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人民伟大的创举

1960-08-20

中国青年 1960年7期
关键词:七星食堂居民

本刊记者

“人类社会拥有极其丰富的生产力,只要合理地组织起来,妥善地加以调配,就可以给一切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恩格斯

在我们国家里,有多少城市开始了这样伟大的创举,多少地区的人们,进行着这样翻天复地的豪迈的事业!这是人们来到重庆市市中区七星岗以后,所必然联想到的。在这里,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在国营商店和国营工厂之间,在偏僻的小巷里,一批批新的招牌:“民办电机厂”“民办化工厂”“民办制革厂”“街道公共食堂”“生活服务站”“简易托儿所”……像雨后春笋般地挂出来了;原来散居的家庭妇女、街道居民,纷纷走出了家门,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岗位;千百年来一直是一家一户的小锅小灶被丢开了,人们欢欣鼓舞地进了公共食堂;孩子进了托儿所幼儿园;繁琐的家务劳动由生活服务站担当起来了……这里所经历着的,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有谁不为这飞跃的变化和城市人民的幸福前景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压抑不住的内心激动呢!

家家忙生产、户户无闲人

在民办电机厂的第二车间里,一群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中年妇女,一排排地坐在“绕线机”旁边,灵巧地把紫红色的漆包线(绝缘铜丝),一层层地绕在飞快转动的绝缘筒上。另一些妇女又把这些缠好的线圈,装在精致的铁匣内,通电流进行检验……。于是,一批批的日光灯整流器,飞速地生产出来。一个四十岁左右梳着发髻的老妈妈,奔走在各个工序之间,不时地指点着。这个人便是车间主任夏庆明。

可是,这群技术娴熟的女工们,在不久以前却是见了电器就害怕的家庭妇女!就以夏庆明说吧,她是一个建筑工人的妻子,解放以后虽然当了街道治安主任,但是大部分精力仍然用于带娃娃管家务。大跃进以来,党号召全民办工厂,她就动员二十几个家庭妇女来办工厂,生产当时最缺乏的日光灯整流器。

“连整流器是个啥子样儿都不晓得,拿什么生产?”“几个暴腌老太婆(四川土语,指中年妇女)还要办个啥子电机厂?!”她们没有理睬这些风言风语,夏妈妈从自己切身的体验,感到听党的话准没错儿。没有工具,她们凑出了两把烂老虎钳;不懂技术,她们就买了一个整流器,边拆边学,仔细地数有多少个电阻片,漆包线有多少层,每层有多少圈。然后凑钱买了材料,就照猫画虎地干起来了。开初,数电阻片、绕漆包线都是手工,夏妈妈和女伴们费尽了力气,一个人一天才生产一个,但是不管怎样,整流器毕竟生产出来了。她们多高兴呀!

技术革命的浪潮打进了民办电机厂。夏妈妈心想:“为了高产,拼死拼活地干,一个人一天才生产三十个整流器,咱们也得来个机械化!”但说起机械化自动化来,她们总觉得有点高不可攀,因此行动踟蹰。有一天政治学习时,她们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谁说鸡毛不能上天?”这下子,夏妈妈和她的女伴可开窍了:“对呀!农村里的贫苦农民说鸡毛能上天,现在我们街道妇女空手办起了工厂,不也是叫鸡毛上天了!机械化自动化也非得让它上天不行!”毛主席的思想照亮了她们的心,干劲马上来了,于是,找马达,找零件,苦战了三天三夜,电动化的绕线机便创制成功了,工效提高了十倍,鸡毛又一次上了天!夏妈妈,是一个在旧社会里吃尽了苦梦的家庭妇女,现在竟成了电机厂的车间主任。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然而,夏妈妈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城市家庭妇女中的一个。两把老虎钳起家的电机厂,也只不过是近百个民办工厂中的一个。

在七星岗地区有多少民办工厂都是这样白手起家搞起来的啊!华一坡的四个家庭妇女,凑钱买了个烂碾子 ,几麻袋焦炭,搭起一个席棚子,煤粉厂就开办起来了;还有三辆破纺车开始的石棉厂,纸板厂,草绳厂……。所有这些工厂差不多都是利用城市大工业的边材废料,把死物变成了活物,可贵地补充了国民经济在这方面的空白点。在这样搞起来的近百个民办工厂中,有一万四千多个过去为家庭妇女在工作。在七星岗地区,真是人人忙生产,户户无闲人。消费性的街道,变成了生产的街道。千百年来束缚在锅台边的家庭妇女彻底解放出来,为着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她们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参加了工人阶级的行列,这是一支多么巨大的生力军,这是怎样的天翻地复的变化呵!

修补街里整旧似新

在七星岗电车站附近的一条街道的街口上,矗立着一座光彩夺目的木牌坊,鲜红的大字标语,是那么吸引人:左边是“整旧似新,方便群众”,右边是“克勤克俭,物尽其用”横幅是“安乐洞修补市场”。

走进街来左顾有盼,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这边一排店铺是:纸花店,擦染皮鞋,旧牙刷修补,旧衣服翻新,旧皮箱匣翻新,那边一排店铺是:修理钟表、收音机、钢笔,按簧,配锁,补锅补碗,修理磁盆……。凡属人们生活中需要修理缝补的,这里都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袜子穿烂了送到这里来,可以把三双烂的拆织成两双全新的,每双只需三角五分手续费;烂暧瓶筒子、吃完了的罐头盒子送到这里来,可以改制成美观耐用的缸子、茶杯,其它如衣服烂了,鞋子破了,用具、玩具坏了等等全可以送到这里来“整旧改新”。真是物尽其用呵!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说:“到修补街去解决吧。”“修补街”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方便啊!

其实这里并不叫修补街,而叫安乐洞,原是一条狭小破旧不堪的街道,两旁是七零八落的店铺和住宅。还在1958年9月份时,七里岗地区为了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决定把一切残余的小商贩集中起来,建成一个服务性的修补市场,为群众服务。这一条街的居民听说以后,就兴高采烈地连夜收拾,搬家腾房子,短短三天,就建立了焕然一新的“修补街”。

一年来,修补街不但大大地方便了群众,也使得这些残留的小商小贩,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彻底割掉了小私有的尾巴。修补街不仅使废旧物资得到了利用,也使这里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万能食堂——生活集体化的基础

“解决群众的穿农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

傍晚时分,七星岗地区的四德村公共食堂里,显得格外忙碌,系着白围裙的炊事员刚刚从蒸汽灶里取出了热腾腾的白米干饭,又忙着去烹调小菜。劳动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来了,食堂立刻热闹起来。人们刚刚坐到餐桌旁边,服务员立刻端来了白米饭和油香扑鼻的炒菜、辣椒;有些人家里人口多,便提着饭盒打回家去吃;老年人喜欢先在酒室里喝上两盅,再来吃饭;吃得快的人已经放下了碗筷,靠在茶室的竹躺椅里,边喝茶边“摆起龙门阵”来:

“今天的菜香得很!”

“食堂真好!下班就吃饭,吃完就走,多美!”

“要是过去呀,干了一天活,回到家里还得饿着肚皮拢火做饭,真够麻烦了!”

……

这个备受群众称赞的七星岗区的四德村食堂,就是那一阵子群众大办食堂时产生的。那个时候,绝大部分家庭妇女参加了生产,吃饭便成了大问题。要是有人做饭,工作起来多带劲!华一坡有三户居民,就组织了一个小伙食团。有个妇女叫陈素芳,宁肯自己误点工,为其他妇女做饭,好叫她们好好生产。人们见了,纷纷要求加入。于是,在街道党委的领导下,一个群众大办公共食堂的热潮便形成了。没有家俱,大家凑;没有炊具,大伙集资买。全七星岗地区,一口气办了一百五十四个食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都入了伙。然而,炊事员都是些家庭妇女,没有办集体伙食的经验。商业部门立即赶来支援,帮助革新炊事用具,帮助解决食品货源、安排食谱。国营餐厅的名厨师也到公共食堂来传授烹调技术。现在全区已经培养了四百三十五名炊事员,许多食堂都采取了“一菜多做、粗菜细做、细菜精作”的方法,真正做到饭热菜香,有饭有面,有荤有素,有炒菜也有汤菜;可以整天吃,可以吃一顿,可以在食堂里吃,也可以打回家去吃。在节日里还备有各样酒菜、糕点、汤元、年糕……大家再也用不着自己去筹备节日的饭菜了。这样,公共食堂深受群众欢迎,成为群众集体生活的基地。

七星岗地区的四德村公共食堂,是一个拥有一千多人的食堂,而且还为附近几百户家庭的千余人,包揽了生活服务,所以群众称它为“万能食堂”。这个食堂的确万能,在这里除了吃饭打开水外,还可以到图书室去看书,到茶室去喝茶,也可以买到信纸信封,写了信可以立即交给附设的邮政代办处付邮。如果缺少牙膏牙刷等日用品,可以到食堂百货部去买。食堂里还设有浴室、简易招待所、理发室、冷饮部、小吃部、保健室、储蓄所,等等。人们在生活上的一般需要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

食堂为了搭伙职工更好地工作,延长了开饭时间,下班比较晚的职工照样吃到热菜热饭。附近工厂职工加夜班,食堂经常为他们准备夜宵,有时还主动送到车间里。公共食堂对老弱病残的职工居民,根据他们病情需要,搭配营养丰富的饭菜,按时送到他们家中。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样丰富多彩而又体贴入微的食堂,有谁不愿意参加呢!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包罗万象的万能食堂,要多少工作人员呀?其实,这里只有十三个工作人员。她们究竟有什么秘诀呢?说起来也简单,她们除了学会科学的管理方法外,主要是破除了迷信,敢想敢干,使一切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全部机械化自动化了。现在,她们已有切菜机、万能灶、蒸汽煮饭、揉面机、馒头机;最吸引人的是,从掏米到煮成饭,不仅机械化,而且连成一条自动线,这边放米进去,那边就可以端出热气腾腾的干饭。

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分散劳动组织起来以后,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

“红管家”巧管千家事

“这不是农村中常见的邻里之间的帮助,而是为了全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劳动。”

——列宁

衣服鞋袜破了,需要缝缝补补;房间里脏了,需要打扫清洁;用具上有了灰尘,需要洗刷干净……哪一个家庭里没有这样一些琐事需要处理呢?千百年来这付担子就是压在家庭主妇的身上,可是今天,妇女们都走出家门参加生产了,这些事情又由谁来管呢?这是生活向人们提出来的一个新问题:家务劳动也需要“社会化”了。

在建立公共食堂的同时,七星岗的各个街道和居民段里普遍建立了生活服务站和服务组,几乎把家家户户的生活琐事,全都包下来了。服务项目不下数百,诸如缝补拆洗,家俱杂物修理,照管病人,接送小娃儿,代买车船票、戏票,织毛衣,绱鞋底,打扫清洁卫生,代办红白喜事,等等,真是生活所需应有尽有。一般都能做到大事不出段,小事不出组,什么困难问题都有生活服务组帮忙解决。这给群众带来了多少方便,减少了他们多少生活琐事的挂牵!当人们劳动一天回到家里看到打扫得清清爽爽的房子,收拾得妥妥贴贴的衣物用具,怎么不从内心里感到激动呢!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生活服务站和居民群众之间经常是这样亲密无间,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那种不计报酬热情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深受群众欢迎,群众都亲喏地称呼他们为红色的管家人。

七星岗地区四德村服务站的段妈妈,就是这些“红管家”中的一个。段妈妈五十多岁了,儿子女儿都参加了工作,她在家里只照管一个外孙儿,外孙儿又进了托儿所,她就把全付精力投到街道服务工作去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党委托我来照顾大家的生活,好让大家专心生产,我就尽力搞好。要是给我报酬我还不要呢!”就这样,她就不厌其烦地,为职工打扫宿舍、洗补衣袜、代买东西……博得了职工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有些人不常回家时,就干脆把自家门上的钥匙都交给了段妈妈。有着这样的“红管家”替自己照管家务,大家的生产干劲怎么会不大呢!

商业的巨变

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节,七星岗商店为居民准备了五十多样品种的三百六十五吨年货。这么多东西如按照通常的供应办法,十天也分配不下去。可是七星岗全体商业工作人员亲自下到居民段,发动了街道积极分子五、六千人,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把所有的年货完全分配到每个居民手里。这真是从未有过的奇迹。

可是,就是在不久之前,七星岗地区的一些商店门口,购买东西的顾客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大跃进的年代,谁的生产和工作不忙?因此,有人说:“只有家里有小孩儿和闲人的那号人家,脚杆长,买东西倒方便!”买东西排队是标志着群众生活大提高的好现象,但是这的确使群众感到不方便。这样,消灭排队现象就成为七星岗党委和商店党组织研究注意的中心。

去年十月,当党委提出商业人员要下到居民段供应商品、消灭排队现象、组织人民经济生活时,售货员们又高兴又惊奇,群众买东西站轮子也是他们工作中伤脑筋的事,有了消灭的办法这该多好!于是30几个售货员,肩负着这个新的伟大的使命,下到居民段去工作了。

综合商店的李明万一下到居民段,就向群众宣传,可是有不少居民都不十分相信:“哪有这么好的事!”

第二天一早,李明万果然和蔬菜门市部的七个同志担了菜下到居民段来,群众见担了菜来又跑来排队,李明万向大家解释说:“居民组织超来了,各段有多少人,我们就准备多少菜,数字掌握得一清二楚,通过居民段把蔬菜卖给大家,保证每人都买到,免得大家站轮子耽误时间。”群众一听,就都高高兴兴地回到段上去了。

商业人员,已在街道党委的领导下了解了当地段上的人口、户数、老人、小孩有多少,病人孕妇有多少;哪些人入了公共食堂,哪些人自己做饭;谁是南方人,谁是北方人,以及每家的经济收入情况。这样他(她)们就可以根据群众的不同需要,有计划地合理地供应商品。比如供应南方人辣椒,卖给北方人葱蒜,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则优先供应老人和病人,真是各得其所。

过去一向热闹非凡的黄家垭上街的大菜市场,也由于蔬菜副食品分配到段以后,没有什么人来光顾了。目前正在翻修粉刷,准备办儿童乐园,而在附近另设了一个小型蔬菜门市部,以备人们自由选购。群众的生活组织起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商店的分配形式也相应地有了改变,李明万这些一向站在柜台上的售货员也走出商店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受到了群众的爱戴和欢迎,群众称他们为“经济户籍”、群众的好管家。

寿星阁和红婴园

二月里的一天,一个年轻的女干部,抱着一个不到半岁的助儿在七星岗的中山路上徘徊,她是从成都调来重庆工作的,不巧从中午到现在,天都快黑了,新的工作单位还没有找到,怎么办呢?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突然前面出现了一座奇异的商店:“红婴园”,她走进去,看到门上的启事说:我店为了深入细致地组织好人民的经济生活,解决过往旅客或郊区妇女节日携带幼儿外出时的哺乳和临时寄托的困难,使他们能够抽身办事和愉快地度过假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特设立了“红婴园”为两岁以下幼婴服务……

这位女干部真是喜出望外,急忙走进店去,服务员热情地接待了她,小客人立即在这里临时安了家,年轻的妈妈也急忙办事去了。

夜里十一点钟,这位年轻的母亲才找到新的工作单位,办好了手续赶回来了。这时婴儿室里格外安静,房间里充满了柔和的灯光。孩子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发出均匀的鼾声,服务员就守在身边。年轻的母亲眼里涌出了感激的热泪,紧紧握住服务员的手。

在七星岗中山路上,还有一座目人皆知的“寿星阁”。“寿星阁”是专为六十岁上下的老年人服务的,阁内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供应味道鲜美、软硬适宜、营弄丰富的食品,并有陈设雅致清静的休息室,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寿星阁内还附设儿重餐厅供应二至十二岁的儿童。寿星阁内经常是高龄满座,天真儿童济济一堂,真是“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窗明几净的“康复园”是专为职工干部患病或出院后需要调养而设立的;电影院和剧场附近的“临时托儿站”则是为了让紧张劳动过的爸爸妈妈们,可以把孩子寄在那里安心地去欣尝戏剧或电影。全区的四十二个孤儿则分别由各居民段扶养教育。“儿童之家”把在大街小巷乱跑乱窜的学前儿童组织、教管起来,教他们唱歌、做手工小玩艺,给他们讲故事……。”红孩子美容室”则是专门为幼儿设置的理发室,一切设备都是根据儿童特点布置的,理发座椅都是玩具式的,做成兔子、公鸡、本马、坦克等形状,吸引儿童乐于理发。

在这里,一切都安排得这样细心周到,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的深切关怀,而这些都不仅仅是一般商业服务工作者的改进服务态度,更不是出自某个人的慈悲心肠;这里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集体责任感,是组织起来了的人民的伟大胸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助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曾经是人们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今天在组织起来的七星岗人们中间,却把这愿望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而担当起来了。

华一村的今昔

是的,组织起来的人们,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这一切,在七星岗的居民区华一村里显得格外突出。熟悉重庆市的人们都知道,华一坡在解放前原来是一片荒山坡,穷人死了就埋在这里,垃圾满山,蚊蝇乱飞,臭气熏天。在旧社会拉黄包车的、卖破烂的、拾滑竿的人,就在这里用些竹子席片搭起棚子居住,懒汉,二流子也流窜其间,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于这些城市居民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不少人就了业,当了建筑工人、矿工。但是那些老弱残废,还不能彻底摆脱贫困,华一坡(华一村中的一个居民段)的二百八十多户人家中,就有二百五十户要靠政府救济。不少家庭妇女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使得她们眼光如豆,斤斤计较身边琐事,婆媳之间、夫妻之间、邻里之间,经常拌咀吵架。在那个时候,街道办事处就成天忙着三件大事:发放救济粮、打证明给居民介绍职业和调解纠纷。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华一村的贫困、落后、争吵以及自私自利行为等都一扫而光了。

这个过去每个月要政府救济七千元的华一村,现在不仅不向国家要一文钱,而且工厂企业每月还上交利润四、五千元。一般居民家里都添置了新衣服、皮鞋、暖瓶……

每个星期二四、六的晚上,华一村的男男女女,都涌向政治夜校和文化夜校。早在1958年时,这里的青壮年就都摘掉了文盲帽子,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都在学习文化、技术和毛主席著作。这些过去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现在都经常议论毛主席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愚公移山”了。

华一村的居民已经创造了集体幸福的生活,而在他们面前的却是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就在这边,我们要建立餐厅化的食堂和条件优越的托儿所,而这边,”华一村街道党支部书记傅定辉同志转过身来,指着东边安东洞后街的山坡向参观的人们说,“我们要把这个山坡推平,在这里建立新的居民区。原来的华一坡全要成为绿化地带;我们要在那里种上芭焦、夹竹桃、玉美人和果木树,把原来的‘臭坡变成‘香坡。我们还要建立电机厂、汽车修配厂,办中学小学,让娃儿们都上学念书。”

这是遥远的将来吗?不,这一切就要在一两年内实现。前面的山头已经劈开了,打石场上叮叮当当响成一片,七星岗的群众已经开始在那里建设了。

组织起来的劳动人民,将是一支多么巨大的力量,谁能够阻止他们在集体幸福的生活大道上飞跃前进呢!

猜你喜欢

七星食堂居民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七星湖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