高度重视。属于这种气质型的青年,比较内向,往往不善于交往,不善于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自己又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则往往会在剧烈的心理冲突中,失去调节能力。董行佶生前比较内向,年轻时就不善于交际,孤身独影的生活固然为钻研艺术赢得了时间,但也使他不太合群了。这样,当他遇到心理矛盾时,就得不到更多知已的帮助与解脱。人需要被亲戚朋友、同事、同志所照护、抚爱和悦纳,一个人与周围的人能保持一种友好、融洽和正常的交往与联系,他就能得到一种温暖感与幸福感,就能从别人的帮助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青年人要畅开自己的心胸,加强与同志、与朋友的友爱与团结,加强思想交流。否则,对人老是存有戒心,不愿把内心苦闷告诉别人,就会造成心理压力过重,甚至产生“失望”与“无望”的心理。

心理平衡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在生活当中,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风浪”袭来,在我们的心底里引起大小不同的波澜。悲欢离合、凶吉祸福、恋爱婚姻、提级长薪、批评表扬等等都可能会使饱经风霜的成年人暂时失去心理平衡,更何况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呢。但是,在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我们不能任凭感情起伏的摆布,而要力求用理智去分析与权衡。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及文化素养,学会与掌握心理平衡的艺术。

(摘自《青年咨询》,原题《谈心理平衡》)

猜你喜欢

理智心理艺术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在同一语境下定义“二元对立概念”
理智与情感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心理小测试
爆笑街头艺术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