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跨区域命题征集活动成果展示(三)

2024-04-17本刊编辑部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梵净山武夷山试题

本刊编辑部

【原创试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梵净山位于贵州东北部,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 570.5米,常年云雾弥漫。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 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碳酸盐岩地区。自6 500万年前以来该地区强烈隆升,外围的碳酸盐岩被溶蚀后山体真容得以露出,主体为变质岩。距今250万年以来,每逢冰期都会有一些动植物因无法适应而消失,但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发挥其作用,使得众多生物得以延续生命。图1示意梵净山位置。

图1

(1)分析梵净山常年云雾弥漫的原因。(6分)

(2)简述梵净山主体变质岩形成及出露的过程。(6分)

(3)与周围碳酸盐岩地区相比,说明梵净山为野生植物生存提供的有利条件。(6分)

(4)推测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在冰期所发挥的作用。(6分)

【答案】(1)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携带湿润水汽,水汽充足;(2分)湿润气流受山体抬升,遇冷易凝结成雾;(2分)冬季:因海拔高气温偏低,水汽容易凝结。(2分)

(2)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经长期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2分)在海洋环境中,海洋生物碎屑及颗粒沉积,使得变质岩上层覆盖了大量碳酸盐岩;(2分)在地壳运动作用下,不断抬升形成山体,在此过程中碳酸盐岩被溶蚀,梵净山变质岩得以出露。(2分)

(3)山体海拔高,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为多种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热条件;(2分)梵净山主体为变质岩,长期风化后使土壤中富含矿物质养分,利于植物生长;(2分)降水形成丰富的地表径流,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2分)

(4)梵净山垂直自然带明显,冰期时全球气温大幅度降低,较高海拔地区的生物向温暖的较低海拔地区迁移;(2分)冰期结束后气候回暖,生物向凉爽的高海拔地区迁回;(2分)生物在垂直自然带之间上下迁移,使众多生物群落得到保护,大量物种得以延续。(2分)

【命题意图】通过图文材料,结合区域特征深入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推理地理过程和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解题思路】(1)考查学生读图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梵净山位置图可以判断此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带来充足水汽;地形抬升利于水汽凝结。冬季气温较低,也为雾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2)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地理过程的能力,先描述变质岩和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再结合材料中该区域发生强烈抬升的信息,推理岩石出露并受到侵蚀的过程,要注意过程的逻辑顺序和完整性。

(3)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信息表明梵净山植物质量和数量都优于周围地区,对比梵净山与周边地区地形和岩石的差异,结合植物生长所需条件可以得出,梵净山主要是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更优越。

(4)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冰期气温的变化使得大多数动物灭绝,梵净山垂直自然带明显,海拔差异导致的温差刚好可以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试题评语】该题以贵州省梵净山为区域背景,试题材料从梵净山位置图和一段文字信息形式呈现,从梵净山的地质过程、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垂直带等角度,设计了4个问题。试题的主要优点有:情境真实,文字简洁,增强审美情趣;关注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理过程,考查描述和推理能力;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试题作者:李艳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河流泥沙的淤积量与冲刷量之间的差值称为冲淤量。2002年开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蓄清排浑”(汛期排浑水,汛后蓄清水)调水调沙,引起下游尾闾河道地貌显著变化。图2为黄河尾闾河道分布图;图3为2001—2017年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年内变化情况。

图2

图3

(1)简述黄河尾闾河道平均冲淤量的时空变化特点。(8分)

(2)推测2002年“蓄清排浑”以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量变化的影响机制。(6分)

(3)分析近年来黄河冲淤量变化对下游尾闾河道地貌的影响。(6分)

【答案】(1)(8分)

标准答案2002—2005年平均冲淤量大;2005—2014年平均冲淤量变小;2014年以后,以沉积为主;汛期的冲刷力度大,非汛期以沉积为主;靠近下游,冲刷力度变小,由侵蚀转为沉积,淤积量变大给分点①第一段时间+冲淤量大②第二段时间+冲淤量变小③第三段时间+沉积④汛期冲刷/非汛期沉积⑤下游+沉积参考答案①2002—2005年平均冲淤量大②2005—2014年平均冲淤量变小③2014年以后,以沉积为主④汛期的冲刷力度大,非汛期以沉积为主⑤靠近下游,冲刷力度变小,由侵蚀转为沉积,淤积量变大采分点及替代词a.2002—2005年/2005年前b.冲淤量大/冲刷为主/侵蚀为主/冲刷速度快/沉积少a+b 2分a.2005—2014年b.冲淤量变小/冲刷效率变低a+b 2分a.2014年以后b.沉积/淤积为主a+b 2分a.汛期;非汛期b.冲淤量大/冲刷量大/侵蚀为主;冲淤量小/淤积量大/沉积为主a+b 2分a.越往下游/河口b.冲淤量变小/淤积量变大/冲刷量变小a+b 2分2014年以前,冲淤量大/侵蚀/冲刷为主 2分不给分的答案只描述具体年份的冲淤量大小;直接抄写冲淤量的数值,没有进行大小概括;分析影响冲淤量变化的原因备注时间变化,满分6分空间变化必答 2分

(2)(6分)

(3)6分

标准答案受近年来河口淤积影响,河道纵比降减缓;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河口延伸变长;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变大;入海口沙洲发育,入海流路变不稳定给分点坡度深度成陆条件稳定性参考答案受近年来河口淤积影响,河道纵比降减缓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河口延伸变长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变大入海口沙洲发育,入海流路变不稳定采分点及替代词河床趋向平缓/坡度下降浅滩/水下沙体增加;河口沿长;河道变窄河口三角洲变大;河滩变大深水槽摆动/汊流增加/入海口改道/入海河道增多不给分的答案加深形成三角洲

【命题意图】2002年开始的黄河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引起尾闾河道地貌的显著调整,通过冲淤量的年际变化,考查学生图表信息的提取归纳能力、图文转化能力、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演化推理能力和改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实践能力。

【解题思路】(1)题干主语是“平均冲淤量”,考点是“时空变化特点”。根据文字信息“淤积量与冲刷量之间的差值”可知,冲淤量为负值,即以冲刷为主;冲淤量为正值,即以沉积为主。由“2002年开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蓄清排浊调水调沙”可知,应该是从2002年开始冲淤量比较大,结合图3横轴中的年份,平均冲淤量统计线可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2002—2005年、2005—2014年、2014—2017年。而后可对图例中的“非汛期”“汛期”进行描述,汛期来水来沙较多,冲淤量较大。最后是空间变化的描述,靠近下游,流速减缓,冲沙能力下降明显,由侵蚀转为沉积。

(2)题干主语是“冲淤量变化”,考点是“影响机制”,考虑影响冲刷量和沉积量的因素,结合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改造分析。水库修建,调节径流的水量季节分配,汛期排浊,加大流量,冲刷量加大,冲淤量加大;非汛期蓄清,减少下游来水,沉积量加大,冲淤量减少;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程,导致区域水土流水变少,河流含沙量下降,冲淤量下降;调水调沙持续一定时间后,河床淤积量减少,下游水量变化趋向稳定,沉积量加大,冲淤量开始变大。

(3)题干主语是“河道地貌”,考点“影响”。大量泥沙冲往河口处,在河口处沉积,对河道地貌影响可从坡度、深度、长度、流路稳定性等角度分析。

【创新点分析】(1)题干材料设置:遵从近些年高考命题特点,采用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确保试题的严谨性。补充冲淤量、“蓄清排浑”等概念,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学习,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2)设问考查角度:以黄河尾闾河道的冲淤量变化特点为背景,小切口,多要素关联。从冲淤量的时空变化特点,到影响冲淤变化的机制,最后是冲淤量变化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完整的问题链,层次分明,逐级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甄别学生学科分析能力。

(3)评分标准设置:采用表格形式,明确给分点、采分点及替代词,不给分答案等形式,方便教师批改,也让学生方便校对,及时规范作答术语,纠正答题时长篇大论的不良作答习惯。

【试题评语】该题以黄河流域为区域背景,并以黄河尾闾河道分布图、2001—2017年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年内变化柱状统计图和一段文字材料的形式进行呈现,围绕黄河尾闾河道冲淤量变化,设计了3个问题。试题的主要优点有:素材源于学术论文,科学严谨;关注地理过程,考查学生时空思维能力;设问精准,从简述、推测到分析,层层递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试题作者:刘哲文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 一中明光学校】

【原创试题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山内生物物种多样,文化基因深厚,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2021年10月,武夷山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批国家公园均处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分布着百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图4)。

材料二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地,因当地开发提供了便利,茶农们砍伐大量树木用于茶叶种植。针对此问题,武夷山当地政府颁布政策沿河进行生态修复,针对违规破坏行为进行了整治。2000—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如图5。

图6 试题生态安全观培育体系模式图

材料三武夷山山高坡陡,峡谷纵深,断裂显著,地质构造特殊。巨大的山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山内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而世界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大多为荒漠。又由于本区域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目前已知存在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等大量珍稀孑遗植物。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武夷山丰富的生态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吸引许多游客领略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1)国家公园应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分区管控。根据材料一判断:图中A为国家公园的________区,B为________区。(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2000—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区植被覆盖区阶段变化趋势并说明变化的人为原因。(8分)

(3)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结合材料三,试分析武夷山为何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8分)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简述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6分)

【答案】(1)核心保护区(1分) 一般控制区(1分)

(2)变化趋势:2000—2005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植被覆盖面积减小;(1分)2005—2020年面积增加。(1分)

原因:2000—2005年,毁林种茶行为破坏生态环境;(2分)2005—2020年,进行违规茶山整治,利于生态恢复,(2分)开展河流水源保护,九曲溪植被覆盖率增加。(2分)

(3)青藏高原阻挡海洋暖湿气流,增加中亚热带地区降水,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地势高差大,垂直地带性显著;(2分)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2分)山高坡陡,人为干扰少,为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2分)

(4)保护原生生态系统,维持环境稳定;储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便于我国资源环境考察研究;有利于全民科普的开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组题共有四个设问: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新教材知识关注时政热点——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引导学生感受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帮助学生形成生态安全意识,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养成,强化思政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的气候、地形等地理知识,结合材料解决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相关问题,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1)题结合选择性必修3国家生态安全内容,考查学生对于国家公园依据职能分区的认知,同时也对“地图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主要考查学生的地图信息提取与运用能力,将国家公园的分区融入真实的、复杂的情境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第(2)题从空间、时间的角度考查武夷山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第(3)题是对地理成因的考查,关注学生的综合思维;第(4)题引导学生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对我国生态安全的意义,有利于增强政策认同感,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试题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地理情境,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围绕“国家安全”主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强化思政导向。

【解题思路】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国家公园应当根据功能定位进行合理分区,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分区管控。其中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代表性强,核心资源集中分布,或者生态脆弱需要休养生息的区域应当划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划为一般控制区。根据图4信息可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大部分分布在图中A区,即A区为核心资源集中分布区,由此得出A区为核心保护区,B区为一般控制区。

(2)考查学生对地图和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利于培养人地协调观。首先学生结合图例,利用色块大小的对比直接看出2000年、2005年以及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2000—2005年植被覆盖面积减小;从2005—2020年植被覆盖面积增加;然后学生需要在正确判断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可以得到2000—2005年武夷山国家公园地区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茶农毁林种茶;而2005—2020年植被逐渐恢复并且增加的人为原因是政府开展生态恢复工作,进行违规茶山整治和河流水源保护。

(3)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材料信息的获取整合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武夷山地区的区域认知,利用综合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由设问可知,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分析武夷山生物多样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夷山地区海拔高,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再者由于该地区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山高坡陡,人为干扰少,为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最后,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考虑到受青藏高原阻挡,海洋暖湿气流抬升,增加了武夷山地区的降水,才使得该区域成为世界最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同一纬度其他地区却大多是荒漠的强烈对比。

(4)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的意义,可以从生态保护为先、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等综合方面考虑。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完成本题时可以依托材料二认识到设立国家公园等一系列国家政策能够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原生生态系统,维持环境稳定;结合材料三“目前已知存在银杏、南方铁杉、鹅掌楸等大量珍稀孑遗植物”可知,设立国家公园有利于储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为先);“成为中国古老动植物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说明武夷山生态系统具有代表性,国家公园的设立便于我国资源考察研究(国家代表性);“武夷山丰富的生态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表明国家公园推动全民科普的开展(全民公益性)。

【创新点分析】本题落实生态安全,突出育人价值,创新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明确分区管控,综合分析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位,树立生态环境认知,落实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其二,依托真实情境,对比修复前后植被状况,指向生态保护意识,深化可持续发展观;其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探究国家公园设立的重要意义,明确其在我国生态安全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试题作者:孙嘉璇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本文试题评语专家:陈红 北京市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梵净山武夷山试题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大美武夷山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