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

1957-08-16锦江

中国青年 1957年2期
关键词:郁垒桃符门神

锦江

春节,是我们民族生活中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严冬过去,人们都以兴奋喜悦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的春天的到来,而我们都知道,在没有用阳历之前,春节就是农历过新年,因此,春节的活动也就比其它节日更为丰富多彩、年深代久,一一形成为有趣的习俗。

门神·春联

过去一到春节,最显著的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彩画的门神,或是朱红的春联,让人感到气象一新。门神比起春联来,历史久远得多,最初在春节出现的是门神。据有些笔记著作的记载,春联是在明太祖的时候才流行的。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是常见的一付春联。“桃符”在过去是包括门神和春联两者说的。“桃符”是怎么回事?它有个神话来历。

梁朝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上记载着古代的新年习俗: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这是说在门上画了鸡,——古代人曾经迷信杀死的公鸡可以避邪,所以在门上画只鸡。——另外门上还挂上苇子编成的绳索,和插上桃木板。这是当时湖北湖南一带的风俗。

据马鉴:“续事始”上的说明,这桃木板上还写着“神茶、郁垒”的字样。“神茶”、“郁垒”就是门神的名字。正因为有这两个神在这儿,所以大大小小的鬼都吓得不敢上门了。

神茶、郁垒又是谁?应劭的“风俗通”上说: “上古之时,有神茶与郁垒昆弟二人,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坐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害,茶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茶与、郁垒哥儿俩,对于害人的坏鬼是不客气的,抓住用苇索捆起就喂老虎。荆楚一带风俗,桃符之外,还挂着苇索,就是这个道理。

于此可见,桃符也就是门神像,而且秦汉时代就已经有了。

这个神话传说发展到后来,由抓鬼的神变为真人有人就以为门神是指古代勇士成庆或荆轲,而另一个比较晚出但很普遍的传说是:这两个门神一是秦叔宝,一是尉迟敬德。现在流行民间的门神画,不少是根据戏曲演出中这两人的打扮当模特儿画成的。

秦叔宝、尉迟敬德都是唐代的大将。唐太宗有病,晚上睡不着觉,常听到房门外有鬼叫。唐太宗很害怕,就向大臣们商量办法。秦叔宝胆大,就建议由他自己和尉迟敬德两人夜里站在唐太宗寝宫的门口守卫,这两位武功显赫的大将,威风凛凛地在门口一站,果然一声鬼叫也没有了,后来唐太宗就叫画匠把他们两人的像画在门上,用以镇压鬼怪。

门神画就是这么来的。人民过春节,不只希望大门上能贴上门神画,也喜欢屋里多些点缀,年画恐怕就是这么应运而生的。在北方,还多一样窗花剪纸,春节前屋子打扫干净,妇女们常常以她们的艺术天才剪出精美生动的窗花,贴在窗上。有了门种,年画,窗花,分别贴在里里外外,整个房子就美化起来了。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美术工作者采用了这个旧形式,给以新内容,创作出很好的门画,仍以人物为主,跟新年画一样,很快地为老乡们接受,并且深为喜爱。迷信的色彩也就完全汰除了。

爆竹

一到春节,白天夜晚都可以听到爆竹声。不管是街头巷尾,人家院落,都可以闻到幽微弥漫的火药香,构成春节的特殊情调。

爆竹的起源也很古,有人说最初出现于“庭燎”。

诗经小雅上庭燎篇有一句诗说到“庭燎之光”、“庭燎晰晰”、“庭燎之辉”。古代国家有大事,夜闻朝廷上就燃起庭燎。诗经的注疏上说:庭燎就是当作照明用的松枝,苇杆,竹子做成的火把。

竹子多节,并且中空。燃烧的时候,最容易发出爆裂的响声,倘不留神,会把人吓一大跳。于是迷信的古代人民就觉得这样巨大洪亮的响声可以用来吓走妖魔鬼怪、镇邪降福。

“荆楚岁时记”上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呜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即山翘)恶鬼。按“神异

经”云:西方山方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日“山臊”。以竹著火中,烘炜有声,而山臊惊惮。”

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竹子烧着,发出辟拍的巨响来赶鬼。到后来才把火药用上,竹子也改成纸卷了。

清朝翟灏“通俗篇”“俳优”中写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诗来称爆竿;后人卷为之,称日爆仗。前籍未见惟‘武林旧事言:‘西湖有少年竞放爆仗。又言‘岁除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内藏药线,一热连百,余不绝。盖此等戏俱自宋有之也。”

我们都知道宋代市民层兴起,城市娱乐十分繁盛,这时出现爆仗是不难理解的。这样的爆仗,做成果子或是人物的形象,已经成为玩具,而燃放的时候,又响声连接不断,比起竹竿单调的爆裂,当然有趣得多。难怪西湖的少年抢着去放爆仗了。

到后来再加改进,就不在乎有响声没响声,而求其喷射出来的火花,是不是缤纷灿烂美丽可观了。这种被称为“花爆或“花筒”的爆竹,大都没有爆炸的响声,成为一种地道的娱乐了。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向亲长们拜了年拿了压岁钱,就是忙着买爆仗回来放。什么“地老鼠”啊,“金盆闹月”啊,“一条龙”啊,真是数不清的花样,各有各的趣味。

由花爆再一变,就成了“烟火”。

闹元宵

传统习惯,春节是包括了元宵节一起说的。

元宵节是春节欢乐的顶点,过了元宵节,年就算完全过去了,一切工作都将开始,似乎人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也就在元宵节格外尽情地欢乐,在过去我们

民族的节日里,元宵节可以说是难得的狂欢之夜。

元宵节一共三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以十五这一天最热闹。元宵节又叫灯节,过去各地过春节到初十前后,街上就到处有人卖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元宵节除了玩灯赏灯之外,还有各种民间歌舞表演,打太平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最精采的是舞龙灯,舞狮子。这一晚,很多城市乡村,常常是万人空巷,一直游乐到天明。

元宵节比较晚出。傅说元宵节是从隋炀帝的时候有的。

“隋书”的“音乐志”中记载着:

“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棚夹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毛者,殆三万人……

“金石炮革之声,闻于十里外,弹弦撅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马。”

隋炀帝是历史上最爱寻欢作乐的皇帝,隋书音乐志上所描写的盛况、不会是夸张。上面引文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从那时起,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灯烛辉煌载歌载舞,成了习俗。元宵节就是这么来的。以后唐宋元明清诗词中描写上元夜的就很多了,上元夜,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这里选录明代诗人何景明的“元夕怀都下之游一诗,他以通俗的词句,很好地描画了当年京城元宵佳节的灯景:

“忆昨长安元夕来,五候弦管上楼台;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

猜你喜欢

郁垒桃符门神
足球场上的“门神”
门神:神荼、郁垒
小小的家
有趣的门神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门神都是什么样
小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