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主播办“村晚”:变“送文化下乡”为“育文化在乡”

2024-04-24

记者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才艺唢呐主播

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期间,观看村民们自导自演的“村晚”直播,成了不少人的新年俗。“年轻人回村自办晚会热闹堪比春晚”“200户小村自办村晚筹备40个节目”等多个话题火上热搜。仅在抖音平台,腊八至正月初八期间就有1600名主播进行了约3500场“村晚”直播,平均每天有110多场。

如果说,春晚为观众奉上的是多元文化盛宴,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大联欢,那“村晚”直播为网民呈上的,就是满溢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是直挠不少人心窝的乡音集合。

“村晚”确实很“土”,“土”是泥土芬芳,也是乡土情怀。那些乡村才艺主播自办的“村晚”,犹如放大镜,把乡村文化的魅力呈现在了无数人的面前;也像任意门,将很多人的思绪拉回到故乡,记忆拉回了儿时。

在“村晚”直播中,我们能看到乡野的“卧虎藏龙”,能看到乡间的蓬勃气象,更能看到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01主播办“村晚”,传递着乡村文化火种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的开篇这样写道。这句话的外延是:从乡土中可以读懂中国。

但多年前,在主流视野里,乡村的存在感并不强。城市占据C位,农村处在边缘,是惯有情形。乡村的高频关联词,往往也是“空心”“凋敝”。

但如今,情况正在起变化。从“村BA”“村超”“村排”到“村晚”,文化繁荣的风正不断吹向乡村。

在网络上,乡村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村晚”直播的红火,就是个重要标志。有意思的是,今年春节火起来的“村晚”直播,多是由那些乡村才艺主播自办,而非官方主办。“村晚”的筹办主体是村民,使得其村味更浓、更接地气。

就在前些天,湖南吉首市夯坨村一场别样的“村晚”直播,就将话题“年轻人回村自办晚会热闹堪比春晚”送上了热搜。

这场由少数民族主播@湘西深山乐队发起的“村晚”直播,确实很“土”:因为没有太多预算,村民们自制道具,用床单做舞狮的狮身,用腊肉、玉米做舞台装饰,一个只有80户人的苗族小村,硬是凑了18个节目,支棱起了一台2小时的“村晚”。七十多岁的阿妈们上台,唱着年轻时定情的苗歌,不会说普通话的她们对着镜头脑腆地笑。直播过后,许多网民盛称它是“最有人情味的春晚”。

“土”归“土”,但可以看到,这些“村晚”特别真实:群众自发的热情、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是“村晚”好戏连台的密码。这种热情和热爱因发自内心、洋溢乡间而极具感染力,让很多观看者也产生了情绪共振与情感共鸣。

这些身为普通村民的主播日常在抖音等平台上展示才艺,发动村中男女老少共同筹备、参与、演出“村晚”,俨然已成为家乡文化的记录器、连接器和放大器。

在河南商丘,民乐主播马春风也办了一场“村晚”。他是远近闻名的“唢呐村”拓城县马庄村的村民,也是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2023年春节期间,马春风就组织过“村晚”直播,今年2月8日,他又办起了“村晚”直播,专程请回在天津、上海等地务工的十多位村民,带领全村入围着火炉吹唢呐、包饺子,吸引了300多万网友和在外游子观看。

乡村才艺主播自办“村晚”,不免让人想起文化学者贝拉·迪克斯的断言:许多当代文化展示,已从官方的仪式性形式描绘转向民间,以往那些“房前屋后”的琐事现在取代了盛况与辉煌,获得了新的大众魅力。

展示了乡村文化、凝聚了升腾活力的“村晚”直播,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平台的支持。2023年12月,在文旅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下,中国文化馆协会和抖音直播就联合发起了“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活动上线不到一个月,报名办“村晚”的抖音主播就超过了600人。龙年春节期间,抖音又顺势推出“主播办村晚”新春直播季活动,吸引了来自河南、江苏、浙江、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民间艺人参与。

据统计,2024年1月18日至2月17日(腊月初八至正月初八)期间,超过1600名主播在抖音平台进行了约3500场“村晚”主题直播,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10场,同比去年春节增长347%;“我要办村晚”“村晚舞台上藏着才艺天花板”等带有“村晚”相关话题词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1亿次。

“村晚”能聚人气,源于它的接地气。“村晚”的载歌载舞里,有村民吹拉弹唱才艺的展示;“村晚”的自娱自乐里,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某种程度上,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就藏在村民自办“村晚”的热络氛围与欢腾气息中。

02“村晚”直播,正解锁更多乡村振兴的“密码”

乡村是孕育菲遗的厚土——特色民歌、民族器乐、地方戏曲等非遗本就扎根于乡野、植根于生活。民俗学者马知遥就曾介绍过,“其实,大多数的非遗起初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谋生的一种手段。”

只不过,多年来,由于演艺市场不景气,不少非遗传承人纷纷转行、外出打工,马知遥因此感慨:“当非遗不能养家糊口,必然带来自身危机”。乡村才艺能人们牵头的“村晚”直播,为乡村非遗找到了新舞台,为自己获得了新收入,更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能量。

成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民间吹打乐队——江苏徐州沛县曹家班,过去几十年,曾穿梭于乡土之间的婚丧嫁娶仪式中。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移风易俗,曹家班的收入成了问题。在迷惘过后,营家班搭上直播顺风车,自2022年3月起,曹家班每天不间断直播演出,目前已收获169万粉丝,打赏成为其重要的演出收入来源。

2024年2月,营家班报名参与抖音的“我要办村晚”活动,决定在家乡沛县纪念刘邦所著《大风歌》的“歌风台”,为村民朋友及直播间的粉丝办场晚会。2月14日晚,曹家班老班主营河南吹奏起《大起板》,融合了唢呐、舞狮、汉服秀、情景剧等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吸引了180万网友在线观看。

无独有偶,马春风的“唢呐村的事”直播仅3个月,便受到20多万网友关注,打赏收入与传统唢呐艺人表演一整年的收入相当。

乡村振兴,也是“人”的振兴。“村晚”直播等线上展示途径,就打通了乡村艺人收入提升与乡村非遗接力传承的任督二脉。非但如此,“村晚”直播还能带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带来以文塑旅、以旅促文之效。

今年春节,“村晚”頻频登上热搜,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体验,给各地土特产和乡村旅游发展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春节期间,就有百余名江苏游客乘坐新春高铁专列,专门前往浙江丽水体验当地“村晚”魅力;在北京大兴黄村镇,“村晚”大集今年正式开集后,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600多种地方特色产品、对口帮扶县名优农产品等也纷纷亮相。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鼓励乡村才艺主播成为“村晚”的发起人,本质上是以遵循乡村价值体系的“柔性助力”方式,带来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造血”效应,产生了变“送文化下乡”为“育文化在乡”的效果。

村民自办的“村晚”不仅是对乡村文化火种的传递,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助力。乡村振兴,指的从来都不只是物质生活的丰盈,还有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村民的联欢起舞、欢声笑语中,乡村振兴的“振兴”二字会显得更加真切和具体。

摘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

猜你喜欢

才艺唢呐主播
才艺咖
才艺咖
才艺大展示
又听唢呐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才艺展示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