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越史丛考》

1984-07-15李一氓

读书 1984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越南民族

李一氓

《越史丛考》为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遗著,一九八○年蒙默整理,一九八三年始由人民出版社印成。这本书的著作原因,完全是为越南陶维英所著《越南古代史》(一九五九年科学出版社中译本,一九七六年商务印书馆重印)而发。著者一开始即写明:“陶维英《越南古代史》,近世论越史之名著也,于此竟谓‘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当另外一个大族(汉族)占据着黄河流域的时候,而越族即占据着扬子江以南整个地区,歧义殊说,异乎平素所闻未有甚于此者。然而,核之载籍,羌非故实。”

本书出版后已由陈玉龙在一九八三年第四期的《历史研究》上加以详细介绍,对其学术价值作了肯定的评价。现在写这个读书笔记似已不大必要,而且我对民族史也属外行。但既然花了些时间去读这本书,也还不至浮光掠影,而是受益不浅。

一、首先感觉到作者作为历史学家,自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越族是怎么一回事,弄清楚。作者的学术水平完全足以担当这个责任,把这一繁难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也把国际上一些史学家(包括法国越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奇谈怪论,引证翔实地一一加以驳倒。从中国民族而言,这就不单纯涉及到一个越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民族的整体的问题。因此,作者这本书自然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他不是为历史考证而考证,不是抽象的考证,更不是炫耀博学的考证。在著笔时,他必然怀有维护中国民族崇高利益的历史学家的责任感。

二、当然,作者无疑是一位博学的史学家,他旁征博引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原书没有附参考书目,现择要列举如下:《吕氏春秋》、《汉书》、《史记》、《荀子》、《淮南子》、《山海经》、《战国策》、《后汉书》、《世本》、《国语》、《左传》、《水经》、《路史》、《说苑》、《文选》、《方言》、《越绝书》、《吴越春秋》、《逸周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三国志》、《读书杂志》、《太平寰宇记》、《岭外代答》、《周礼》、《日知录》、《观堂集林》、《韩诗外传》、《尚书外传》、《楚辞》、《竹书纪年》、《韩非子》、《墨子》、《华阳国志》、《风俗通义》、《博物志》、《魏书》、《宋书》、《北齐书》、《初学记》、《通典》等。这些书即是作者自称“核之载籍”的载籍。

三、他对陶著所进行的辨讹考误,使事不蔓不枝,论证有凭有据。本书叙述方法从辨驳上讲,气势极盛,寸步不让;而行文则态度雍容,不肆意气,完全根据历史事实,足以服人。在进行辩论,引用中国古籍时,如发现古史中互有歧义的地方,深入分析,以正确的记载,纠正了不正确的记载,从而恢复了历史的真实性。

四、蒙文通教授对越史的考辨,基本上是他所说的“核之载籍”,即使用中国古史的各方面的文字资料,加以审议,来证明陶著的错误。其实,近若干年来,长江以南的考古发掘,在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特别在江苏、浙江、福建,无论是新石器时代,或者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没有一处、一物,可以证明是陶著所拟定的越族文化的存遗,更不要说一个带普遍性的越族文化的存遗了。越王勾践剑有见于楚墓者,其错金铭文文字一如中原,没有民族的特殊意义。一九八一年绍兴越墓(306)发掘有束发于顶的小铜人二,也只是战国时浙江越族的典型,并无长江以南的普遍意义(见一九八四年《文物》第一期)。至于云南、广西的考古发掘,如铜鼓之类,则和越南邻区,因而有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是另一回事。只能证明这是西南民族的普遍性,而不是为越南民族所专有。

五、这本书没有自命为爱国主义的著作,在叙述中也没有侈谈爱国主义,而前后十二节却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的精神。作为史学著作,在涉及我们民族和国家历史和现实利益时,作者本人既要有历史感,也要有时代感。就历史谈历史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当然,就历史而谈历史的纯学术性的著作,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作为一个史学家,当涉及到民族和国家利益时,总不能视若无睹。譬如香港问题,就其现状和前途而论,是政治家、外交家的问题,但就其成因和结果的殖民主义而论,则是史学家的问题。譬如“柳条边”,苏联史学家喋喋不休的认为这就是清人的边界,柳条边以外,非清人所有,意即非中国所有。这难道不是对中国史学家的挑战吗?譬如长城问题,苏联史学家也喋喋不休的认为这就是中国的边界。孟姜女哭长城,这是文学家的问题;作为古建筑,可以登高远望,这是旅游家的问题。但究竟是不是中国边界?则是中国史学家的问题,用中国外交部的文件来代表史学家的辩论是不恰当的。类似这样的问题不少,史学家不能躲避。

蒙文通教授这个《越史丛考》之所以好,就好在这里。抽象的爱国主义是没有的。

(《越史丛考》,蒙文通遗著,一九八三年九月人民出版社第一版,0.40元)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越南民族
读图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越南·河静省
MINORITY REPORT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越南百里“银滩”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