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子音乐说到已故作者再版书的修改

1980-07-15华定谟

读书 1980年10期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电子音乐同志

《读书》去年第四期刊载徐忠建同志的文章,指出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九七八年九月版)中否定电子音乐是不对的。《读书》同年第九期又刊载郑明扬同志的文章,认为电子音乐和用电子乐器演奏的音乐是两码事,“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创作的电子音乐“的确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

我认为郑明扬同志的看法是不对的。其实,电子音乐和用电子乐器演奏的音乐的关系,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电子计算机音乐和用电子乐器演奏的音乐都属于电子音乐。从我国近年来使用电子音乐的情况说,使用电子乐器的音乐最常听到。电影《苦恼人的笑》的主题歌、《甜蜜的事业》的插曲、《黑三角》的配乐,就是采用电子琴和电吉他演奏的。电子计算机音乐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触发器的翻转频率来发生不同的音高,同时控制它的节拍,然后根据事先的设计,产生出各种不同要求的曲调。电影《405谋杀案》中,公安人员推理赵欣作案的配乐,就是用电子计算机音乐加上打击乐而合成的。郑明扬同志认为的这种“不能表现人的感情和思想,充满了噪音”的电子计算机音乐,在《405谋杀案》中,起到了一般乐队演奏所不能达到的怪诞效果,有力地渲染了画面的紧张气氛。电子音乐中还有一种采用电子合成手法产生的音乐,它是采用手控或电子计算机来控制电子合成器,模仿各种特殊音色,甚至创造出人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所听不到的各种音响。这种手法在我国还处于试制阶段,电影《苦恼人的笑》中所采用的是一种极简单的电子合成手法,是将电子乐器通过特殊演奏所得的音响与音频振荡器发出的不同频率的转频相结合而成的。

当然,电子音乐只是模拟,不可能象人所演奏出来的曲子在感情上来得细腻真挚。但是假使因此就要象艾思奇、郑明扬同志那样判电子音乐为“资产阶级的”东西,终究是欠妥的。

我这里肯定的是作为艺术形式的电子音乐,即是说,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容纳社会主义的内容,如果利用电子音乐表现反动、颓废的内容,无疑是应该否定的,但那是属于另一类的问题了。

问题又回到徐忠建同志的文章上来。徐文提出应对艾著进行修改,我是赞成的,问题是怎样修改。一种是把其中的“电子音乐”四字删去;一种是对电子音乐作注释,指出:“这是作者当时的观点,现在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有发展。”我赞成后一种修改法。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达于一九六一年主编,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唯物辩证法大纲》,在第354页上也把电子音乐划到“资产阶级的”一边。这说明否定电子音乐(还有抽象派绘画)的思潮,曾经占据过两位著名哲学家和他们周围的一批哲学工作者的头脑。按第一种方法修改,不利于我们青年了解历史上的这种思潮。后一种修改方法则让我们懂得,哲学家是人不是神,他们也难免要受各种局限,读他们的书,一定要联系实际,认真想一想。而且,艾思奇、李达均已作古,为尊重他们,也该用后一种方法;说不定,以后的某一期《读书》刊载一篇文章,把我的观点驳倒了,难道再要对艾著做再修改?

编者按:关于旧著的修改问题,本刊第七期发表华然《“不改好”》一文,主张不要任意删改;本期又发表夏耘《“一字不改”好》,进一步申述这个意见。华定谟同志这里又主张不要改动已故作者的文字,以期了解历史真相。我们所以一再发表宣传这一主张的文字,因为这个问题的确非常重要。十年浩劫之中,把一本书(以及作者)打入地狱的根据之一是出版日期。不论这书是十年、二十年前写的,一九五九年出版一定与彭德怀“反党机会主义路线”有关,一九六六年出版一定是配合“三家村黑店”。这样罗织罪状,使人怎敢对旧著“一字不改”?随着文化、出版领域的拨乱反正,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一定可以扭转过来。

猜你喜欢

电子计算机电子音乐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
数学与经济发展
汇四方之气 奏音乐强音
一句赠言
有机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