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划重点”,各地绘制新质生产力“计划书”

2024-04-01谢玮孙庭阳

中国经济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发展

谢玮 孙庭阳

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全国各地谋划2024年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热词。

主动谋划,向“新”发展。从全国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新春第一会”等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各地都在依托自身禀赋优势,纷纷加紧绘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计划书”和圈出“关键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在部署今年工作时,纷纷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内容。

比如,北京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天津提出,全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湖北提出,“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并提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做大做强‘51020现代产业集群”;重庆提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江苏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川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下好先手棋,布局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产业层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已经给发展新质生产力“划了重点”。如其中明确,“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創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究竟围绕哪些领域筹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考验着各地对国家发展战略、自身发展禀赋、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的研判。

循着不同的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各地竞相描绘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详尽“路线图”,以期抢占先机。

比如,山东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领域,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

江西提出,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抢占先机。

安徽重点瞄准“7+N”重点领域和方向,结合前沿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滚动培育。明确提出, 到2027年,在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四川明确,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谋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生物经济先导区。

……

“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今天的未来产业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去年10月24日在南京调研元宇宙产业发展情况时说。

在各地瞄准的众多“赛道” 中,有一些“出镜率”较高。

总体来看,山东、四川等11个省份提到了新能源;吉林、辽宁等9个省份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天津、辽宁等12个省份明确要发展人工智能;北京、山东等10个省份选择将量子信息列入;天津、江苏等9个省份提到布局生命科学;还有6个省份选择氢能,比如,辽宁、江苏与河南将前瞻性布局的未来产业中,都包括“氢能储能”,山西提出布局发展“绿色氢能”,福建与云南明确“前瞻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

因地制宜,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等种种不良倾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表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政策支持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前端,要支持技术的突破,而不是产能的复制。产业政策不要限制竞争。产业政策要有适时退出机制,新兴领域的技术完成突破,企业可以顺利生产后,不要无限制地补贴。地方引导需要更加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创新高地先行示范:面向未来,硬核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创新高地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动向无疑备受关注,因为其常常会给全国其他地区带来示范效应。他们选定了哪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赛道”?未来布局和规划如何?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等。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助力更多企业发展壮大。

人工智能产业是北京的主导产业之一。2023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辐射产值规模超万亿元,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头羊。在企业数量方面,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2200家,全国40%人工智能企业聚集于此。

在亦庄开发区,百度公司深耕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不断突破。百度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北京在行业标准、监管体系、事故处理、商业探索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百度旗下的Apollo L4级自动驾驶运营测试里程累计已超9000万公里;截至2024年1月2日,萝卜快跑总服务量超500万单。

在商业航天领域,北京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发展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集聚商业火箭研发制造企业,形成“南箭”产业集群;海淀区集聚众多商业卫星制造、测运控和运营企业,形成“北星”产业集群。

在中关村,银河航天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银河航天共发射了14颗自研卫星,包括8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和6颗商业遥感卫星。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航天产业的发展动力既有国家任务的牵引,也有商业需求和应用的推动,促进科技公司作为创新主体不断发展,社会资本加速注入。

甘李药业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是我国胰岛素龙头生产厂家之一。

“从科研资源来看,北京地区拥有优秀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研发团队聚集了胰岛素领域的顶级专家。” 甘李药业董事、副总经理、首席运营官宋维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从地理优势来看,区域内聚集了一批优秀、先进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产业集群化优势明显。

宋维强直言,通州区加紧谋划重点项目,跨体系医疗示范中心和数字化社区两个市级标杆工程有序推进,甘李药业亦受益于这一布局,获得了相应的资源扶持与战略倾斜。

上海是我国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2+2”特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两大转型;“3+6”特指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及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4”特指数字经济、元宇宙等四条新赛道;“5”特指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

早在2022年,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到 2030 年,上海要在五大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争取到 2030 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 5000 亿元左右。

“如果说‘3+6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今天,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领域是上海产业发展的‘明天,未来产业就是上海产业发展的‘后天,这些领域融合演进,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能。” 时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表示。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中芯国际上海临港基地、临港集团“大飞机园”、上海国际数据港……得益于超前规划,一些头部企业和百亿级项目纷纷落地,产业活力持续释放。

除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上海还持续引导产业集聚,整合资源,打造创新有机体。

上海是我国汽车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双料重镇”。2023年,上海汽车芯片产业联盟确定了10款存在国内供应链盲点的高端汽车芯片需求,希望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吸引相关集成电路企业揭榜“英雄帖”,随后与整车厂一道进行技术攻关。

“揭榜挂帅”为发展硬核产业“铺路架桥”。在创新机制下,汽车和集成电路行业正在一改上下游之间的“买卖关系”,共同构筑上下游协同的產业生态。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的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全力推进外电入沪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经济大省肩负重任:主动谋划,辐射带动

经济大省制造业家底厚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肩负着重任,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力。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江苏是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从产业基础看,江苏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等均居全国首位;从创新基础看,江苏有5.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9.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7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才总量超过1560万人,形成了高水平实验室矩阵。从市场和环境基础看,江苏有便捷的外向通道和巨大的内需市场,在新产业上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都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坚持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围绕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展开部署,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

不仅是省级层面的蓄力筹划,江苏各地亦主动谋划,增强产业向“新”力。

江苏常熟选择具备转型爆发力和牵引力的声学产业,携手南京大学、中国声学学会等共同启动建设苏州·中国声谷。

从音乐会、剧院和娱乐场所中优化音响效果到移动电话、无线蓝牙耳机内置声学零部件,从制造业厂房中减少机器噪声污染到在汽车制造中降低噪声水平,从医疗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微纳加工……声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声音”里蕴含着大“生意”。

常熟的“新春第一会”提出,北谷(苏州·中国声谷)将锚定声学产业方向,加快建设声谷科创中心、数字声学创新中心等载体,全力打造集产业、研发、居住于一體的声学应用示范区、国内一流声学创新高地。

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鲜明提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广东是汽车产业转型发展高地,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总部在广东。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万辆,约占全国的26%,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这里拥有丰富的汽车产业链资源,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研发机构、制造工厂等。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并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广汽埃安投资超过200亿元,成立能源科技公司、锐湃动力公司以及因湃电池公司。电池、电驱工厂均已竣工投产,真正实现核心科技自研自产,将进一步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及周边配套。

“广汽埃安能在短短几年间构建稳定可靠的产业链,包括两大智造中心落成,因湃电池工厂和锐湃电驱工厂投产等,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说。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企业、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增“雄鹰”企业30家、上市公司5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

“集群培育”工作已经连续多年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

在浙江地方两会期间,浙江省经信厅厅长詹敏介绍,2023年,“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贡献了浙江省规上工业营收的七成,核心区、协同区贡献了投资增量的八成、工业增量的九成。“2024年,浙江将力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营收突破9万亿元,带动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吉利旗下的纯电高端品牌极氪汽车大本营在浙江省,这里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齐全。

吉利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极氪智能工厂所在的宁波杭州湾,相关政策包括用地、用能、资金都能够得到相关部门支持。仅以宁波市为例,当地约5000家零部件企业星罗棋布,加上玻璃和轮胎,可以“拼出”一辆完整的汽车。

既聚焦当下,也着眼未来。浙江积极为未来产业发展积蓄动能,先后出台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并遴选认定了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对象。

今年1月,浙江发布了《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部署,要积极融入国家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加快打造成为长三角新型算力中心,使之成为浙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重要基石。

浙江杭州是全国人工智能重镇,入选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3月14日,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市委书记刘捷出席并为联盟揭牌。

刘捷指出,成立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是杭州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的集结号。杭州要把高水平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深化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首要任务,积极培育“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新生态,全力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数据共享高地,拿到开启杭州发展下一个“黄金二十年”的入场券。

禀赋各有不同,发展各有特色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共同方向上,全国各省区市禀赋各有不同,发展也各有特色。

“要鼓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做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赋能这篇文章。晋陕蒙是我国的传统能源大省(区),东北三省传统工业基础深厚,这些资源禀赋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郭迎锋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要避免这些地区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一窝蜂式地大干快上,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际工作中这些地区需避免“未立先破”的困局形成,应该结合相应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对这些产业的科技赋能。

东北三省科教资源丰富,是有传统产业底子的老工业基地;青海用先进技术高效提取盐湖中的锂资源,可推动盐湖开发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种业发展在气候、资源、科技等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将算力优势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各地立足本地产业基础,积极探索新兴领域,都明确了各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空间。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前瞻布局深空、深海、深地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撰文指出,黑龙江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拥有哈工大、哈工程等78个高校,哈兽研、中船重工703所等120个独立科研院所,哈电集团、中国一重等“大国重器”企业,多项技术成果助力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万米海试等国家战略任务。

“构建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我们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攻關推进技术和业态模式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许勤说。

吉林则提出,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创新和产业融合联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省2024年重点工作中,排在首位的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吉林要加快发展光电产业,支持“长春光谷”建设,推进CMOS图像传感器、多光谱芯片、OLED薄膜封装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东北当前的任务是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东北工业根基牢固,黑龙江的重型机械制造、森林工业、石化工业,吉林的汽车制造,都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应依托富集的科教资源,发展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以“更实举措加快转型提质”的工作要求提出,编制实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构建清洁能源“五位一体”推进格局,清洁能源新增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光伏制造业产值力争突破千亿元,围绕“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数据援青”,落实“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施绿色算力基地建设工程,组建绿色算力研究中心等。

作为煤炭生产大省,山西认为,煤炭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造了重要窗口期。

今年山西省两会期间,山西省省长金湘军表示,今年将瞄准科技前沿,挖掘优势潜力,布局发展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支持发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氢气燃烧后只生成水,是清洁燃料。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山西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协同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基本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万辆以上(全国约5万辆)。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到2035年,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业要围绕率先“进中游”目标锻长板、补短板、壮集群、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以先进制造业带动新型工业化,全面落实新型工业化“1+7”政策体系,资金重点向产业创新、制造业发展倾斜。

“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是我区塑造新优势、打造新引擎的关键所在,必须积极抢滩布局,率先在一两个点位上取得突破,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表示。

王莉霞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围绕京津冀庞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提供有力可靠绿色算力保障。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