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媒体技术的新闻创作与传播研究

2024-05-17胡作永

传播力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受众内容

◎胡作永

(遵义市汇川区融媒体中心,贵州 遵义 563011)

早在2014 年,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构建多样、立体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伴随互联网的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全面普及,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各种技术被积极、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创作以及传播的过程中,为我国各类网络媒体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可能。在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新闻融合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任务目标,这就意味着我国融媒体时代进入了下半场。在深度融合的特殊阶段,各新闻媒体单位更是应该落实好新闻创作与传播的深度研究工作,保证内容输出与聚合类传播媒介可以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着力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合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等各种技术的新媒体平台纷纷涌现,新技术推广应用后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舆论环境都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媒体行业的必然趋势。新媒体正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社交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竞争压力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在未来,只有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运用各类融媒体技术,创新开展好新闻创作和传播工作,才能让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焕发生机,为主流新闻媒体注入新动力,构建新生态。具体来说,如果可以围绕媒体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特别是在科技的引领下持续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媒体黏性,牢牢抓住用户,不但能让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号召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强化,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快速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1]。

各种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确为受众提供了多种媒体选择,也使一些主流传统媒体在探索未来路径的时候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虽然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得更便捷,但同时新旧媒体之间的冲突也日趋加剧。为了切实保证传统媒体与各类新媒体之间可以实现一体化、融合式的发展,各新闻媒体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新旧媒体间的矛盾、冲突,结合时代背景,迅速调整方向,才能在融媒体时代获得更长效的发展。同样,相关从业人员也必须高度重视媒体融合,不但需要实现多种不同媒体的有效融合,而且还要高度重视不同媒体与社会层面间的深度融合。因为新媒体的发展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新媒体面临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虚假信息容易流传,给人们带来困惑。毕竟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受众也能在不同的网络渠道直接接收到大量不同的信息和资讯。

现在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非常多,难免会导致部分用户进入认知的误区,从而无法科学准确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受众和文化水平低的普通受众,他们更是难以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辨认真假,甚至因为没有把握好细节而导致认知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权威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更精准、更严谨的信息,这种特殊性是各类传统主流媒体不会被新媒体淘汰的原因所在。另外,从政治角度出发去理解,主流媒体的存在价值还体现在其肩负着维护我国政府形象的重大责任,需要通过严谨信息的传播,向社会各界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并且及时宣传各类政策方针。在这方面,主流媒体的属性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因为具备强烈的政治优势,无法被替代,所以主流媒体才能在多元化媒体的冲击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从专业性角度出发去理解,主流媒体从业人员一般在个人政治素质、能力水平上都有较好的表现,而且他们的职业操守较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在未来基于融媒体技术的新闻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释放出主流媒体采编人员更多的价值和力量,往往就能让融媒体发展呈现出更大的优势。

二、基于融媒体技术的新闻创作与传播要求

(一)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

在大众传播的传统时代里,传播主体与对象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新闻的传播往往是由主体向对象进行单向“输出”的,传播的过程是自上而下、垂直展开的,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传播主体与对象间并没有强烈的互动性。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人人都是新闻主体”的新模式,这直接体现在传播主体与对象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限,两者的边界越发模糊,这就使得新闻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二)传播内容求新求变

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庞杂、多元。以前,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只是单纯地将事件说清楚,无法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在当下,通常网络平台上已经有很多人发表了新闻事件,甚至还配上了第一视角看到的图片视频,产生了“有图有真相”的效果。所以对大多数受众来说,想要获得信息非常简单,难的是他们怎么在已经获得的事实信息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事件并且得到启发。为此,在未来,各媒体需要在传播内容上持续创新,积极寻求改变,如此才能树立“新闻产品思维”,将传播内容由信息转变成产品,根据不同传播终端的特点做好内容的科学策划和安排,比如一条新闻,可以基于事实创作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可以是图文、视频、音频的编辑,也可以是新闻内容的深度思考,确保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内容可以满足他们实际的需要[2]。

(三)借助多种传播渠道形成合力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渠道也日显多元,各种互联网传播平台已经逐步深入到各个不同行业,新闻传播产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媒体应该逐步由单一的平台转向多元化平台,比如,传统媒体需要创设新闻客户端,拥抱互联网,入驻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各类平台,形成立体的新闻传播矩阵。同时,还应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力度,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等功能,让新闻传播平台不仅仅是发布端,而且是互动端和服务端,向受众提供诸多方面的服务。总之,通过形成合力的方式,可以让平台形成与受众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渠道,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类信息和服务,从而取得“1+1>2”的新闻传播效果。

(四)传播对象发生改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传播对象已经从普通受众向用户进行转变,之所以最开始的传播对象是受众,主要是由当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直接决定的。在大众传播时代,采用的是单向、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受众不具备话语主动权,只能被动接收信息,所以这种方式会给人一种消极乏味的感觉。而在当下网络扁平化的时代下,媒体“去中心化”现象越发明显,受众普遍拥有了接收信息的话语权,在看完新闻后,还能直接在新闻下方与新闻发布者进行及时的互动和交流,再也不是单向的传播,所以传播的对象必然会向“用户”角度发生精准转变。而现在的媒体传播对象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及个人想要获得的信息。然而,在大数据算法推荐的加持下,看似在开放的网络中,信息接收者往往被固定类型的信息圈牢牢锁住,因此如何将新闻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受众也面临复杂的挑战。

(五)传播效果由静态向可视化转变

在各类领先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视化”成为当下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特色之一。简言之,通过各类技术的处理,可以将相关的数据以图像或者是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由于目前智能手机非常普及,这为受众接收图片以及视频等资源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让图片、短视频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图片、短视频来接收信息,能让每一个用户都获得更直观且强烈的视觉冲击体验,缩短他们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时间,用户获得新闻信息的整体体验和感觉也会更好[3]。

三、基于融媒体技术的新闻创作与传播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媒体责任,把控舆论方向

上文已经介绍过,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媒体深度融合的下半场,所以在未来各新闻媒体需要积极融合线上和线下渠道,打造内外宣传有效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这是各主流媒体需要肩负起的责任。具体来说,新闻媒体需要千方百计地做好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如此才能让用户的黏度在原来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不管融媒体时代未来的发展走势如何,在进行新闻创作、传播的设计和策划上,新闻媒体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把控好舆论导向,切实履行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让受众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媒体更是应该强化“新闻把关”的责任,面对各种社会错误思潮和观念的冲击,一线采编人员需要提升个人思想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最终才能保证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将媒体平台做大做强。

(二)创新传播内容,树立媒体融合思维理念

在上半场的激烈竞争和发展之后,现在许多媒体平台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想要实现新闻的快速、高质量传播,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理念不动摇,只有持续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展开科学创新,才能确保新闻传播能力更强,从而更快地抵达更多的用户。为实现这样的目的,各媒体平台需要从以下这几个角度出发去把控。

首先,需要正确树立融媒体意识并且将这样的意识内化于心,建立用户思维。在深度了解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内容创新的核心点推进发展,将凝聚、服务用户的理念持续贯穿于内容创新的全流程,最大化满足新时代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其次,需要深度挖掘内容,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在网络平台上网民发布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三审三校”严格的审核流程,所以导致在大量信息中会掺杂着部分虚假的负面消息,长此以往会让众多用户对于主流媒体更信赖,认同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正因如此,主流媒体更应该凭借媒体人的政治敏锐性,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用贴近生活的白话文进行传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受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不同新闻的深刻内涵,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要绘制用户画像。简言之,就是要开发或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对过去发布新闻内容的阅读数据做好进一步分析,了解不同用户对不同类型新闻的喜好程度、浏览时长等等,从而调整新闻内容生产策略。在此基础上,各媒体还需要借助兴趣推荐算法等工具,绘制受众的精准画像,在海量受众中进一步筛选与不同新闻内容维持高度匹配的人士,并且将相关新闻精准地推荐给大家[4]。

(三)创新传播形式,推动新闻的平台化发展

首先,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趋势之一是创新传播形式,助力媒体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和成长。比如,媒体应该打造多个平台,提供不同的信息供给,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实现全方位的覆盖。如《人民日报》,其报端有权威的全国党媒信息,移动端又有多元化的正能量新闻故事,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和热度。再比如,贵州“村超”“村BA”点燃全网火爆出圈,也得益于主流媒体精心策划、创新制作的大量新媒体作品,不断打造亮点,解锁了互联网流量密码。其次,媒体应该结合不同平台的实际特色、对应属性,创新新闻传播的形式,比如,可以借助各种不同的技术,为整个传播过程赋能。例如,通过VR 这种沉浸式传播的方式,可以让用户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得益于视觉上的直观冲击,让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刻。再次,需要创新短视频的表达方式。当下我国的短视频用户群体日趋庞大,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各媒体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叙事为主”的新闻传播方式,将故事内容进行压缩,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抓住受众的心理,让大家都能在10—15 秒的时间内被新闻吸引,从而耐心看完。最后,要强化与受众的互动,让受众与新闻产生联系,让他们在下方留下自己的评论,通过以上结合,可以让各新闻媒体的受众黏性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增强[5]。

(四)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全媒体传播技术水平

想要让新闻创作和传播实现快速发展,首先,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新闻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媒体技术是辅助,人才是关键。为此,各新闻媒体需要加大力度,围绕技术应用、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对从业人员做好综合素养的强化培养,让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能在政治理论、专业技术等诸多方面有所进步,锻炼出一批批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其次,需要在当下人才团队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更多技术人才,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已进入融媒体的全新时代,这对新闻媒体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具体来说,就是新媒体的登场会给传统媒介带来一定的冲击,抢占市场份额,但同时这也提供了更多可参考、可对标的平台案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各家新闻媒体只有积极开阔自身的眼界,持续不断地围绕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等进行有效的优化创新,最终才能以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为众多用户提供更精准且优质的新闻内容,以保障新闻传播的高质量,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新闻媒体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