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篇章

1983-01-01张志公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5期
关键词:整篇文章写文章筹划

张志公

上次说过,不论写什么文章,首先要把对象和目的明确起来——这篇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的。这是决定文章怎样写法的前提条件。

这里必须先说一说上次还没来得及说的一个重要问题:明确写某篇文章的目的,同时还要检查一下这个目的是否正确。比如,写一篇产品说明书,目的是让购用者充分了解产品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时应注意之点以利于购用者呢,还是不如实际的吹嘘这种产品,骗取人家的信任,以利于多销售、多获利呢?给报纸写篇文章,批评(或称赞)某人、某事、某书,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以帮助别人改善、提高,同时也帮助读者正确认识为目的呢,还是抱有其他不纯正的目的?写一篇辩论性的文章,是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别人的观点不正确,因而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使对方或其他的人能够正确认识所涉及的问题呢,还是更谦虚的只要申述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一同商量探讨呢,还是明知自己的观点不对或者不全对,硬要辩一辩以维护自己的声誉和面子或者显示一下自己多学善辩呢?如此等等。

无目的,为作文章而作文章,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处,我们不提倡。连唐朝的诗人白居易都不赞成“嘲风雪,弄花草”的文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难道我们能连白居易的见解都赶不上吗?抱着不正确的目的写文章,我们反对。这首先是思想品质的问题,如何做人的问题,不只是写文章的问题了。

对象和目的明确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是不是马上就动手写起来?

不,不要那么忙。要根据所确定的对象和目的,先筹划一下。

怎么筹划法?从哪里筹划起呢?从篇章入手来进行筹划,也就是首先考虑整篇文章的写法。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组织成的,一段是由若干句组织成的,一句是由若干词组织成的。从小到大是词、句、段、篇。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读文章或者写文章,思考的程序是倒过来的,由大到小。读(这里指默读,也就是平常说的“看”)一篇文章当然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读下来,有时候也跳着读,并不是一词不落的;无论是怎么读法,反正一遍读下来,首先得到的是对整篇文章的印象、理解和认识——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讲得怎么样,内容重要不重要,讲得好不好。如果觉得重要,写得好,于是回过头来琢磨琢磨,看看文章分了多少段,一共说了几层什么意思,一段一段之间,一层一层之间,是些什么关系。在这样思考揣摩的过程中,会不时地发现一些特别重要的句子,或者很突出,在表达上起的作用比较大,或者含意比较深刻,话说得比较有力量,或者有别的足以引起人注意的特色;同样,也会不时地发现一些这样的词。这时,对文章的理解就深入了一步。通常情况下读很一般的文章,往往只是象上边说的那样读一遍,得其大意而已;对比较重要些的文章,大概也就是上边说的再琢磨一遍。少数更重要的或者自己特别喜爱的文章,可能来个第三遍,把一些重要的、层次结构复杂的句子分析分析,把里边的关系搞得清楚明透一些;把用法比较新颖的、有点新意或深意的词多揣摩揣摩,把一些比较生的、自己不大懂的词查一查。总之,全部的步骤是由大到小,越来越细致。

写文章也是这样。对象和目的确定之后,动手下笔之前,总是先把整篇文章通盘筹划一番。古人把这种通盘的筹划叫作章法。草稿写出来了,再逐段、逐句、逐词的斟酌,调整,修改,润饰,古人把这些叫做股法、句法、字法。历来都认为,学写文章,首先要重视章法。古人总结出来的这条经验,是符合写作实际的。

对整篇文章的通盘的筹划,是筹划些什么呢?

这里,我想不妨先把上次留下的那个问题拿来讨论一下。“万里长城”这个题目,可以用什么写法?如果你是第一次游览长城,登上最高处向遥远的前方、左方、右方眺望,大为那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动,浮想联翩,感触很多,回来想把你的感触写下来寄给一位爱好文学的朋友,使他也能分享一点你的感受。我想,也许你可以写一首诗,无论新体的或旧体的,来抒发你的感情。如果你想写篇东西劝住在北京却还没见过长城的青年去游览游览,大概你需要写成一篇以描绘为主的文章,多少有些介绍说明(比如说明它作为全世界知名的古迹的历史文物价值了,有点敦促的话,总之,要使你的文章有说服力,使读的人看了之后真想赶紧去游览一趟。如果你是为供旅游者使用的《北京名胜古迹图册》里“万里长城”图(或照相)写一个说明,那就得写得很简短。既已有了图画或照相,就无须描绘了;这里也无须用其抒情赞叹,到是需要有点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比如长城大致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那段时期里修造的,是一次修造成功,还是多次陆续造起来的,东西有多少里长,从哪里到哪里,经过哪里,有些什么重要关口,以至每块砖有多大多重,如果篇幅许可,还可以介绍一两个与长城有关的传说故事,如孟姜女故事等。总之,需要的是简要平实的介绍说明,文字要非常简洁,如果用了数目字,要准确;如果说它的历史,也要准确。倘若你是给儿童少年的通俗读物或者连环画册之类写文章介绍长城,那显然需要另一种写法。倘若你是给一部中型的百科词典写长城这个条目,写法又得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同是写长城,由于对象和目的不同,要求采取各种不同的写法。这里所说的写法,包括好几个方面的考虑,这些考虑就是下笔之前必须进行的通盘的筹划。

有几篇常见的文言文,都是讲学习的,甲学语又课本里选用过,有些文言文注释读物中也常选用,估计你们很可能读过。一篇是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一篇是韩愈的《师说》;一篇是荀子的《劝学篇》。彭端淑那一篇是写给他的“子侄”们看的,教育他们学习要艰苦努力,持之以恒,即使条件差些,终必成功;反之,不肯吃苦,没有毅力,条件再好也将失败。因为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文章不长,写得很浅,没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通篇用了一个比喻(一般称为讽喻),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比喻性的故事悟出学习成败的道理来。韩愈那篇文章是写给他的一个成年学生的,也不长,类似一篇“序”,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师生应有的关系,批评了当时士大夫们只从地位上而不从学问上考虑师生关系,实际是不重视学习,还不如他们看不起的工匠、技术人员等倒知道应当从师学习,针对时弊发了一通议论(有的地方是发牢骚)。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一篇理论性很强以至带有哲学性的学术论文,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所以比前两篇长得多,也深得多。现代的、当代的讲学习问题的文章很不少,你们一定读过。请就你们读过的想一想写法上的特点。

篇幅所限,这次只能谈到这里为止。象前几次一样,最后还是要留下个问题请你思考,这就是:以关于长城的几种写法、关于学习的几篇文章的写法为例,想一想“对整篇文章的通盘筹划,是筹划些什么?”下次咱们一起来“筹划”。

猜你喜欢

整篇文章写文章筹划
写文章
我写我的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Low-carbon life
思维大碰撞
离题万里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