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与实施原则

2024-05-09文智辉彭师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美育原则

文智辉,彭师哲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美育,荡涤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激发人去创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1]。这一表述,突破了美育单纯的、狭义的“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美育的内涵。进入新时代以来,高职院校美育呈现以大力度推进、以新格局发展的良好态势,学生感美、识美、审美、鉴美、创美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仍有不少难题亟待攻克,如目标要求新、学生差异大、育人手段旧、评价方向偏等等[2]。在美育的诸多现实困境之下,高职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有效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立人的目标。毫无疑问,受课程、课时总数的限制,仅靠增设几门美育或艺术教育选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大力实施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形成协同效应[3]。这其中,高职语文课程以其浓烈的艺术色彩、深厚的人文底蕴、耀眼的思想之光、多样的审美形态而拥有强大的美育功能。“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其内容充分反映社会生活,文本形式各具美的特质。全面认识并努力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科学确立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实施原则,从而开启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途新策,让高职语文课程绽放出美育的璀璨光芒,必将有力促进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

1 高职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观照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功能”的解释有:“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4]功能亦有效能、功效、影响之含义。高职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指高职语文课程对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审美的发展与审美创美能力的提升“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效能、作用或影响”[5]。高职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既具有整体的艺术美,又不乏思想美、情感美和意象美。高职语文课程既是工具性课程,更是集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和浸润式美育课程。其美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以整体的艺术美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美育的一大任务在于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狭义的美育被视为单纯的艺术教育[6]。无论中西,均在美育中重视艺术教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类观点虽有狭隘性,却突显出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如杜卫所言:“艺术教育是循序渐进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最有效的途径。”[7]事实上,“美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艺术,许多审美范畴、名词术语是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概括出来的”[8]。“从美感效用来看,艺术美对人的影响最强烈、最深刻,对人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最全面、系统、直接、有效。”[9]

高职语文课程恰恰具有整体的、全面的艺术教育功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发展。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不仅本身是艺术,还因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工具而成为一切艺术的根本,也是其他艺术门类教育的基础。

高职语文教材选材于古今中外的优质文章、经典作品,其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能表现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要。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曲艺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

语文的艺术美包含甚广。从形态上看,有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等;从范畴上看,有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从表现方法上看,有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等。以语言艺术美为例,汉语是具有声韵美和辞藻美的语言。《诗经·秦风·蒹葭》,巧妙运用叠词“苍苍”“凄凄”“采采”,使全诗声情兼备;毛泽东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为表明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在结尾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0]毛主席以其特有的诗人气质和深厚的语言修养描绘出的这一壮丽图画,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与感染。语文整体的艺术美所具有的直观性、感染力,使每个读者都能不同程度地受到熏陶,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个体审美的发展。

1.2 以丰富的思想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11]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受到了美,体验到了高雅、高尚的情感,与他人分享、共享美,与他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共振,在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也渐渐培养起了爱心、同情怜悯之心、爱美向善之心、群体公益之心等等,这样,审美活动就具有了道德教化的作用[12]。美育对塑造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具有建设性作用。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既能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又能以情动人,其中蕴含的精神美 、修养美、品质美等尽显润物无声的感化、感染之功能与优势,能有效化解学校德育内容过大、过空、过泛和难以入耳、入心、入脑的困境,促使学生在道德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职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往往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广泛、深刻的思考,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以德律己、推己及人、热爱生命、追求自由、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等丰富的德育内涵。例如:《论语》积淀了孔子对修身、治国等人生社会多方面的智慧;《我爱这土地》饱含艾青赤诚深挚的家国情怀;《我与地坛》体现了史铁生在经历重大挫折后的思考与振作。学生在感受文本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会为其思想意蕴所吸引,此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有效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体会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高职语文教材以美化德并非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物映射等艺术表现手法,间接传达作者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往往是被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所吸引,再进一步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例如微型小说《瞎子》中戴着墨镜、敲着竹竿探路前行的盲人,外表不美,实为可怜。但当他听到“一任自来水流在地上的声音”时就立刻连声喊道:“请把水龙头关上!”当有人唱着小调表现得若无其事时,他“寻声朝水龙头那里摸去”。虽然关上水龙头了,“可不慎滑了一跤”引来嘲笑时,他毅然爬起并戳响地面施以轻蔑的回敬。一位盲人,眼不亮但心很明,胸怀宽广,品质高尚,爱护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德,这样的人物形象无疑是美的。相反,《瞎子》中哼着小调,对公共资源的流失不理不睬,对盲人毫无同情心且嘲讽谩骂的男青年,虽身体健全,却品质卑劣,是丑的代表。《瞎子》通过人物外表与心灵的对比,既能给学生以审美教育,使学生对美与丑有更深刻的认识,又能给学生以道德教育,对其塑造自身价值观与道德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1.3 以浓郁的情感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13]。美能使人精神正直,良心纯洁,而要达到这种美的境界,需要审美情感作为中介。

关于审美情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们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14]。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审美情感由习惯和艺术熏陶养成,并可影响他人,悲剧、喜剧可唤起人的怜悯、恐惧、欢欣、狂喜的情感、情绪,使人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净化,获得精神享受。

文章都是有情物。语文的美育功能以情感为核心,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情感吸引人、感染人,让读者的信念更坚定,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更热烈。例如,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叙述了一名年仅19岁的解放军通讯员为保护民工而壮烈牺牲,一个新媳妇则用自己印有百合花的新婚被单为他下葬的故事。这里没有描绘枪林弹雨的战争场景,而是用一个小故事来展现军护民、民爱军的温情,使读者体会到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团结友爱与坚定信念。又如,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用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赞美了托尔斯泰的崇高精神和朴素作风,让读者为文学巨匠的伟大人格所感动。

语文的情感美能借助移情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而增强。“移情”一般指审美活动中的感情移入现象。在创作活动中,作者将自身的生命和情趣投射或移注到外物,使得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和情感,从而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移情在我国传统诗词中较为常见,如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都是以物喻人,以静衬动,将无情化有情。散文《荷叶咏》中,荷叶“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如此通情达理的荷叶,包蕴着丰富的情感美和精神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教育内卷、青少年生活经历单纯,高职学生群体存在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耐挫力、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低、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缺少对别人情绪的体谅等问题。因此,对高职学生来说,充实精神生活、丰富情感世界、加强品德修养格外重要。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情感资源,能够触动、滋润学生心灵,对学生建构完美人格与生命意义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1.4 以独特的意象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美育可以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调动人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想象力对人类生活具有无穷的意义和价值,但人并非天生具备想象力。高职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小说、诗歌等,通过“语言→意象→意义”[15]这一审美教育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中,意象是关键环节。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或者说是通过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6]物象是指客观世界中可感知的事物,意象则是经作者再加工并赋予情感后的具体事物的概念化或外在意念化,蕴含美学的、隐喻的意义。意象把客观、外在的物象与主观、内在的心象结合起来,最终让生命意义敞现出来,实现生命意义的开启和人生价值的探究,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例如,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学生诵读时不仅能欣赏到有着醉人的明月、滟滟的湖水、洁净的天空的唯美画卷,更能通过揣摩、感悟意象,开阔想象的空间。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许多意象。例如,我国唐代咏蝉诗众多,其中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被誉为“咏蝉三绝”,但清新高贵是虞世南蝉之意象,历尽患难是骆宾王蝉之意象,牢骚满腹则是李商隐蝉之意象。

在高职语文教材选文中,与意象相关联的审美范畴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是“产生于意象又超越意象的艺术创造”[17]。例如,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词中洞庭、青草、素月等包含作者情思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澄明、悠然的完整意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使其生成关于宇宙、人生、历史的深刻感受,从而活跃其思维,甚至激发其创作冲动。

2 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实施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发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法则或标准。从总的方面看,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必须紧跟时代,适应生活,不脱离专业并深入实践,彰显语文艺术特质,符合教学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实现高职语文课程通识教育目标并达成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目的。

2.1 时代化原则

任何教育都是一定时代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所谓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施的时代化原则,是指教师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施过程中,应该观察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要求、特点和新的代际群体审美对象的特殊背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融合发展[18]。这些也是新时代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要坚持的教育理念。

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中坚持时代化原则,要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和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坚定语文美育的正确方向,丰富美育内涵,助力以美育为基点的“五育融合”体系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

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中坚持时代化原则,要适应新时化文化、技术、学科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在开放条件下,以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的大众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广告和网络自媒体等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为此,高职语文教师要在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吸收大众文化中活泼、新鲜、生活化的德育元素,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引导。教师要贴近时代和学术前沿,把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材之中,科学运用PPT、教学视频、投影仪、即时交流工具等现代教育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2 艺术化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施的艺术化原则,是指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材文本、资源制作、课堂组织和授课语言等方面有机地渗入艺术样式,使艺术成为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重要沟通媒介。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总是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高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艺术品,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而“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是为着它们本身或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想”[19]。从美育的目的和本真来看,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艺术化原则是不难理解的。

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中贯彻艺术化原则,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审美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例如: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观?审美形态有哪些?什么是情感、情操、情趣?什么是意象、意境?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美学基本知识的支撑,学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审美体验。但审美知识不能以灌输的方式去教授,而要紧密结合审美特性,灵活多变地、分门别类地、有机地将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理论渗入作品的解读。例如,将《无题》《醉花阴》《归园田居》等作品组合教学,使学生体验流水、山村与炊烟及蜡炬、春蚕与东风的柔美与宁静,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心灵共鸣会指引其发现生活中的美。物象的优美形态和意境等的美感特性亦为学生所感受并形成审美想象,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本蕴含的艺术美。

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中贯彻艺术化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审美性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导之入境,披情入文,拨动学生心弦。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审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其想象,诱发其联想,激发其审美需要。例如,针对《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教师可以启发:年轻琵琶女美丽而快乐,到年老却憔悴且孤独,因此,“无声”里包含“青春活力”和“幽愁暗恨”。通过引导想象,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中贯彻艺术化原则,要改革教学方式,借助现代技术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图片、视频并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艺术情境,突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聆听《春江花月夜》等歌曲;课堂上,教师先范读课文,再请同学单读、组读,后观赏相关图片。由此,使学生从初步感受月色之美,到立体地鉴赏她的纯美意境。

2.3 生活化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施的生活化原则,是指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要基于尊重并引导学生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20]人们总是喜欢把美带到生活中去,因此,“对艺术的理解,是与对生活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对生活、对社会有着深入理解的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在对艺术的理解方面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21],进而促使他们“以审美的标准来指导生活”[22]。从生活与美的这种同一性来看,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生活化原则就有了必然性逻辑。

语文美育生活化要求语文美育与学生社会生活、校园生活高度结合,使语文美育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经验高度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应未来生活的素质,引导其艺术地对待生活,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此,一方面要发掘生活中的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其高品质的道德情操与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要用艺术特有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化生活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生活化原则要求其教学内容反映社会生活。例如,《雨巷》的寂寥,《再别康桥》的忧郁,都是对生活中美的投射。又如,报告文学《手》以时间为线索,用优美的语言和写真的形式,报道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于仲嘉如何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只“再造手”,填补了一项世界医学空白而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事件。这一源于生活的主题,能有效起到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这也表明,把语文美育融入生活,应重视语文的美在生活中的育化作用,在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下坚守“仁”“爱” “诚”“信”等基本原则,使学生能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并在对比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评价标准和审美评价标准。

在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中贯彻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23]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学生的个人特质、知识结构、智力状况、感悟能力、生活经历、阅读实践及审美关注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审美体验就不同,这就是一千个读者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导性辨析,培养学生严谨的审美思维,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和创造,促进学生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2.4 职业化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4]的要求,自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当今世界,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用品都要有美的形式,任何产业领域的生产和服务无不渗透着审美元素。加强产品的文化意蕴,提升其审美趣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25]、塑造生活、塑造世界,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应进一步服务和助力于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审美教育的大力推进,这也是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职业化原则的含义及其价值所在。

贯彻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职业化原则,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认知职业之美、工匠精神之美、 技艺之美。语文素材或作品中不乏“工匠精神”“技艺之美”,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例如,先秦道家代表之作《庄子》,不仅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更是讲述了多位技艺精妙的匠人的故事,描述了其技艺之美[26]。《庄子》中最知名的匠人莫过于庖丁。他善于解牛,享有盛名,连梁惠王都亲自观看他解牛。其手脚之利落,动作之流畅,甚至解牛声响都洋溢着音律之美,把梁惠王都惊呆了。《庄子》里还有一位名叫梓庆的木匠,他善制鐻这种木质乐器。作品没有直接描述其技艺,只说“见者惊犹鬼神”, “此鐻非人为,直呼鬼神造”[26]。这样的技能,岂能不美?

贯彻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职业化原则,要将语文美育嵌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将两者有意识地结合起来。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从事导游职业的较多。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某篇课文中提及的人文景观的背景资料,挖掘其文化内涵,撰写导游解说词或设计旅游工艺产品,并在课堂中展示成果。这一教学举措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接受传统文化审美教育,还能增强其专业技能,实现了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2.5 实践化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美育是一个行动概念,审美实践是它存在的根本性依据。人是在实践性的交往、沟通中认识美、获得对美的理解的,“人首先在他的行为中而非首先在理论认识中领会存在”[27]。人也是在欣赏美、创造美的经历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要远离灌输式教授,着力审美实践活动,这也是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实践化原则。

贯彻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践化原则,要从课堂审美实践开始。教师可采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交流、总结、评价,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明辨是非、美丑与善恶。以叶绍翁的《田家三咏·其三》为例:“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单读、群读、轮读,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然后,教师评析并引导赏析:用“抱儿”与“送饭”表现妇女的勤劳,用“灶灰画鬓”勾勒勤俭爱美的农妇,用“争信”引出高门闺秀游乐的场景,形成忙与闲、贫与富的鲜明对比。同时,辅教诗中的细节描写,介绍白描、外貌描写手法。艺术感染力的冲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审美效果大幅提升,也推动了学生审美思维的发展,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贯彻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践化原则,要将语文审美实践拓展到第二课堂的各项相关实践活动之中。例如,教师或组织学生开展文艺创作、文学作品改编、校园诗词大会、赏析讲座、演讲比赛、运动会解说词竞标等活动,或鼓励学生参加文学、摄影、书画、音乐、舞蹈、戏剧等社团的艺术创作、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挥阅读、演讲、写作整体的力量,坚持“导之以读、引之以写、诱之以说”,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味精神美、境界美等多种美,从演讲中体味自我实现美,从写作中体味生活美、职业美,从而达成高职语文课程美育之目的。

上述五个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实施原则,是锚定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目标的方向性原则或者说逻辑理路。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来看,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还有若干特殊原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与课堂实践过程中切实加以把握的。一是具身平等原则。始于1980年代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心一体、不可分离,主体认知是主体的具体身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与经验”[28],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而形成了具身平等性。为此,高职语文课程美育要坚持“将知识与教学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情境,使教师和学生的身体与情境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均产生积极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发展自我,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29]。二是建构主义原则。皮亚杰(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近年来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建构主义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会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30]。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建构主义原则,要求教师坚持学情分析和换位思考,从备课开始提前构建审美教育课堂,注重审美情境创设,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引导其进行审美构建的调整,使其产生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的欲望。三是成果导向原则。成果导向原则源于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提出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31]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的成果在于学生学习之后所拥有的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成果导向原则,要求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他所期望的审美学习成果,以确保其教学重点、投入、示范、诊断性评价等等,都围绕审美教育目标与预期的学习成果而展开。四是言语强化原则。所谓言语强化,是指言语表现的强化。正如潘新和所说:“言语表现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外化,对人的存在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言语表现、言语创造更能够体现出生命意义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言语表现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32]语文审美教育的言语强化原则,要求教师切实通过强化言语表现来完成审美建构,用言语魅力和智慧感染、点化学生,在情感上触动学生,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审美表达,助力学生审美精神成长和创美能力提升。

3 结语

在语言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双重作用下,语文学科具有亮丽的艺术底色。浩如烟海的优质文本,承载着人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思想,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艺术美、思想美、情感美和意象美只是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功能最主要的四个方面,而更多的美育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充分认识到高职语文课程的美育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时代化、艺术化、生活化、职业化和实践化的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具身平等、建构主义、成果导向和言语强化的原则,全面开展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科学探索并持续改进高职语文课程美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美育实效,就一定能够助力高职院校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培育具有职业道德、审美能力与创造活力的“大国工匠”提供有力支持,进而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美育原则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