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鸣与批判

1980-07-15杨洪立

读书 1980年2期
关键词:文艺空气同志

杨洪立

粉碎“四人帮”以后,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文艺界,还是科学技术领域,争鸣的空气日渐浓厚,确实让人高兴。

但是,也许是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流毒还未清除,也许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子太深,总之人们还不习惯于民主生活,在争鸣中常常出现一些不协调、不正常的东西。那就是名曰争鸣,实际上仍是一股风,一个调,甚至形成一面倒的“批判”。

批判本来也应是争鸣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批驳对方的论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说理和争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批判“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

十分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批判一词与争鸣毫无缘分了。比方说吧:争鸣是把持不同意见者当成同志和战友,而与之商榷以至争论的,“批判”则是把对方当成敌人;争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弄清是非,探求真理,“批判”则是为了把对方压服,甚至打倒;争鸣是采用说理辩论的方法,是心平气和的(当然有时也不免带点感情或意气的),“批判”则往往是上“纲”上“线”,不讲道理,很有点霸气。我们今天提倡争鸣,就不得不拒绝这种所谓“批判”。

不久前,《天津日报》组织了一次对蒋子龙同志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文艺争鸣。编者在谈到争鸣的初衷时说:“目的在于引起讨论,活跃文坛,更有利于百花齐放。”参加争鸣的人也声称:“对一篇小说的评价不同,甚至发生争论,正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带来的可喜现象;这与‘四人帮时期那种扣帽子、打棍子的恶劣作风,是根本不同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看了几版所谓“争鸣”的文章之后,却让人感不到争鸣的空气。相反,倒很象是一场有组织的“批判”,或者用一个不中听的词,叫做“围攻”。因为这几版“争鸣”文章,压轴的都是“批判”的大作,相反的意见则不过是点缀。有一位“批判”家装腔作势地说:“我作为一百零一家的争鸣者”如何如何,其实,不要说百家,连两家也很难说有,倒很有点独脚戏的味道。尤其几篇批判文章的文风,也使人感到“与‘四人帮时期那种扣帽子、打棍子的恶劣作风”没有什么质的不同。因为“批判”者所加给作者的不少罪名,都是带着偏见的主观臆断,或是歪曲的生发附会。“批判”者甚至还以这篇小说为由头,极力要把作者推到党的方针路线的对立面上去,诬指作者搞“阴谋文艺”、“帮派文艺”,企图从政治上置作者于死地。时至今日,还出现这样的“批判”,“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惊讶!”如果说“争鸣”就是如此,那就确实“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了!

我想,为了真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造成争鸣的空气,还是多来一些心平气和的商榷,与人为善地进行说理和争论,而少来那种声色俱厉、以势压人的“批判”为好。不然,百家争鸣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猜你喜欢

文艺空气同志
1942,文艺之春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