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4-04-20于志学

关键词:新文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专业

摘 要: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098-05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建设是其中之一,同步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强调,予以重视。新文科背景下相关领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课堂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推进发展的新契机。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一些包含西方思潮的信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提升大学生文化判断力,幫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开展有效的课堂思政教育显得极为必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新文科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既强调运用信息科技手段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也关注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文理交叉研究、专业结构融合、知识涉猎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等理念[1],通过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各学科建设的创新性发展。

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当前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比如,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培养精通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且熟谙中西文化差异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就是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换言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对接新文科发展战略,以语言文化教育与研究为本,培养体现学科交叉尤其是知识结构实现文理交融的复合型英语语专业人才。这既是对新文科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英语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真正培养出大量能够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我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课程,从哲学、宗教、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建筑等多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和解读,涵盖了中国的茶、酒、戏曲、中医、武术等传统文化瑰宝。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政治认同,进而在社会层面广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探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深入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课堂思政的有机融合,能够进一步健全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为在各学科有效开展具体课堂思政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引导,又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具有实践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思政题中应有之义,是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务实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均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积淀和光辉灿烂文明的系统提炼和总结,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承载着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实施课堂思政的先天资源优势。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政点挖掘,从课程内容中找到众多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结合点和切入点[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针对我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吸取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精髓,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政治认同。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价值理念,历经千年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让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深入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感悟千年文化之魅力,引导大学生打牢“三观”之底,塑正“三观”之形。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是英语专业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影响的有力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其教学背景知识很多都源自讲英语的西方国家,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也或多或少夹杂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文章时,如果是非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就极易受西方国家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不同程度产生对西方文化崇拜和对自我传统文化的贬低,这对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极为不利。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穿插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在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既重要又必要,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协同推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素养

教师的第一素养是政治素养,教师的第一能力是思政能力,教师只有自身政治过硬、思政素养优良,才能真正地在英语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向学生传授好知识、传播正能量。比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英语教师要主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切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推向深入,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外,注重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真正成为一名思政高素质教师。一方面,多渠道培训,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专题培训、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系统学习专家学者对课堂思政建设的洞察理解和对策建议。同时选派教师到前沿地区考察学习和现场观摩,梳理总结考察学习的感悟和体会,并及时进行分享,启发教师开展课堂思政的思路。本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座谈交流、教学案例展示等多种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不断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教师要把握一切机会参加一些“优质课程思政”学术讲座、课堂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成果展等活动,深入学习借鉴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前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全方位研学,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搜集与课堂思政相关的资料,并积极进行思考研究,找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比如,英语教师可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既学习掌握其中的语言知识,也能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重要思想。同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找出其中的关联度和耦合性,对课程内容进行联系拓展,对其中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解读分析,从而让英语教师在深学细悟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了解时事政治、革命历史、优秀文化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思政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教师要探索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思政建设影响力和渗透力。一方面,在教学媒介的运用上,教师可统筹各方面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合理利用“互联网+”模式,借助网络科技,把教与学融入互联网,不断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力,将思政隐性教育延伸到何时何地都能实现的状态。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根据每单元安排的作业自学预习,根据单元内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接着,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研究成果进行报告汇总,并结合PPT进行英文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索和反思,进而提升他们自觉思政的意识。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使用上,教师可采用实践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法等多种创新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汇报、演讲、学生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实践,使其更深刻理解每单元主题。例如,为了庆祝孔子的诞辰,学校古典文化协会决定近期将举办孔子文化节。教师可将班级成员划分为几个小组,分别从举办活动的目的、活动程序、注意事项、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设计,最终形成比较详细的工作方案,在全班进行讲解展示,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

(三)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

教师在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可根据每单元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寻找切入点,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

一是找准结合点融入课堂思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按章节深入研读,每一章节都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旁征博引加以应用。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章“哲学”章节中讲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时,教师可将传统文化中崇尚的“贵和”思想进行延伸讲解,结合当今时政,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的精髓。“和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大势,结合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共赢的方向发展。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再比如,老子、庄子提出了“和合”的思想,并主张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思想也为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广泛吸收生态理论成果,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今天的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二是横向对比分析中西差异。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章节,教师也可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比如,对比中西方的民族观:西方国家始终以强化主体民族地位、展现主体民族个性、维护主体民族利益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民族政策,但本质从未改变。这一点从西方国家推行殖民主义、对外侵略、奴隶贸易等历史事实中找出答案。在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国家为巩固其在被殖民国家的地位,对少数族裔实施了惨绝人寰的民族灭绝政策,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因此,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种族问题难以调和。而中国人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和谐的不可分离的整体,主张人与天地万物相生相长、共存共荣。中国文化注重向内探究人的本质,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对待各民族及其文化体现出一种更加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党的共同意识和基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和远景期许。

三是英汉互译体会经典名句。教师可将英汉中的经典名曲进行两种语言互译,让学生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比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这一章节中,教师除了介绍《诗经》《楚辞》《左传》《三国演义》这些经典作品及英文翻译外,还应深入地介绍像屈原、伍子胥、关羽等经典故事所讲授的民族“忠孝”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正气,具有积极的爱国精神和忠孝的民族气节,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做出有损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事情。此外,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和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时,如“The journey is long, / Ill search up and dow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外,教师还应该贯古穿今,让学生了解今天我们也有很多朗朗上口的习近平金句,比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The people have faith, the country has strength, and the nation has hope.)”;“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Happiness is achieved through hard work.)”;“不忘初心、继续前进。(We should not forget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will carry on.)”;“撸起袖子加油干(We roll up our sleeves and work with added energy.)”;“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No one should be left behind on the road 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这些习近平金句凝聚智慧经典,传递真理的力量,沁润心灵,点亮新时代,学生们应细细品读习语,感悟习语精髓,肩负时代使命,砥砺前行。

四是古今通览感悟民族伟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五章“科学技术”这一章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动仪、纺织、陶瓷、冶铸等先进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把当代中国取得的翻天覆地的科技成就引入课堂,比如,“嫦娥”探月、“神舟”飞天、中国空间站圆梦等,这些高质量成果都被深深刻上了中国印记。还比如,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全球最快智能高铁、全球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这些都将我们中国科技实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引以为傲和自豪,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同时,要刻苦学习,进取钻研,要有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要培养创新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四)完善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既需要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方式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也需要健全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顺利推进。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考核评价,从而验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果。一方面,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改变以往的通过一套试卷评价课程学习效果的方式,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功夫下在平时,更加突出过程性考核,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比如,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课前演讲、情景展示、章节测试等赋予不同加分权重纳入平时成绩。另一方面,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方面,可分为“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两个模块。评价方式可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督导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内容可包括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的知识量、课程与思政契合度、学生的接受效果等。从而验证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引导教师坚决克服课堂知识与思政教育生搬硬套、相互剥离的问题,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极为必要,既有利于优化提升课堂思政建设,也有利于学生深入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学生打牢“三观”基础,更加有利于抵御西方不良思潮侵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强化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素养;教师自身应更加注重课堂思政建设研究,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课堂思政教学效果;学生也要紧跟教师教学思路,深切领悟思政课内容,进一步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用英语讲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胡开宝.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J].中国外语,2020(05):14-19.

〔2〕李勤.新文科视角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06):13-16.

(责任编辑 王大奎)

Exploring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English Majors as an Example

YU Zhi-xu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Exploring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English Majors as an Example

YU Zhi-xue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收稿日期:2023-09-12

作者簡介:于志学(1981-),女,赤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NGJGH2022349)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专业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