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新论》序

1982-07-15冯其庸

读书 1982年9期
关键词:治学钻研实事求是

冯其庸

刘梦溪同志把他的《红楼梦》论文结集成书,嘱我作序。我对梦溪同志研究《红楼梦》的情况是了解的,他的论文,大部分我也在发表前或发表时看过,要我写序,似乎没有理由可以躲懒。

大约应该回忆到二十年前的时候了,那时他在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学习,经常来看我,谈论一些学术问题。他与当时的其他同学有一些不同,整天钻书本,看电影、逛公园都没有他的份,有些会议也躲着不去参加。于是颇有点对他的责难之词,什么“白专道路”之类,传到我的耳朵里,曾为之分辩;而梦溪同志,则不顾此种物议,继续专注地走他的路。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他用功钻研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他一个时期集中攻读《马恩全集》,曾给我看过他的大量笔记和卡片,当时他主要是在钻研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后来把这些成果整理成文了。一九六二年左右我在写关于道德问题的文章,他也很感兴趣,并多次交谈过。我记得起来的另外一方面的情况,是他对文学史和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我对司马迁、杜甫是有特殊的偏爱的,他对此也有同好。我当时买到的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编的《杜甫年谱》,他首先拿去认真读了,对照几种不同的版本,按编年读完了全部杜诗。还有我们曾多次谈论过《诗经》、屈原、汉魏乐府等等,记得他对《诗经》和汉魏乐府曾写过文章。以上这些,对他后来的治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治学之道,最难得的是甘于寂寞,甘于清苦。我曾说“艰难长途苦犹乐”,要从治学的艰难困苦中找到乐趣,要肯于和勇于作艰难的长途跋涉,这是很不容易的。我认识到天底下的学问,都是从苦中来的,不吃苦,不能突破吃苦这一关,是不可能获得成绩的。二十年,在我们的一生中不算太长,但也不算太短,至少可以说它占去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四分之一的时间罢!何况这二十年的后十年是在“劫火猛烈”中度过的,而梦溪同志居然对于治学,对于某一门学问的兴趣,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和勇气毫不动摇,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梦溪同志这部三十多万字的论著所以能够结集出版,正是他对治学的坚持精神的结果。

治学还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离开实事求是愈远,则离开科学真理愈远。这倒不是说“实事”就等于真理,但真理必须从实事求是中得来。因此就要求一个学术工作者,一个笃实的求是者,一个以科学真理为追求目标的人,必须要全面地、确切地掌握有关的资料,对资料作认真的鉴别工作,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作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一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决不是一次即可完成的,要使自己的认识接近于客观真理,往往需要多次的实践,多次的反复,也即是说其中会包含着多次的失败。认识上的失败常常是由于不了解研究对象的全般,结果看错了事,说错了话。这在学术研究上是不可避免的,在文艺创作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无足怪。那末,可不可以因此而不去掌握大量资料,不去对资料作考证鉴别工作呢?可不可以因此而不作调查研究呢?答曰:不可以。如果不掌握大量资料而加以精鉴,我们的错误会更多。我们要使自己的研究结论确实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认真作调查研究,认真作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订工作,这是科学真理的基石。梦溪同志在他的治学历程中,是颇为重视这一点的,这样就使得他的不少文章,具有明显的求实精神。

梦溪同志的年龄并不大,今年刚过四十岁,这证明我们的中年和青年一辈中,蕴蓄着大量的人才,我们应该鼓励和帮助青年和中年的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勇于著书立说,勇于论辩,切不要让人材老去,切不要等他们的头发白了,才让他们去做青年和中年时期就应该做的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几句话,现在还是有意义的。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六日夜二时草于京华瓜饭楼

(《红楼梦新论》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原序较长,本刊作了删节)

猜你喜欢

治学钻研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难题
实事求是
施明敬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期付款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汉字新解
哥德巴赫猜想
KW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