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的人们

1965-08-20夏华乙

中国青年 1965年1期
关键词:锻件横梁工人

夏华乙

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一万二千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诞生了!经使用单位两年多的试生产,表明质量很好。消息传来,多少人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欢呼党的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欢呼自力更生方针的伟大胜利!

下决心闯出一条路来

一九五八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有关部门基于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的要求,决定自己动手制造这一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

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是一种特重型的锻压设备。它的主机高为二十三公尺,四根钢柱子,每根直径有一米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最重的零件下横梁,重达二百六十吨。机身上一只大的螺丝帽也有五、六吨重,一辆大卡车还拖不动。这种机器是制造许多大型、重型机械所必需的关键性设备。有没有这种设备,是一个国家重型机器制造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过去,我国因为没有这种大型的锻造设备,不少重型机械上的大锻件,例如大型轧钢机上的轧辊、大功率柴油机上的曲轴、制造化肥的大型设备上的高压容器、大型汽轮发电机上的主轮……,都无法自己供应,需要仰求于人。甚至制造一台很普通的几千千瓦的汽轮发电机,也要向国外买了锻件毛坯来加工。人家给我们多少锻件,我们就只能制造多少机器。有些国家还卡住我们的喉咙,不愿意多卖给我们。

一九五八年,有关部门把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有近百年建厂历史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并且派了一位总设计师沈鸿来负责主持这一工作。

消息传出以后,引起了一些人的惊讶。他们认为:制造这种特重型的设备,按国际上通常的情况,必须有五个条件:要有大锻件、大铸件、大机床、大厂房、大专家。当时这些条件我们都不具备。真可算是“五大皆空”。有人就主张:“还是先向国外去订购一台吧!要自己制造,也得先有了这种机器,才好锻造同吨级水压机上的特大锻件。”有的甚至说:“如果真要自己设计制造,至少得从国外聘请一个高级的专家顾问组,在这个专家顾问组的领导下,组织一个强大的设计队伍,才好进行工作。”

但是,负责设计和制造的职工们怀着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采取了与上述完全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国家这样迫切需要万吨水压机,我们如果慢吞吞地向国外去买设备、请专家,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造出自己的水压机?我们虽然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机器,但可以摸索经验,可以创造条件。毛泽东时代的工人,应该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志气!”他们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设计和制造这台重要设备,为国家争一口气。

党坚决支持和鼓励他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

设计出我们自己的蓝图

设计这种结构复杂的设备,得有一个强有力的设计班子。但国内熟悉水压机的人材很少。没有内行怎么办?他们决定从各方面调集了十多个“外行”的青年人,成立了一个设计室。班子里,大部分人都是不久前刚从大学或者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三个是青年工程师。而总设计师沈鸿,是在延安山沟里锻炼出来的土专家。副总设计师也是解放以后才从大学毕业的。其中除了沈鸿曾在国外参观过一次万吨水压机以外,其余的设计人员连几百吨或几千吨的中小型水压机都没有见到过。

有些好心人不免替他们担起心来:“你们都是外行,又不请外国专家,要自己搞设计恐怕不行,就是设计出来,质量也保不了险。”他们甚至还建议:“还是少费心思,老老实实向人家要一些现成的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来抄一抄罢!”

“这叫‘抄计,哪里是设计呢?中国工人阶级不能走这条路子!”总设计师沈鸿坚决反对。这位曾经在老解放区,利用过从敌人铁道上拆下来的钢轨制造小机器的土专家,虽然从来没有设计过这样大的机器,但并没有把它看得那么高不可攀。他说:“我们的水压机,应该设计得比国外更先进。人家的经验固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一定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创造出适合我们江南造船厂制造的设计来。”

但怎样依靠这个班子来进行设计呢?办法是:照毛主席的《实践论》做,从实践中学习。

总设计师首先带领了一行人众,到当时全国有中小型水压机的所有工厂,调查这些水压机的结构,研究它的原理,了解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广泛收集第一性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和水压机上的检修工人、操作工人一道开会,征求他们对设计的意见。每次调查考察回来,就将外地工厂供给的技术资料,连同其他方面收集来的有关图纸、样本、照片、杂志和书本,综合起来对比分析,根据“好用、好做、好装、好修、好看”的“五好”标准,把国内外现有水压机上的一些精华部分认真提炼出来,集中运用到这台新设备上去。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数字都经过慎重推敲。

第一个草图画出后,沈鸿让他的助手到街上买了三样东西: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打马粪纸。他交给副总设计师一个任务:按照草图用马粪纸糊一个水压机的模型,请负责制造的工人来提意见。纸模型糊好以后,又紧接着利用木板、竹竿、铁皮、胶泥、沙土等,做成各种各样零件和部件的模型,工人看了模型,有意见就改,没意见就定下来。

他们根据工人的意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第一次草图一直修改到第十五次草图,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的图纸终于设计出来了。但蓝图能否变成现实呢?“一切还得经过试验”。他们把设计缩小为十分之一,先造了一台一千二百吨的水压机,又经过了十几个月的试验;锻压了二百万次,证明情况很好。

于是,人们又投入了第二场艰巨的战斗。

没有特大的设备,也一定要造出特大的机件

按国外制造万吨水压机,一般都要有几个“大件”:加工后净重一百吨以上的大铸件;钢锭重量在二百吨左右的大锻件。也就是说,要有浇铸能力在百吨以上的大铸钢设备,要有能起重三百吨以上的大起重设备,还要有加工这些大件的许多大机床,包括车床、镗床和刨床等等。江南造船厂虽然厂龄比较长,但当时加工车间没有大行车、大机床,全厂能力最大的缎造设备,是一个一吨半的汽锤。铸钢设备根本就没有,要靠钢铁厂供应,而铸钢厂一般的铸钢能力也只有十几吨。

有些人又怀疑起来了:“就凭这样一些简陋的设备,能加工这样大的家伙?”

“世界上是先有简单的工具,而后才有复杂的机器设备的。”工人们反驳了这种意见,“人是活的,机器是死的。我们过去能够用这样的设备造出几千吨、上万吨的大船,现在同样能用这样的设备造出万吨水压机。中国工人从来不在困难面前退却!”

果然,在水压机进入制造阶段之后,一个个英雄从群众中涌现出来了。

制造万吨水压机,首先要用特大的铸钢件和锻件来做主件。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得用“以小拼大”的焊接办法来制造。但是,整台机器的焊缝,采用一般的焊接技术很难达到质量要求。必须采用现代焊接新技术——电渣焊接方法。而当时电渣焊接技术还刚刚从国外传来,江南造船厂的很多职工连它的名称都没听见过哩!

这一天,总设计师把有三十多年焊接工龄的老焊工唐应斌请到宿舍里,把焊接厚钢板的困难任务交给了他。唐应斌早就听说:过去我国因为没有大型的水压机,时常受人家的气。一接到这个任务,心里十分激动,当即向总设计师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你们设计出来,我们一定把它焊好。天大的困难也要闯一闯!”

回到厂里,他立刻把这一消息转告了自己的伙伴。伙伴们听了都很兴奋,一个个磨拳擦掌,表示一定要学会电渣焊,把这台大机器制造出来!他们当即跑图书馆翻杂志,派人到外地去学习。前后经过几十次的试验摸索,初步熟悉了这门新技术。在开始制造一台一千二百吨的试验水压机的时候,唐应斌就试着用电渣焊法来焊接,情况出乎意外的良好。

第一个任务,是焊接四根大立柱。立柱是水压机的命根子。水压机能承受一万二千吨压力,关键就在它们身上。外国造这种立柱,都是用一二百吨重的特大锻件缎压出来的,我们改用了七八节铸钢件焊拢接长,这是水压机制造上的一个大胆创造。

第一根焊缝焊得很顺利,外表光光滑滑,整整齐齐。大家看了,非常高兴。谁知到了这天深夜,焊好的立柱上忽然发出一声巨响。已经入了梦乡的唐应斌急忙赶到工地一看,原来焊缝崩裂了。他马上和大家一起分析研究,议好后再焊,老毛病依旧存在。“为什么会裂呢?”他细心观察焊缝的变化。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和几十次的试验,裂缝的原因总算找到了,焊接的问题也随着解决了。

焊好了立柱,一个更大的难关又摆在唐应斌的面前,这就是焊接水压机上最大、最重的零件下横梁,下横梁毛坯净重近三百吨,横在地上就像一座山。

焊接下横梁,要用另一种电渣焊法将许多块特厚的钢板拼接起来,焊缝很长。唐应斌凭着他在制造一千二百吨试验水压机时所积累的经验,他又成天成夜地和大家一起干起来,好不容易焊出了一条特长的焊缝,检验员用超声波一检查,焊缝有内伤。为了寻找造成内伤的原因,唐应斌吃不下,睡不着,一连几天在下横梁上边转来转去。因为过于疲劳,他的腰病又发了。大家劝他休息,他哪里肯依。实在劝不过时,领导只好用汽车硬把他送进职工医院。谁知当天送去,第二天他又偷偷地跑了回来,一股劲地钻在闷热的下横梁空档子里,坚持焊接了二十多个小时。焊出的焊缝再经检验员用超声波检查,质量完全符合标准。

正像后来唐应斌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向四大洲科学家宣读的科学论文所说的那样,我们没有大水压机来锻造特大锻件,没有大的铸钢设备浇铸特大铸件,也造出了质量优良的特大机件。

土办法、穷办法、巧办法:“蚂蚁顶泰山”!

万吨水压机有十几个大部件,重量都接近或超过一百吨,最大的三百吨重。要吊运这样重的零件,没有起重几百吨的大行车,确实是很难设想的。但是,这些看来办不到的事情,经过厂里一位老年起重工运用了土办法、穷办法、巧办法,都一一办到了。

这位老年起重工,就是人称“老山东”的魏茂利。五十多岁的老魏,当起重工已近四十年。他有一套惊人的起重运输好本领:在当年治淮工程中,他曾用几根绳索,安装过淮河大闸的闸门;在大办钢铁的年代里,他摇几个把杆,就把一座巨型炼钢炉吊动起来了。在江南造船厂,人们都公认他是起重运输工人中的一把好手。

一九六○年,当万吨水压机进行拼焊和加工的时候,领导派他参加水压机的起重运输工作。他听到水压机上一个工件有几百吨重,高兴地说:“党让我开眼界了!”总设计师亲切地对他说:“老魏,我们这样的大国,不能没有大水压机,这起重运输一关全靠你们啦!”他虽然看到眼前什么大型的起重设备也没有,感到两肩担子很重,可没有吭一声“难”字。心里打定了主意:“我们因为没有水压机,老受人家的气,俺能不替国家争一口气吗?不,一定要拿出全副本领来,拼掉老骨头也得完成任务!”

他日夜和大家一起商量研究,琢磨出一个又一个起重的方法和应急的措施:一辆辆大平车运来了各种各样的毛坯。魏茂利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巧使着他的“金蝉脱壳”计。只见他指挥起重工,在车子前面用枕木垫了个和车子一样高的木弄堂。车子开进这弄堂,“大家伙”正好搁住在枕木上,再用“千斤顶”略为抬高一些,车子便脱身而出。卸下了大零件,他又和大家一起,运用一种“牛油滑板法”,像船厂推船下水那样,把一个个笨重的零件送进了加工车间。

可是,在起重运输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要算是下横梁毛坯的翻身了。近三百吨的下横梁毛坯在进行焊接的时候,必须吊起来翻来转去地焊。曾经有人建议:“这么大的家伙吊车吊不动,还是朝地下挖个洞,让它两头搁在地面上翻身。”这办法好是好,可横梁下面,都是工厂的各种地下管道,挖洞根本不行。起重组的工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想不出一个好主意。老魏想到:“人家都在等着要大零件,多耽搁一天就会给国家带来一天的损失”,心里简直比油煎还难熬。

有一天,他到仓库去倾材料,偶然看到仓库角落有一大批每只能顶二十吨重的“油压千斤顶”。老魏数一数库存数,心里不由得大喜,急急忙忙找到施工大队长建议说:“把那批‘油压千斤顶借来,来个‘蚂蚁顶泰山!”

仓库里的四十八只“千斤顶”如数交给了老魏,还向各方面找来了大批枕木。这时,厂里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事务员、文书、医生、护士和炊事员也都赶来,参加这场顶下横梁的战斗。老魏把几十只“千斤顶”在下横梁的四周围安排停当,指定由两个人负责一只“千斤顶”。他一声令下,全场的人马上一齐动作,把下横梁顶起一点,就在下面垫上一块枕木,然后把“千斤顶”移到枕木上再顶。这样顶、顶、顶,升、升、升……,顶了三天两夜,这根巨大的下横梁终于被顶到了预定的高度。

接着,他们又用“银丝转昆仑”的办法,使三百吨重的下横梁,在高空中翻身转动。

一个个难关都被魏茂利他们克服了,老魏心里说不出的喜悦。他操着满口山东土话对总设计师说:“往后国家要造第二台、第三台万吨水压机,可不能忘了俺老山东!”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不仅是电渣焊接、起重运输,还有更多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尽管没有大专家、大设备,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的中国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

焊接好的下横梁必须经过热处理,才能保证焊缝经久不裂。但这样一个高大、笨重的大家伙要进行热处理,查遍眼下可以找得到的文献,也没见到有如此大的炉子。有人觉得我们别的关过了,这一关可是难过。但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和技术人员跨出厂门,拜访了全上海市许多最有经验的砌炉工人,参观了各种各样的炉子。最后,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参照一家耐火材料厂的窑炉,创造性地设计、砌造了一座不用一根横梁的“单形拱顶”大炉子。炉子砌成以后,二十多个兄弟单位都抽出最好的火工前来支援。正在点火生炉、对下横梁进行热处理的时候,忽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把露天作业的工人淋得浑身湿透,炉子周围积水没膝。工人们生怕炉膛内温度下降,下横梁要受到影响,立即纷纷跃身入水,冒雨投煤,炉膛温度很快提高到所要求的度数。整整烧了七天七夜,胜利完成了这个大家伙的热处理工序。

水压机的各种特大零件,最后还需进行切削加工,加工的精密度要求非常高。这样的要求就是放在能加工这些零件的特大机床上也很难控制,何况厂里根本没有这种机床。但是,负责切削的工人信心十足。他们说:“攻尖端,填空白,不怕有困难,就怕见到困难不去战胜它。”在加工又宽又长的大横梁平面时,他们在老工人沈信昌的帮助和指导下,穷钻苦研,采用了许多土牛头铣,摆了一个“蚂蚁阵”,利用五十多把“蚂蚁刀”来啃“大骨头”。用这种土办法加工出来的东西,精密度完全达到设计的要求。

经过艰苦奋斗的四年时间,一万二千吨水压机终于制造出来了。两年多的试生产情况表明:这台水压机操纵灵活,工作平稳。在进行超负荷试验的时候,压力加大到一万六千吨,机器的各个部件没有发现任何不良的现象。

随着万吨水压机的诞生,一大批心红手巧的技术人材也迅速地成长起来了。那些过去连万吨水压机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今天,都成了万吨水压机制造技术中某一方面有独创性的土专家。那位发展了电渣焊新技术的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唐应斌,前不久,曾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出席了北京科学讨论会,走上了世界科学的讲台。

在建造万吨水压机的斗争中,以惊人的毅力和才智克服重重困难,攻尖端,攀高峰,为祖国填补空白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时都不禁以自豪的心情说:“我们虽然还不具备强大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装备,但我们有着一个比这更加强大无比的思想武器,这就是光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依靠这一武器,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们,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猜你喜欢

锻件横梁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软横跨改软索式硬横梁研究
基于钢横梁刚度折减的钢板组合梁地震响应分析
立式车床高精度、高刚度进给式横梁设计
亚温正火在大型锻件中的应用
提高20Mn2钢锻件屈服强度的实用技术
20MnMoNb锻件超标缺陷解剖分析
浅谈框架式玻璃幕墙闭腔横梁系统
调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