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共创协同巨变

2024-04-24李雪

投资北京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区京津冀协同

李雪

2024 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謀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三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不断加速,城市副中心加速建设崛起,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交通、医疗、教育、生态领域取得突破惠及民生。

协同发展持续推进

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心脏地带,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十几年前的京津冀,面临诸多发展挑战,北京“大城市病”突出,水资源匮乏,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

2014 年2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统筹指导。2014 年7 月至8 月间,京津冀之间签署了18 项协议,三省市成立推进协同发展机构,率先在产业、生态、交通三大重点领域突破。2015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随后,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以及京津冀土地、城乡、水利、卫生等12 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

随着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改革框架日益清晰,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2015 年,北京市明确了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四类非首都功能,并出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提升核心功能、提升发展水平腾出空间。与此同时,产业、生态、交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6 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同年,北京市完成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六个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统筹实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五大领域350 项重点工程。2017 年4 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一场深刻的变革拉开大幕。从编制《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到出台《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顶层设计高水平完成,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六个方面要求,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挂牌成立。京津冀联合办的主要职责是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重点事项,推动落实三省市层面协同机制确定的工作任务,协调督促各专题工作组具体任务落地实施。京津冀联合办成立后,三地由原来的协同协作提升到联合融合,互相联系更紧密、沟通合作更顺畅,更有利于推动重点工作落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十年协同发展,累积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带来区域整体实力的蝶变。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 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 万亿元,是2013 年的1.9 倍。京津冀三地织密“交通网”,津石、塘承高速等先后全线贯通,津保铁路、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北段、津兴铁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十年来累计超过3000 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北京,约1000 个各类市场和物流中心得到疏解提升。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优质要素资源加快集聚;雄安新区通过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能力。

首都“以舍谋得”减量发展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动物园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动物园的南向正对面,能看到一个风格现代的写字楼建筑——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这座大楼的前身是四达大厦。过去,这里聚集了多个服装批发市场,一度被分割为一个个售卖大厅和批发摊位,整日响彻着小贩的吆喝和买家“讨价还价”的声音。与之伴随的,是周边拥挤嘈杂的人流和交通路况。

2015 年,北京扎实推进包括区域性批发市场在内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动批”区域以服装批发为主,这片区域疏解后,根据其区位优势,开展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并在2019 年1 月由国务院批复明确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简称金科新区)。

2016 年,原四达大厦正式完成疏解并关闭。2019 年启动装修改造工作,2021 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如今,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已吸纳了多家金融科技企业,成为国家级金科新区的新地标。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入住率达到70% 至80%。记者在这里看到,如今这里交通人流秩序井然,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周边已经汇聚了中铝金融、奇安信安全中心等金融科技产业。

与动物园命运相同的还有南中轴地区,企业、市民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享受疏整促带来的“红利”。曾经的区域性批发中心福成服装大厦腾笼换鸟,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1600 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可以在这里一门办理;曾满是巨幅服装广告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如今是现代感十足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高精尖产业在此落地;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作为首个落户南中轴地区国家级文化设施,将于2025 年正式交付使用,宛若“芭蕾之翼”的设计将成为首都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动物园、大红门扩展至整座城市——北京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疏解非首都功能,以舍谋得,城市发展深刻转型。

过去十年,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 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 个。同时带动了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 家市属高校和15 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 公顷。

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的过程中,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2.5 万余件。这也让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 年的40.7%上升至2023 年的66.1%。

首都核心区功能重组稳步推进。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让核心区“静下来”,核心区常住人口数量从2014 年的222.4 万人下降至2022 年的180.4 萬人,人口密度也从2.40 万人每平方公里降到1.95 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空间布局不均衡问题在逐步解决。

十年间,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 万亿两个大台阶,人均GDP、劳动生产率、万元GDP 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省级地区一直处于最优水平,走出了一条减量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地产业聚链成群

2 月25 日,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道、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韩北街道、雄安新区容城县小里镇,携手举办三地四街镇协同发展大会,共同见证京津冀三地四街镇协同发展联盟成立。该联盟致力于促进京津冀三地四街镇经济社会发展走深走实,产业合作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要素资源高效有序流动。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地共建产业、共谋发展的缩影。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区域发展的质量与成效。

从北京奔驰、北汽福田到理想汽车、小米汽车,一辆辆京产汽车加速下线,产业链也向京津冀延伸。汽车产业链复杂且长,更能带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升级。位于北京的整车企业发挥牵引作用,不断强化区域零部件配套。去年,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的区域内定点供应链企业分别达到45 家和70 家,北京奔驰零部件的区域内采购额占到全国的55%。

去年,京津冀联合绘制6 条产业链图谱,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产业链。梳理出2000 多家链上企业,此举有望更好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助力区域间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围绕6 条产业链图谱,三地已先后梳理出174 个产业链“堵点”、229 个“卡点”清单。要针对这些“堵点”“卡点”补链强链串链。

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 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 亿元,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

城市副中心加速崛起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中,北京是“一核”,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年来正加速建设崛起。

今年初,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35 个部门,1 万余名干部职工全部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2019 年,北京市级机关第一批35 个部门、165 家单位入驻副中心。目前,除履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保障城市运行、带有属地管理职能和面向市民、企业、社会开展管理服务的单位外,其他北京市级机关均搬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优质要素资源正在加速集聚。在产业领域,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现代北京城市副中心景观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助力未来之城加速崛起。

其中,数字经济产业方面,城市副中心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入选北京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累计吸引218 家企业注册落地。副中心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投入使用,108 家元宇宙企业入驻。

现代金融方面,金融业对城市副中心经济增长始终保持三成左右贡献率;地方级贡献超17 亿元,占比10.3%。目前已有460 余家金融企业在副中心设立,金融业成为副中心支柱型产业。

先进制造产业方面,2023 年,通州区336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628.9 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123.6 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近20%,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4%,较2017 年实现产值占比翻了一番。智能装备、绿色都市等支柱产业产值破百亿元,绿色低碳、数字科技和交叉融合三大新兴领域均有所突破。

通州区2 023 年文体娱乐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7.3%,连续两个季度增幅超30%,上拉GDP增速1.58个百分点

商务服务方面,通州区致力商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助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截至目前,通州区商务服务业在营企业27753 户,排名全市第三,企业主体数量近五年年均增长13.0%。从空间分布看,通州区商务服务业呈现以围绕运河商务区和环球影城为核心,以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为特色,结合轨道站点一体化区域形成多个商务服务节点的特征,“两区三镇多点”的空间布局逐渐显现。

文化旅游方面,城市副中心逐步构建起集创意设计、原创艺术、演艺娱乐、休闲度假、主题旅游、数字文旅、购物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形成通州区“总体疏朗有致、主题集聚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通州区2023 年文体娱乐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7.3%,连续两个季度增幅超30%,上拉GDP 增速1.58 个百分点。

现代种业方面,副中心先行一步建设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园区。目前,60 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势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在园区集聚,园区育成玉米新品种100 余个,培育了蔬菜新品种300 余个,在国际上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多个农作物主推品种累计推广4 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 多亿公斤。此外,园区搭建起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平台,为全国400 余家育种和研发机构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

而在基础设施领域,城市副中心逐步由“打基础、补短板、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转变。以行政办公区一期为圆点向外画圈,周围五公里范围内,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不久前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五年间,门急诊总量超过458.9 万人次;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游客如织,三大文化建筑开门迎客一个月来,市民络绎不绝。再往外,东六环入地改造实现双向隧道贯通,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完成85%,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

与城市副中心日新月异相对应的是北京“两翼”中的另一“翼”——雄安新区也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迈进。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目前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一座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正在拔节生长。

2 月19 日,雄安新区56 个项目集中开工,新一年建设扎实推进。雄安新区起步区东西轴线项目建设现场,塔吊升降、机器轰鸣、工程车穿梭。不远处,“金芦苇”造型的中国中化大厦已建至27 层,即将迎来封顶。中国中化大厦是中国中化未来的总部基地,建成后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新区聚集。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 所高校的雄安校区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雄安院区已破土动工。中国华能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转入二次结构施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开展装饰装修施工,中国中化大厦即将封顶。

过去一年,雄安新区加快承接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子企业及各类分支机构200 多家。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设立,航天科工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正式开学纳新,雄安宣武医院开诊运行。

自成立以来,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92 个,完成投资6500 多亿元,4000 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 余所学校、5 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源自北京的300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

协同发展惠民生

对于老百姓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落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十年间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 万人。2023 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 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 和8%,京津冀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 年分别缩小0.23、0.09 和0.31。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十年来,三省市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持续开展运输服务协同联动,交通一体化从蓝图迈向现实。京津城际延长线、京雄城际、京唐(京滨)城际、津兴城际等一大批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各地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已经由2013 年的1284 公里增长到2624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冀地区“1 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主要城市间2 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医疗方面,十年来,京津冀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卡通”。目前,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加快推进,京津冀旅游也实现了“一码通行”。2023 年,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4900 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 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教育方面,十年来,200 多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00 多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累计成立15 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 个高校发展联盟。作为首批落户雄安新区的部属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 所高校的雄安校区已于去年11 月正式开工建设。4 所高校均表示,将按照“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此外,北京理工大学雄安校区已获批建设,将和该校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珠海校区及怀来校区共同构建“一脉五区、一体发展”的开放办学格局。

生態环保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十年来,三地深入开展区域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3 年,北京、天津、河北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 年减少50 天、37 天和69 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2023 年,北京、天津、河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3 年分别增加95 天、87 天、121 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 年均浓度分别为32、41、38.6 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 年相比降幅分别达到64.2%、57.3%、64.3%。

回首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丰硕。京畿大地激荡人心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书写。面向未来,京津冀需继续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十周年为契机,不断拓展区域合作广度和深度,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的京津冀将不断携手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猜你喜欢

新区京津冀协同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