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分析及对策思考

2024-04-17张明姚志鹏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张明 姚志鹏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情况。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发现圈层自身呈现稳定性与可变性并存、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圈层内部呈现确定性与随机性并存、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等特点,圈层之间呈现复杂性与不可预知性并存、公共性与私密性并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融入大学生圈层,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深对圈层的理解,不断创新交流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做好正向引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对策

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出现了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象。网络社交圈层化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以网络空间为平台,通过因价值观而聚合、兴趣点而分众形成的特征各异的网络社群,各类圈层塑造并传递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是一种圈与层的结构模式,它加剧了网络空间的分化,这种分化包含社会分化和层次分化两个方面,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独有的社交规则与交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新优势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网络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对象是陕西高校大学生,选取了6所高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986份,有效率为98.60%。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比55.63%,女生占比44.37%。问卷主要围绕平均每天在网络社交上花费的时长和常用网络圈层类别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数据显示,69.78%的调查对象每天在网络社交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超过90%有社交服务类的大学生网络圈层。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与归纳,掌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状、特征以及对高校和大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等。

二、数据结果及圈层的特点分析

(一)圈层自身特点

1.稳定性与可变性并存。网络社交圈层的稳定性取决于圈层中个体成员关系的稳定性。大学生群体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特征。他们易于关注与自己兴趣相仿、价值观相近、需求相同的个体,一旦发现彼此存在相似或者相同的特点时,便会迅速构建联系,这体现了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参与性。同时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基于此特征所形成的网络圈层也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稳定的网络圈层中,大学生乐于展现自我,拥有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其他特殊因素形成的网络圈层中,往往呈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差、控制性低、稳定性弱的特点。这意味着大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加入或者退出某个圈层,圈层转换具有不可控性。“新关系的生成与旧关系的弱化,都会带来圈层的变动”,当大学生长期面对同质的信息而出现审美疲劳时,内心便会产生追新求变的欲望,在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以使其突破原有圈层。此外,“圈子之间、圈层核心圈与边缘圈之间的相对开放性给主体圈层参与和变换提供了便利”。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人表示自己会在较为固定的圈子开展网络社交活动,仅有7.07%的人表示自己從不会去关注新的圈子。可见,圈层本身是稳定性与可变性并存。

2.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在个体化时代,一方面,青年的自由度和可选择机遇空前增加;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承受由此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即个体化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在个体化时代,人们较难在周围的环境中建立彼此信任的人际交往关系,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为青年群体重要的社交方式。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组成丰富多样的圈层,个性表达和展示的需求不需要自我压制,在网络社交圈层中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互动和交流,表达个性化的看法,充分展现自身特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群体在融入圈层生活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与以往不同的生活,这个过程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现实生活与网络社交生活不是各自孤立的,两者之间的互动性是客观存在的。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性追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社交圈层中来寻求自我认同。现实生活维持的关系在网络社交圈层中会有所体现,而网络社交圈层中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也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观念与行为体现出来。调查数据显示,圈层中的言论和话题与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行为方式相互影响。可见,网络圈层存在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的特征。

(二)圈层内部特点

1.确定性与随机性并存。对于确定性与随机性并存的特点,可以从社交对象与信息两方面来展开讨论。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社交空间通过发表观点,分享图片、视频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网络空间中的社交对象,存在着随机性。而更多的大学生网络社交对象通常都是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亲人、同学或朋友。换言之,大学生社交对象往往都是在熟人圈中进行,关系相对私密,拥有着相近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因此,其圈层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当大学生身处虚拟的网络空间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陌生”社交对象进行互动交流,但总体来说,更多的是确定性。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圈层都是个体主动加入,具有较强的选择自主性。另一方面,大学生面对的网络空间是信息海洋,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掌握用户的偏好,进而经过“过滤气泡”除去异质信息,向用户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让大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多是自己感兴趣的,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2.强关系与弱关系并存。“圈层理论认为,社会个体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遵循着从中心向外扩散的规律,随着与中心距离越来越远,社交联系强度也越来越弱”。不同的圈层对于不同的个体意义不同,个体对不同圈层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也大不相同。在某些圈层中,成员之间以相近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为基础,互相理解、支持,投入的时间精力多,交往密度高,能够形成强关系。而边缘成员往往是作为偶尔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的角色存在,处于圈层内部的弱关系中。调查结果显示,对所处圈层相对满意的个体往往是强关系的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强弱关系存在相互转化,可由弱到强,也可由强到弱。正是由于个人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且时间精力有限,因此不可能每个人在身处的每个圈层中都能成为核心成员,圈层中总有人处于弱关系当中,扮演着边缘成员的角色。这些处在弱关系网络中的人们辗转在各个圈层中,作为圈层间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圈层之间的隔阂。

(三)圈层之间特点

1.复杂性与不可预知性并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以个人为核心点,按照与核心点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向外扩散,形成形式多样的可相交、可平行、可包容的网络社交圈层。在兴趣爱好方面,社交平台上可以形成成百上千个以此为纽带的圈层,圈层之间交错盘结。有基于家人、同学、朋友等紧密联系的核心圈层,也有基于游戏、追星等兴趣爱好形成的日常圈层,还有基于日常学习生活所形成的圈层等。大学生穿梭于多个网络社交圈层之间,“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相互交织,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复杂化的体现”。对于圈层间的不可预知性,可以从圈层间信息交流的层面获知。身处同一网络社交圈层的大学生,可以在圈层内自由地相互分享各类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5%的人会在不同的圈层间传播信息,仅36.01%的人会选择对在圈层中获取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其余调查对象或是随意转发或是不予理睬,少部分人不知道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这就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会对信息进行甄别,而这种不甄别的做法加速了信息的无序传播,并导致网络舆情发生。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尚未定型期,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虚假的、带有欺骗性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会在圈层间传播。圈层间的复杂交织则进一步强化圈层间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的不可预知性。

2.公共性与私密性并存。数据显示,近80%的学生对其他圈层有所了解,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其他圈层的态度是中立的。超过80%的学生不排斥接收圈层外部的信息。数据分析说明不同圈层之间存在主动或者被动的交流,这种交流体现出圈层公共性的存在。此外,由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判断等基础之上,彼此间信息关注相对同质,对信息的解读也较为趋同,成员之间身份认同感、信任感较强,在圈层中可以形成特定的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这会使不同圈层呈现出不同风格,泾渭分明。一般而言,处于同一圈层的人可以较为融洽、轻松自在地交流,信息快速扩散,但是对于圈层外的人来说存在较强的私密性。有学者指出,圈层中存在“前场与后场”的区别。“前场”面向所有人,不受限制,可以看到用户发布的各种信息,可以随意浏览平台内容,参与互动、评论、转发等,相当于公开的平台或者社交广场。“后场”则是相对隐秘的空间。当用户不想在公共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时,便可以通过具有排他性的私信功能进行私下交流。因为在网络私密空间用户可以在更加轻松自在的氛围中交流。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应对策略

(一)融入大学生圈层,深入了解思想动态

由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群体主要活跃在与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关系密切的相对固定的圈层,并且与意见领袖和圈层核心成员保持着密切关联。因此,通过了解大学生群体主要活跃的圈层或圈层中核心成员的思想情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融入圈层,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高校校园,如果掌握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特点和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可以获取大学生的圈层信息,就可以融入大学生圈层并能准确了解其思想状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圈内交流,着重分析圈内意见领袖的意见,这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所提出问题的态度与观点,把握其思想行为发展趋势,从而赢得大学生的喜爱与信任,进一步开展线下交流,为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加深对圈层理解,不断创新交流方式

网络社交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作为网络社交时代的一种现象,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了解大学生相关圈层的基础上,还需要着重分析这些圈层形成的原因、运行的方式以及存在的价值等信息,如某些圈层持续活跃的原因、不同圈层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意见领袖掌握圈层内相对话语权的途径等。基于对圈层的研究分析,学校应不断创新优化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平台,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内容,发挥学校官方平台主渠道的引导作用,切实为学生提供服务,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关注,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吸引学生自主加入由学校主导的网络圈层。学校还应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构建媒体矩阵,做好B站、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体,主动建立针对不同圈层文化的思想阵地,避免学校的教育引领出现“进不来圈”“说不上话”的现象。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做好正向引领

网络社交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交流,可以实现不受限地表达个人想法,这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的思想行为,是其圈层外尤其是线下思想和行为的延伸乃至放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了解大学生在线上圈层中的思想状况,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线下与学生的交流。针对合理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及时作出回应,发现错误或不恰当的思想倾向,要及时矫正,避免在圈内圈外、线上线下相互刺激,减少误解,降低负面情绪累积的概率。此外,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学生意见領袖,使之加入不同的圈层,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意见领袖的交流互动,打破圈层的边界,拓宽认知的边界,带领圈内成员全面认识圈内圈外、线上线下的实际情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3]朱绍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与化解[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

[4]王阳,张攀.个体化存在与圈群化生活:青年群体的网络社交与圈群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2).

[5]王倩茹,张荣.社会学视域下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20(6).

[6]尤可可,马广军.“强连接”与“圈层化”:社交媒体人际连接的双螺旋[J].视听界,2020(1).

[7]骆郁廷,王巧.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

[8]莫雅晴,刘英杰.强弱关系的摇摆:网络社会圈层化研究[J].东南传播,2021(7).

[9]王南妮.网络信息“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9.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