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

2024-04-27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向娜

河南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郑州市农民农村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向娜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文化转向”的关键节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城区与郊县的协同发展,需要经济与文化的同频共振。郑州市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振兴在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和培育郑州市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大力推进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远景目标的实现,努力创建幸福文明的乡村社会。2021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振兴促进法》相继出台,两个文件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将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2022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再次对乡村振兴作出重点部署。2022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下,梳理郑州市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总结经验,对实现郑州市乡村的全面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阐释

(一)郑州市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内涵

自2022 年3 月1 日起,河南省正式施行《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城乡一体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城市,面临国家中心城市和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而乡村振兴中呈现出的“文化振兴”这一薄弱环节,越来越成为郑州市乡村振兴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软肋”。面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的“文化转向”,河南省政府勾画“13616”战略框架,“文明乡风塑造”被列为落实农村振兴战略的六大重点举措之一。《条例》围绕“乡风文明”这一目标展开,提出要在新时期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组织农村志愿服务,开展节庆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设施,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因此,基于郑州市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可概括为:以实现乡民幸福、乡风文明为发展目标,以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和社会互动为主体,以推动优秀民俗发展、乡村农耕农趣农味活动、曲艺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创新形式,以完善农家书屋、提供文化供给和培训等平台为载体,使乡村文化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让良好的家风、民风、乡风回归乡村。

(二)国家中心城市与振兴乡村文化的关系

1.乡村振兴是对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补充。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内在要求,是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补充,是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实践。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不断开创郑州市“三农”工作新局面,走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路子,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基础,具有支撑、完善、强化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2.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打造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乡村文化振兴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效,决定着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乡村群众只有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真正关心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才会尽己所能助推乡村建设与振兴。因此,通过国家中心城市对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借助城市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飞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只有乡村文化焕发活力,才能让乡村振兴更具活力、更具创造力,一条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得更强。

二、郑州市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城市和农村文化资源发展不均衡

城市和农村文化资源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市书房资源分布不均衡。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郑州市城市书房》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3 月,郑州市城市书房有65 个,总投资额7077 万元,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运行、企业托管的合建管理模式。藏书量达21.4 万册,其中9 个主城区城市书房有39 个,占城市书房总量的60%;7 个县城城市书房有26 个,占城市书房总量的40%。郑州市农家书屋建设方面,据《郑州日报》报道,2008—2018 年,全市累计建成1996 家标准化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在2022 年度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公布的全省60 个优秀示范农家书屋名单中,郑州市主城区占4 个,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4 个县城各1 个。通过以上数据发现,郑州市主城区的城市书房在总量上多于县城,主城区的农家书屋建设品质显著高于县城。

(二)乡村农民文化素养与数字时代发展不同步

郑州市2021 年投入财政资金7.2 亿元,启动5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精品村工程总体进度接近70%,完成进度较快的村工程在90%以上;全市50 个精品村新增近200 家农家乐和民宿。乡村更美丽了,但农民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素质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使用电子产品如微信、淘宝、支付宝、网络直播等不熟练,缺乏技术支持;二是农民过分沉迷于手机娱乐软件,筛选优质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差,辨别信息的能力不高;三是农民社交圈较小,信息获取方式单一,他们往往只能通过有限的社交圈进行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缺乏学习平台和信息获取能力。作为新时期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却存在与城市主流社会思想脱钩、文化活力不足的问题,恰恰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薄弱表现。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截至2021 年底,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的“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已完成1155 场,占2021 年度任务的96.25%,已有85%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完成。从图书报刊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到送戏曲下乡、城市文化演出下乡,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要,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老百姓的整体精神需求。当这些下乡的文化活动离开之后,广大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又陷入“悄无声息”,农民的文化娱乐项目和文化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三、推进郑州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群体现代化素养提升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发扬,这迫切需要一批有思想、有活力、有担当的青年参与。

1.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振兴,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住房、医疗、教育补贴和社保政策,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吸引愿意扎根农村、投身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工作,为乡村振兴储备好人才。

2.继续发挥各类人才参与农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建立各类农村文化合作社,构建农村文化运营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村文化的组织者、带头人、参与者和拥护者。

3.通过乡村储备人才对农民的培训,推动乡村百姓的文化培训与提升工程,从而提升农民现代化素养。要在医疗、健康、卫生、法治社会、数字科技、智能化等领域对农民进行培训,拓展农民的现代化生活知识和技能,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思维的自我革新,从而逐渐缩小与国家中心城市公民的差距。

(二)加大文化服务供给,充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公共资源

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农民群众在建设农村的同时,也能紧跟时代步伐,当好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1.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具体来说,行政村根据实际居住人口比例建设图书馆、阅览室、农家书屋和农民活动中心,为广大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确保城乡居民都能享受读书看报、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例如,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大力实施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以“互联网+书屋”为切入点,着力打造数字农家书屋。通过书屋内计算机阅读网站、手机APP、微信等提供一体化的内容服务,农民可多渠道进入数字农家书屋平台,享受阅读图书及其他各项服务。

2.在村镇建设文化大讲堂和群众工作室,借助公共文化等数字化服务平台,使乡村群众能够同步欣赏到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优质的公共数字产品。

3.以提升文化服务供给为契机,注重不同内容的文化供给。加强村企共建、党政团体共建、高校共建力度,使企业在资金和资源方面持续发力,使党政团体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方面发挥专长,增强农民法治观念,提升农民现代法治素养,使高校大学生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和为乡村注入活力中提供帮助。

(三)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振奋乡村农民主体力量

1.大力发展郑州市传统曲艺文化——豫剧和河南坠子。素有“豫剧之乡”的新密市一直带动着郑州市周边县城豫剧事业的发展,河南坠子在河南省已有百年发展历史。生动活泼的豫剧和河南坠子调节着乡村百姓的枯燥生活,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愉悦。当下,弘扬中原优秀乡村曲艺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保护传统村落,探索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的新路子,巩固古村落的人文底蕴。传统村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郑州市有4 个传统村落入选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4 个传统村落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此外,还有荥阳市高村乡油坊村、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新密市吕楼村、登封市杨家门村等,这些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经济层面有利于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在文化层面有利于壮大乡村独特传统资源。要深度挖掘,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活起来”,让乡村文化的振兴主体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构筑文化平台,激扬乡村文化振兴

1.政府搭建活动平台,让农民群众在振兴农村文化的活动中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开展农作物抢收比赛、趣味文体、节庆民俗等农村农耕、农趣、农味活动,由县级市牵头,各乡镇具体实施,使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支持和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村歌、“村晚”、广场舞等文体活动;通过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定期组织农民举办村级、镇级、县级知识竞答比赛,增强农村农民广泛的文化参与性,繁荣农村文化。

2.组织农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平台。在三年疫情和郑州市“7·20”暴雨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农民典型。有村支部委员会牵头,依托村委、驻村书记、村组长、农民建立的四级志愿者服务工作队,有为抗击洪灾送餐的农民志愿者,有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平台的搭建,能方便农村普及养生科学知识、卫生健康防疫安全知识、应急避险常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有利于倡导乡村健康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传承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持续发展

郑州市通过净化乡村文化“毒瘤”,上下同心振兴乡村文化好风气。

1.把传承文明乡风工作继续抓紧抓好。以全国文明乡村为样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管,摒弃天价彩礼陋习,禁止乡村滥摆宴席,节约用车,倡导“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文明新风等乡村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开展。通过听党话、感党恩、谋振兴,引导广大市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大力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引导农民敬老、尊老、爱幼,弘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婚嫁新风、节俭节约等内容在农村落地生根,树立文明乡风。

猜你喜欢

郑州市农民农村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郑州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