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研究

2024-04-14郑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

摘 要:园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空间。在分析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必要性,阐述针对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提炼包括数据采集与整理、处理与分析、展示与互动、存储与传播四大板块的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线,最后构建出以数字呈现、数字体验、数字文创、数字共生四种模式为核心的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路径,为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在数智时代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活化路径

一、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是园林审美和营建艺匠从模山仿水转化为写意抒情的转折期,还是江南文人园林形成发展的成熟期。近年来,浙江境内陆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并且呈现出了增多趋势。经过考古已经探明的有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宋高宗德寿宫遗址、凤凰山排衙石遗址、月岩遗址、圣果寺遗址等。此外,还有临安区洞霄宫遗址、桐乡市张氏东园遗址、绍兴市沈园遗址、湖州市半月泉遗址、宁波市叶梦鼎故居遗址等,以及包括古窑址、古桥、古墓、摩崖石刻等在内的零星遗址,共计270余处。这些以地面遗存、遗迹、遗构为主体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研究南宋园林历史面貌和艺术特征的宝贵材料。

目前,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信息采集、储存、分析和共享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技术短板。第一,现有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够充分,存在着一定的遗产流失和破坏的现象。第二,信息采集手段相对传统,相关信息数字化程度不高。第三,数据储存标准不统一,信息分析能力不足,难以对园林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挖掘。第四,由于缺乏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和机制,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信息比较和整合困难,限制了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由于存在上述问题,目前关于南宋园林的大多数研究还是基于文艺理论和古典文献开展的,限制了南宋园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建立高质量的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库,探索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与策略,全面、科学、高效地推进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价值转化等相关研究十分迫切。

二、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内容与方法

(一)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内容

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南宋园林遗址的基本地理信息、物理特征、视觉形象、细节符号等,以数字测绘图、航拍影像、三维扫描影像、现场照片和一定的文字说明为主。测绘图表达的是文化遗产当前的状态,其中既包含各个时期历史要素的叠加,也包含当代的修复、重建、拆除等改动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可以是发生在南宋园林背后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园林营建的工艺,还可以是游园的故事,只要是和该园林有关的,发生在特定园林时空内的,都可以采集起来,作为研究南宋园林的软性材料。总之,我们不仅要关注南宋园林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兼顾南宋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

中国的古典园林本身就是一种多文化、多维度、多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并存的艺术,是中华民族集體哲学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存观的一种载体。参与营建者有文人、画家、工匠、富商、官宦,背后涉及的专业(以现代专业分类来看)有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园林学、工程学、建筑学等等。宋人在园林中或撰书立著、痛砭时弊,或挥毫丹青、吟诗作对,或抚琴自娱、修身养性,多少才子佳人、多少忠臣义士、多少名宦巨贾都在园林这一特殊的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因此,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关注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园林的物质外形和物理特征上,园林物质留存背后所涉及的哲学、政治、美学、绘画、戏曲、诗文,甚至是那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爱恨情仇的世俗生活,都是构成浙江南宋园林鲜活生命体的一部分。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而古典园林就是活着的文化。如果将楼阁、曲径、林石、水泉视为园林的骨骼血脉,那么在其中发生的故事、传说、事件则是园林的灵魂。我们不能弃其精神而只留其躯体,只有遗产没有文化,这样的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行尸走肉;我们也不能将物质与精神、场所与事件分隔独立地研究,这样难免有其偏颇的一面。艺术是一种美好的关系,文化也存在于关系之中,因此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混同、齐头并进。

(二)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价值

1.提高信息采集与存储的功效

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实现对园林文化遗产的高清影像、三维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元数据的快速采集与处理,区别于以往的平面、立面、剖面分类表现和纸面储存的方式。数字存储是以一种包括文化遗产所有物理形态特征(如造型、色彩、质感),甚至包括时间变化的方式储存。这种数字储存方式更全面、整体、直观,信息的储存与提取也变得没有隔阂,还原度更高。此外,数字技术还具有存储容量大、数据安全可靠、便于备份和恢复等优点,为园林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保障。

2.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交流形式

数字技术可以将园林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给大众,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遗产,并且将其转化为可在移动设备或专用设备上体验的虚拟环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数字化的园林文化遗产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因此有助于提高文化认同和影响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数字技术可以让研究者和访客无需亲自到场就能感受到浙江南宋园林的美景和文化,并且超越生理性的感官体验和精确度,起到专业交流和科普教育的双重作用。

3.丰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手段

数字技术有助于对园林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挖掘出园林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深层次内涵,为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辅助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工作,精确地还原园林的形状、结构、纹理等信息,为后续的数字化保护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同与监管系统

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通过构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效益。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能力,如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文化遗产的动态监测成为可能,从而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监测。

总之,数字技术在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全面提升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修复、研究、展示、传播和利用水平,使园林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三、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线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3]。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推动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化进程,其技术路线是一个涉及数据采集、处理、整合、共享和传播的完整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以确保南宋园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第一阶段——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包括遗址实物的数据采集,利用摄影、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园林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影像记录和重建。GIS、BIM、LIM等以语义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以系统化的方式存储、管理和分析相关文化遗产数据和信息[4]。包括拍摄高质量的实景照片、三维扫描和重建遗产的各个部分,形成高分辨率、全景或三维模型的数字化表达,可以准确记录园林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营造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为保护修复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第二阶段——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包括图像处理、激光扫描数据的点云处理等,用于去噪、纠正、配准等。随后,分析数据特征,构建三维模型或建立地理信息系统,以系统化的方式记录园林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结构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园林文化遗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具体操作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模型构建、结果可视化等。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通过集成遗产数据和信息,提供对园林文化遗产的监测、保护规划、修复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工具,具体操作包括设计管理系统架构、开发监测和保护功能、设置权限管理、提供数据接口等。

(三)第三阶段——数字展示与交互

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园林文化遗产的数字模型呈现给用户。通过头盔、眼镜等设备,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园林景观,感受其历史文化价值。此外,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与实际场景相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驗,为我们建立观察和理解南宋园林的新视角提供技术可能性(图1)。

(四)第四阶段——数字化存档与传播

将数字化模型和相关数据进行存档和传播,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开发移动应用、创建虚拟展览等形式实现。建立园林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数字平台,整合并存储各类数字化资料和信息。这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方便的访问和查询通道,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关于园林遗产的各类信息,促进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可以在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上分享园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提高公众对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以上技术路线中,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想象空间。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技术路径和方法选择。

四、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

文化遗产活化,即对有形或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多样的、全面的、静态的、动态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大众欣赏习惯,具有教育性、信息性、经济性等的开发[5]。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新手段,通过感知层面的数字呈现、交互层面的数字体验、产品层面的数字文创、产业层面的数字共生四个核心模块,形成互为基础、包容共享的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的立体结构,最终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持续增强影响力和焕发生命力(图2)。

(一)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和呈现

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园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主要涉及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园林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记录、保存和复原。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南宋园林文化遗址进行全面记录,然后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详尽的数字模型,以精确复原园林的原貌和细节,为后续的数字化保护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高精度的数字呈现,让南宋园林文化遗产不受物理空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为全球观众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参观体验。这样能使南宋园林的建筑风格、园林艺术及其历史背景得到生动展示,极大地增强公众对这一遗产价值的认知和感受。

(二)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体验和互动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创造互动体验和参与的新方式。通过开发移动应用程序、虚拟导游平台等,用户可以轻松获取有关园林文化遗产的信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导游路线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观的时间和方式,并与数字化展示进行互动,通过触摸、刷动、语音交互等方式与园林互动,从而加深对园林的理解和参与感。此外,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可以将园林文化融入教育课程和公众讲座中,使得学习者能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园林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三)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文创和营销

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数字文创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意思维,将南宋园林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内容和产品,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化、教育、娱乐和商业价值的需求。数字文创不仅可以促进园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还能够创造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园林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通过与文创企业、设计师、艺术家的合作,推出以浙江南宋园林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书籍、文具、手工艺品等,借助跨界合作,将南宋园林文化融入更多生活场景。同时,通过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信息,吸引更多人前来了解与参观。此外,还可进一步举办文化创意活动,如产品设计、艺术展览、演出和文化节庆等,将园林文化与艺术、设计、文学等领域相结合,提供多元化文化体验,鼓励更多人参与园林文化活动。

(四)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活化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园林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方式。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将园林与其他领域融合,例如将南宋园林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等结合,打造生态园林、智慧园林等新类型。同时,通过数字化营销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发南宋园林相關产品和服务,如文化衍生品、游览路线规划、文化旅游等,实现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通过以上创新路径,园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活化可以实现基于数字技术的保护、传播和创新利用,为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数字化活化也可以增加公众参与度,提升园林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保护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无限可能性。

五、结语

我国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要求持续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数智化的方式得以留存和保护,用技术延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6]。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为南宋园林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提高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时性。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实现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全,税午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88.

[2]李永东,刘亚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29.

[3]黄佳.湖湘文化与创意产品设计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87.

[4]孙磊磊,陈荣山,孙东灵,等.“活态遗产”:苏州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研探[J].中国名城,2023(8):78.

[5]林凇.植入、融合与统一:文化遗产活化中的价值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5-140.

[6]李圆征,张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导航[J].群言,2023(12):25.

作者简介:

郑炜,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21级设计学博士候选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况氏武术研究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