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批判:列斐伏尔空间哲学生产理论研究

2024-04-12李明炅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伏尔都市现代性

[摘要] 探讨了列斐伏尔的哲学空间观和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审美倾向,以及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到空间生产、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化转向、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论想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现代社会开始转向空间“自身”的生产,形成一个历史的、体验的、权力的多元化空间形态;日常生活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能够改造空间,解决都市化的矛盾空间、异质空间、物化空间和差异性空间。“三重辩证法”推动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和审美意境,阐释了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论想象空间关系。

[关  键  词]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日常生活批判;三元辩证法

一、列斐伏尔的哲学空间观和空间生产理论

都市文化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20世纪,都市文化研究逐渐在全球兴起和发展,并影响人类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演进,推动人们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的变革。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和西方空间美学转向理论的先行者,“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奠基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列斐伏尔从乡村社会学转向都市文化与空间生产研究。从《进入都市的权利》到《从乡村到都市》《都市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再到《空间与政治》《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开始思考城市研究领域及其空间的生产性问题。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使都市遭到严重破坏,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意识形态的加剧改变了都市生活原有的社会结构特点,都市的物质化和非生产性投资的矛盾也在加剧,都市工业化的进程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空间哲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之间的关系,探讨自然媒介物和传统文化中介之间的起源问题。面对都市的空间生产问题,列斐伏尔提出了要让新的权利进入都市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建议,从而适应都市领域面临的城市空间总体性和综合性发展的要求。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共同生存交往的空间,是由人类劳动和文化不断演进生产出来的世界,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在动态化的城市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重塑和变化,呈现出都市和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列斐伏尔还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揭示了在现代城市和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断物化和异化的现实,只有通过改变和变革才能破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对立和矛盾。他的哲学空间观和空间生产理论为日后城市和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审美倾向

(一)日常生活批判的审美空间

列斐伏尔通过日常生活批判现代社会异化和物化的空间现象,是其哲学思想和审美倾向的重要内容。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组织单元,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大量不可复制且多样化的生存生产经验,实践过程中的生产经验和生存方式都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内容,日常生活的不断物化和异化改变了这个存在世界和社会生产的方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单调,生存方式也更加单一,就连城市的环境和社会的氛围都变得趋同化。人类是通过大量劳动实践和改造实践发展出来的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随着社会的异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征。只有通过变革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获得人类活动和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指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对人们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状态,对都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机制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人们往往在各种生活条件的限制下实现日常生活的多种可能,在禁锢、静态的环境中思考和对话日常生活的张力,在实践中寻找到破解空间矛盾和对立的方式。空间是实践的产物。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出现自己的空间,每个社会都有自我改造并创造适应人类生存生活的生产方式,有着自身独立的运行逻辑,人类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不断地进行制造、创造、改造,从而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和社会空间。人类社会的交往活动和日常生活在空间机制变革中显示出自身的能量。

(二)三重辩证关系的审美空间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列斐伏尔建构了空间社会性的话语,将空间的生产分为感知空间生产、建构空间生产、生活空间生产三个维度,提出在资本主义城市化和社会化的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始终与空间和资本的辩证关系相联系,全球化、都市化、微观化的空间生产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种形式,社会空间是由物质空间、想象空间、物质和形象交互组成的。人的精神意志存在反映着空间的物质存在,社会空间的生产与人们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只有通过人类主体有意识的生产实践和自主活动才能生产出自己特定、与社会相适应的空间存在,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审美意义。单一的物理空间无法清晰、客观地反映社会空间的现实关系和历史痕迹。只有在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分析和批判视角下,社会实践的结果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才能显现,体现出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强调从都市文化的变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揭示社会背后的现代性问题、个体生产和总体性空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转变的连结点等,集中反映了列斐伏尔空间美学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构筑起社会实践的元空间理论,从多个研究领域全面探讨空间生产的真理与个体存在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建构性和反思性。

三、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到空间生产

20世纪60年代,社会历史辩证法开始转向空间本体论,在现代哲学关注社会和历史两方面经验维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空间化”的第三维度,将哲学基础的空间化本体进行转换。在列斐伏尔的后现代思想视角下,将空间加以全面分析,并提供关于现代性思考的线索,同时也深入探讨和分析其反本质、整体性主義的思想和差异化的空间本体论,其内容涉及“中心化”“反整体”“反物质”“空间区域”“空间政治”等后现代思想倾向,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空间和都市化改造的双重意义。

列斐伏尔将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物化和异化现实、城市空间的境况作为现代空间问题的根源,以此表述出空间差异和差异权力的表现理论。将场域介入空间哲学批判视野中,是对国家的空间和政治、权力和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从马克思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转向空间生产,为“日常生活”“都市化”“空间与生产”“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等问题的批判和辩证法理论提供依据和线索,促进现代社会发展体系不断变革,商品交换的世界及其使用价值也随之还原为符号,成为现代社会关系交换的客体。列斐伏尔清晰地看到并提出社会关系再生产辩证法发展为空间生产辩证法,物的空间超越了空间的界限,成为空间本身,即生产关系本身再生产。社会体系的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化再生产,是一个异质化和重复性的过程,在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本体论,空间生产和再生产已然超过传统的物质空间范围,成为社会空间权力的象征和意志。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是“物”的再生产,也不是“量”的扩大再生产,更不是同质的社会体系再生产,而是社会关系的差异化再生产过程[1]。

人类可以触及到的感官、想象、意志、理智都能够改变社会空间的生产,于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便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基础,从而确立了一种新的空间认知。精神和生活的空间走向社会关系的空间生产和再生产,形成了历史性的辩证法。社会物质的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转向空间的生产,人类的历史也在这样的空间生产过程中,从空间“物”的生产转向空间“自身”的生产,新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空间和生产秩序,一个历史的、体验的、权力的社会空间形态。

四、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化转向

列斐伏尔历史唯物主义和空间生产辩证法将结构主义、多元主义、相对主义专业化和具体化,提出了空间在社会经济世界中作用的多样性能够应对现代社会总体性的辩证想象,发挥更大的意义和功能。空间结构生产最本真的语言,是实现本体论的基础,有着时间和空间共同蕴含的意义。社会总体和人们个体的日常生活存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过程,是连续性时间和共时性空间交织的产物。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与人的身体理论密不可分,人的身体是空间的,空间也是身体性的。身体能够在空间中感知、体验、展示,在社会权力关系中不断演变和发展,不同的生产观、权力观、身体观、体验观、实践观都能够在身体上得到体现、构成和反映,從而实现人与身体的自我更新。

20世纪70年代,在列斐伏尔的城市写作中,身体成了回溯个体欲望、抵抗现代消费文化的重要维度,在《空间的生产》中被呈现为一种社会身体在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所起到的媒介作用[2]。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与身体在空间中的适应相关,身体是空间权力、空间生产的主体,体现着社会空间的各种层次和相互关系。身体化空间和生产本体论揭示了社会空间生产的转向,从一个社会关系、生产方式转向另一个自身的空间,从空间中的事物转向空间中的生产,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立的内容。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个体行为逐渐转向新的空间机制,形成对自身身体的客观反映,作用在人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其生产方式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构成了绝对空间的自然形态、历史空间的场所形态、抽象空间的政治形态、矛盾空间的地域形态、差异空间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形态等内容。当社会关系的抽象空间同质化地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差异化空间就会被放大,显示出更加鲜明的空间矛盾和异化特征。人类需要用多样性的日常生活空间形态改变逐渐被抽象空间摧毁的自然生命世界。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思路还提出了一种人类自身寻求解放的生活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可期望的世界里,作为变革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在全球化空间背景下不断改变,人类需要在现代社会生产中适应自身存在的空间。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生产目标的具体显现。他认为,每个社会形态都需要存在于与自身相适应的社会空间中,没有空间的生产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空间,只有适合人类自身适应的空间才能改变社会关系及其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才能合理转向空间的生产,才能创造新的空间革命,不仅改变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和设施,也使日常生活、语言和空间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空间的生产和改造才能够活化并解决全球化、都市化的矛盾空间、异质空间、物化空间和差异性空间。

五、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论想象

列斐伏尔提出后现代的“三元辩证法”,即物质性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三个不可分割的空间化辩证法,如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作为经验存在的生存方式;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再现)代表着社会中的知识权力,由精英阶层设计和创造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对上层建筑进行的规划,以使都市化和城市化的生产和更新模式符合上层建筑和阶层的生存需要和发展利益,事实上是对现代社会阶层和空间化控制的生产模式;表征性空间(再现的空间),即想象的、精神的、物质性的、符号的空间构筑物,空间性实践和表征性空间构成空间的表征,空间的表征反映着人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不是社会阶层和规划者们创造出来的空间结构,而是存在于当代社会的真实表象和表征空间中。

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结构给予我们理解社会空间的视角: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自己特定的社会空间,每一种社会形态也因此拥有自己特定的空间性聚落[3]。物质性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同时并存,分别强调了感知、认知和体验的空间辩证关系,现代社会存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是人类与文化、历史、社会、符号、地理、经济、图志、民俗等多元谱系建立的多元空间关系。空间的物理性和社会性存在着自在、自然的空间内容,同时还与空间的精神属性共同作用并体现人化自然的空间观。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是物质空间生产及其扩大再生产、社会空间生产及空间关系再生产的空间实践过程;空间的表征(空间再现)是概念化、虚构的精神空间;表征性空间(再现空间)则是体验的、符号性的系统。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包含着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这两重维度的哲学倾向。列斐伏尔用表征性空间、差异空间、身体化空间等理论影响了西方空间哲学转向,用人本主义改造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和客观辩证法,将其理论转化为对消费控制理论,并形成对空间生产及其表征性空间的根本改造,解构物质社会生产的基础,转变了现代性历史观念和本体论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论,将社会空间的异化和物化的批判逻辑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分析了空间性基本问题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方式,提出了新的哲学视野,并融合后现代主义审美意义,对现代性哲学基础和现代性历史视野进行解构,解释了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论想象空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闫超.离散身体的前兆 列斐伏尔与20世纪70年代的“享乐”建筑[J].新美术,2019,40(2):53-64.

[3]林叶.城市人类学再思: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元关系、空间视角与当下都市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18(3):124-135.

作者简介:

李明炅(1983—),男,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哲学美学、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

作者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伏尔都市现代性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审美化路径研究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策略演变研究
——解读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
开关电压二次构造的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