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理解劳逸结合

1961-08-16孙卓文

中国青年 1961年7期
关键词:总路线精力毛主席

孙卓文

劳逸结合的方针,是党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和群众的要求,根据劳与逸对立统一的规律制定的。注意劳逸结合,是为了使群众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心情舒畅,永远保持充沛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干劲,更好的贯彻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持续跃进。注意劳逸结合,对于青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毛主席早就指出:“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耍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们耍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毛主席反复地教导青年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执行这一方针呢?最根本的一条是:以党的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毛主席说过:“……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

(一)劳与逸是辩证的统一

劳,就是劳动。就是生产、工作和学习。逸,就是睡眠、休息和文化娱乐活动。劳与逸是对立的统一。劳与逸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没有劳就没有逸;没有逸也没有劳。马克思说得好:“每个小孩子都知道,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工作,——不用说是停止一年,就是只停止几个星期——就会饿死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要靠艰苦的劳动。但是光有劳没有逸,也是不行的。在紧张的劳动之后,必须要有一定的逸,以便恢复精力,再去更好地劳动。劳——逸——更好地劳,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公式,一个规律。我们的生产、工作与学习,必须按照这个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波浪式地前进。

我们是主张工作第一不是休息第一,这是个世界观问题。我们共产主义者,要以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为生活之第一需要。休息的目的是为了养精蓄锐更好地劳动。因此我们认为,在矛盾的总体上,劳是处于主导地位,逸是为劳服务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逸也可以反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例如:当着不睡眠不休息就不能恢复精力更好地劳动的时候,睡眠和休息就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当着群众劳动热情高涨,但忽视应有的休息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和抓紧解决群众的休息问题。在两个战斗的高潮之间,应当在可能条件下进行必要的休整。但是,逸对劳的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劳的需要,为了在矛盾的总体上保证劳的主导作用。

去年冬季,党领导全国农民进行了休整。一方面适当地减少劳动时间,养精蓄锐,一方面总结经验,进行争取1961年农业丰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在春回大地,党又及时地领导广大农民以极大的锐气,旺盛的精力,大鼓干劲,投入春耕的热潮,为争取农业丰收而战。这个例子说明,注意劳逸结合,既保证劳在矛盾总体上的主导地位,又承认和利用逸对劳的反作用,就能够保证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

劳逸结合,劳动要有节奏。这是一个长远的方针,决不是什么权宜之计和临时措施。有人说:“劳逸结合不过是一阵风”,“劳逸结合是暂时的”。这种看法不对。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中,在革命队伍里,对于群众的生活,对于劳逸结合这个原则,是必须永远注意的。1934年,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即使是在从事革命战争的时候,党和毛主席也总是十分重视军队作战和休整的结合问题,十分注意调节部队的作战和休整的关系。并且指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毛主席一直坚持劳逸结合的原则。在“关于人民公社若于问题的决议”中,中央就劳逸结合问题明确地规定:“在目前时期,不但在城市中,而且在农村中,应当实行平时实际工作八小时、学习二小时的制度。农忙或者农村其他工作特别忙的时候,工作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但是无论如何,必须保证每天睡眠八小时,吃饭、休息四小时,共十二小时,这个时间一定不可少。”由此可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是党的一贯的方针,这个方针今后也是不会改变的。当然,劳与逸的具体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要根据总路线的精神,随着形势的发展,按照实际的需要和可能而变化的。劳动时间有时要减少一些,有时要增加一些。每个时期的劳与逸的相对固定的具体安排,就是这一时期的劳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我们既不能把劳逸结合看做是权宜之计,以为一阵风过去之后就可以不再注意;也不能借口劳逸结合而要求不必要的过多的休息时间。

妨碍人们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劳与逸的辩证关系的,有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好逸恶劳的资产阶级思想,过分夸大逸的一方,把劳逸结合歪曲为劳少逸多甚至只逸不劳。另一种是忽视必耍的休,息,忽视逸的积极的反作用。这两种思想倾向都是不利于劳动,不利于工作与学习的。一般说来,前一种思想倾向是更危险的。某些人所以产生松劲畏难情绪,其原因之一就是从右的方面离开了劳逸结合的原则。

(二)艰苦奋斗与劳逸结合

有些同志认为,要艰苦奋斗,就不能劳逸结合。这些同志不懂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应当是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相结合,苦干和巧干相结合;拚命主义的蛮干并不就是艰苦奋斗。只有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才有可能很好地持久地艰苦奋斗。如果一味违反劳逸结合,搞得过分疲劳,精力不足,工作效率很低,那又怎么能够奋斗下去呢?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只有会开得多、加班加点多、通宵突击多、假日不休息才算是在艰苦奋斗,至于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他们不大考虑。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艰苦奋斗,至少不是艰苦奋斗作风的实质。

也有一些人,从右的方面,把劳逸结合与艰苦奋斗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要注意劳逸结合就是不要艰苦奋斗,不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他们把劳逸结合曲解为松劲。明明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也以劳逸结合为借口加以拒绝或拖延;希望“劳”越少越好,“逸”越多越好。这是一小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绝大多数人不是这样。但是这种精神状态是必须改变的。

劳逸结合,是要防止生产、工作和学习上过分的紧张;但绝不是说在生产、工作与学习的时候可以不紧张。劳逸结合,是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艰苦奋斗、持续跃进,保证充沛的精力;而不是为了让懒汉们贪图安逸。

永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艰苦奋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是无产阶级的彻底的革命精神的表现。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都是艰苦奋斗得来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这个前途应当而且只有靠人民的艰苦奋斗去实现。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主席说:“要提倡勤俭建国。

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青年。

(三)正确地逸

保证群众工作好学习好,是我们的政治任务。同样,保证群众睡好觉和休息好(这是为了工作好学习好),也是政治任务,应当认真对待。

应当有多少时间逸,应当怎样逸,怎样才算逸得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标准只能是:有利于劳,而不是不利于劳。具体地说来:第一,有利于而不是不利于恢复或增强持久地劳动所需要的精力。第二,有利于而不是不利于提高劳动的自觉性。为达到此目的,在逸的方面,也要政治挂帅。我们要教育群众懂得逸的意义,领导群众健康地逸,有效地逸。

必须看到:在逸的领域内,也有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逸,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逸。资产阶级的观点就是享乐主义。他们把逸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当作至高无上的目的,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第一要素。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其逸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是庸俗的、腐化的、低级趣味的。按照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去逸,必然会使人意志消沉,精力衰退。无产阶级的观点则相反:逸是为了更好地劳动。因此逸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积极的、高尚的、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现在许多单位由于政治到宿舍、干部到宿舍,在正确的引导下,群众中创造和推广了许多逸的好方式:如通过看红色小说,看和漫谈革命电影,读唱革命诗歌,请劳动人民或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同学讲今昔对比,请革命前辈讲革命故事,……等等。这些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但使大家休息得好,也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培弄着革命的高尚的情操。而其它一些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使群众得到了良好的休息,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这些好做法,值得大大提倡。

在逸的领域里,不加强党的领导,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就会找到和扩大它的市场。某些人在逸的时间内,谈低级的元聊的东西,看低级趣味的小说,弄得精神不振,思想不健康,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注意,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必须教育青年,划清无产阶级生活方式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界线,使他们健康地逸,积极地逸。

还有一个逸的方法问题。有些青年不善于有效地逸。如何使青年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善于调节睡眠与活动的关系,使逸的活动既丰富多采,而又不妨碍养精蓄锐,这是需要我们经常注意的问题。

总之,团组织要根据总路线的精神,教育青年正确地理解逸的意义,引导青年健康地逸,有效地逸,使之有利于身心健康、工作学习,有利于增长革命的干劲。

猜你喜欢

总路线精力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3步曲之精力恢复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再认识
“精力”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