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个新”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2024-03-31刘兴远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江苏现代化科技

刘兴远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先发地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挑大梁”的重要职责。当好领跑者、创新者和示范者,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景,必须锚定“四个新”的重大任务,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范例。

深刻把握“四个新”的丰富意蕴和实践要求

“四个新”着眼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聚焦重点领域,聚力主攻方向,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和着力点,也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沛动能。“四个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四个新”战略指向明确,目标任务清晰,对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具有主导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

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则潜力无限。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技术,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给生产力带来量变与质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抓牢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经过多年努力,江苏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突破,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科教实力尚未充分转化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势,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且引进渠道不畅。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迫切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产业链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连接着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对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强链,就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產业体系,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地位,用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形成产业聚合优势,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领先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补链,就是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和弱项,特别是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接通断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尤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延链,就是推动产业拓深延展、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江苏是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和支撑,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大而不够强、全而不够精、宽而不够深”问题,不但能增强自身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和综合优势,而且能为增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必须协调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加强探索,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积累丰富的经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文脉绵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代,对中华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征程上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供给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精不精”,着力把江苏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展现新作为。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只有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矛盾风险,更好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治理仍面临许多新挑战,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民群众在服务保障、公共安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群众参与自治和治理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法规政策体系化还显不足,智慧治理服务水平亟需提升。江苏作为发达省份,必须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治理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力争在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实“四个新”重大任务具备显著优势和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新进展新成就。202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29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7%,十年间总量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人均生产总值达14.44万元,连续14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超过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6.0:50.6:43.4调整至4.0:45.5:50.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1.2万元/人提升至25.3万元/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432元增加到49862元。江苏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四个新”重大使命任务,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已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厚,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断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明显突破,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市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区市全覆盖,国家创新型县(市)数量全国第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835.4亿元,投入强度为3.12%,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创新产出量质齐升,2022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39件,连续7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1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85%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例”等均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实力强劲,2022年末全省有高校167所,是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16所被确定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总量保持全国领先,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

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坚实。实体经济是江苏最为厚实的“家底”。产业体系全、规模大、竞争力较强,实现31个制造业大类全覆盖,2022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7.3%,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3.7%,约占全球的4%,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五大行业规模超万亿元,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能源、船舶与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重点培育的16个集群集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2万亿元,其中14个制造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达70%左右,10个集群入围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8.7万家,均居全国前列。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实现增加值307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5.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1%、49.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62.2%。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国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6.4,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1%。

市场规模和需求潜力大。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蕴藏着庞大的规模潜力。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为8515万,居全国第四位;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的经济总量达18268亿美元,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进行排名,可排在世界第12位。劳动力资源总量充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15—59岁人口为5335万人,居全国第四位。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由2013年的29.0%下降至2022年的27.8%,按照联合国标准,江苏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殷实富足阶段。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量大,202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万亿元,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33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二和第一位。强大的市场规模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场景、更低的创新成本和更高的创新收益,有助于培育更大、竞争力更强的企业,为更多企业和产品的存在提供充足的空间,推动产业发展与升级。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成,江苏市场规模容量将逐步扩大,进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营商环境“磁场效应”凸显。江苏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一体推进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和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努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持久强大的“引力场”,已连续四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苏州、南京、常州、无锡位列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经营主体1445.7万户,位居全国第二。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7.1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7.7%,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2.2%。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江苏有89家企业入选,居全国第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见面审批”成为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近五年累计取消、下放433项行政权力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江苏群众安全感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99.5%,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软实力”,有利于吸引各類发展要素的流入与集聚,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深厚人文底蕴彰显魅力。江苏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竞放异彩,交相辉映,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交融相生,纵横激荡,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和气质。文化遗产众多,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近年来,江苏扎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公民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全省13个设区市、16个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2022年社会文明程度指数达90.48,崇德向善、美美与共的文明底色更加鲜亮。文化产业增加值多年稳居全国第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文艺创作生产更趋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总数均居全国前列。文化创新创造正成为江苏发展的新优势。

着力以“四个新”推进和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以“四个新”支撑推动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要深刻把握“四个新”重大任务蕴含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标高,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自身具有的优势条件,找准着力点、突破点,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充分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塑造新征程江苏现代化建设新优势。推进路径上应突出“九个聚焦”,实现“九个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整体跃升。

一是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新突破。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发展长远需要为导向,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重大科技平台为支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积聚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使江苏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科技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优化创新空间格局,坚持苏南领跑、宁苏驱动、全域协同,构建“一带两极三圈多点”产业科技创新布局。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良好科创生态。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二是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发挥科技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培育若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同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做大高成长性企业、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大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支持企业牵头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将更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聚焦坚守实体经济,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巩固扩大实体经济领先优势,挺起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要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新兴产业要融合集群发展,提升创新协同能力,未来产业要抢占新赛道,厚植新优势。下大气力抓好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集成总包、品牌塑造等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持续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工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催生培育一批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聚焦率先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在推动双循环畅通上取得突破。发挥江苏处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和对外开放前沿,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枢纽的优势,着眼于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构建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双循环,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更好适应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推进东西双向互济,让国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在江苏高效集聚、流动、配置、增值,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关键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创造高品质有效供给,全面深度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江苏制造升级为高质量的“江苏智造”和高水平的“江苏服务”。

五是聚焦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在打造精神文明建设高地上实现新突破。以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为总揽,着力把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与时俱进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打好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的“组合拳”,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挖掘江苏地域文明,做好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结合,在守正基础上推陈出新,把江苏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

六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把“蛋糕”切好分好,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民生“七有”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人口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着力打造高质量就业先行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质量,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七是聚焦完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深化源头治理。以治理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为支撑,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让治理方式更智能、更精准、更贴心,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法治筑基石,持续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使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

八是聚焦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风险于未萌,化风险于将现,确保江苏这艘大船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行穩致远。加快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提高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能力。统筹推进社会、科技、生态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和化解工作,解决安全生产领域难点堵点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各领域风险,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九是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在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上实现新突破。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改革创新上“争当表率”的重大要求,全力推进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努力打造更多立得住、叫得响的改革品牌,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在重点领域推进更多引领性、标志性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精准有效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努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着力构建新安全格局。

(作者系江苏省统计学会会长,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江苏现代化科技
边疆治理现代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