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辅而行,始得无蔽

2024-03-22陈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审美

陈珵

摘 要:传统书画装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通常与书画作品构成整体而得以展现,故其多以实物形式传世并为人所知、所赏,与其相关的理论类文献相对较少。后人多从古代绘画著述或各类史料笔记中对装裱理念窥探一二。试通过对历代涉足书画装裱理念的绘画著述进行梳理,比较其中关于装裱的观点,并从技术方法、取材用料、艺术审美等多方面分析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发展、风格沿承等。

关键词:古代绘画著述;书画装裱;审美;沿承与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29

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谓:“古画本多用绢,宋以后兼用纸,明人又继以绫。”①以纸、绢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书画,是中华民族历经多年留存至今的重要精神财富。传统书画得以展示、保存、流传,并向当世展现中国古代艺术之美,与其装裱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装,《说文解字》言“装,裹从衣壮声侧良反”②;裱,《重修广韵》言“裱,领巾也”③,本意即妇女的领巾,后用来表示装潢字画或书籍。以上内容均从侧面反映出“装”“裱”的原始功能与服饰相关,装裱于书画作品,正如服饰于人,虽不为主体,但绝不可缺。书画装裱对于作品的保护、装饰作用,使大量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保留下了其最初的艺术风貌,并能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艺术形态,装裱的形式之美和作品本身的内容寓意相互应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画作品所代表的时代风格与艺术审美趋向。

1 中国历史上与书画装裱相关的文献来源

传统书画装裱作为一项较小众,且和书画艺术共生相伴的工艺美术门类,历史上与其相关的文献记载有限,参考杜秉庄、杜子熊编著的《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一书,其在“书画装裱古籍综述”④一章中对涉及书画装裱的古籍进行统计,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以下四类。

1.1 书画装裱专著

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图1)和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是中国书画装裱史上两部重要的裱画专著,作为明清两代装裱技艺的高度总结,详尽介绍了各类装裱材料,整理归纳了装裱与修复老旧作品的大量技法,是中国书画装裱史上的独特存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着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法从此开始形成体系。

1.2 各类史书中涉及书画装裱的部分

史书作为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籍,其主要功能在于记录历史事件并对此进行梳理,因而不会将装裱作为独立门类进行单独说明。史料中针对装裱有关的记载,多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介绍:①在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以书画装裱的形制为例,并对此进行分级区别,如《宋史》卷一百六十三之《职官志·吏部·官告院》⑤中对告身的装裱进行说明,依次展示宋代官员委任状的不同装裱格式,从而反映出封建王朝中统治阶级内部严明的等级制度。②对涉及装裱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单纯记录,如元代王士点、商企翁所撰《秘书监志》中卷三、卷四、卷五、卷六中多次提及“裱褙”事宜,如“大德五年八月初六日秘书监据知书画支分裱禙人王芝呈近?都省钦奉圣?裱禙书画”⑥、“大德二年五月初五日据著作郎呈依上编类到云南等处图志通计五十八册未曾装禙就唤到裱禙匠赵德秀”⑦、“至元十四年二月裱禙匠焦庆安计料到裱禙书籍物色”⑧等。在此类历史记载中,明确罗列出装裱从业者的具体姓名,如王芝、赵德秀、焦庆安等,内容精简,虽未具体探讨装裱技艺本身,但翔实记录了装裱的具体发生时间与内容,表明元代宫廷中装裱制度业已存在且其从业者逐步规范化。

1.3 中国古代笔记中涉及书画装裱的相关内容

古代笔记和正史互为补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皆足以补史传之阙”⑨。笔记作者所撰一般涉及领域多且分散,装裱往往作为书画类领域的一项而被收录,如宋代《齐东野语》中“绍兴御府书画式”、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书画裱轴”等。但是由于笔记在撰写过程中经常会被注入较多的作者主观情绪,因而作者个人的是非判别、价值趋向、审美意趣等会或多或少渗透,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图2)卷五“书画”一章,分别从装潢、法糊、装褫定式、裱轴、裱锦等方面介绍装裱技艺,因作者的文人身份,作者对“雅”“俗”之分非常敏感,这样的喜好会间接地显露在其对书画装裱的记录中,因而这类关于书画装裱的叙述有一定的主观性。

1.4 中国古代绘画著述中涉及的装裱元素

装裱和绘画的联系最为密不可分,故而大量书画家、绘画理论家、鉴定者与藏家等在撰写绘画理论的同时会加入装裱的元素。据杨仁恺在其《中国书画》一书中对自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书画著述进行的归纳总结可知,绘画著述本身也可进行细化分类。从绘画技法、绘画理论、绘画鉴赏、绘画评论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以下著述中均有针对装裱的文字记载: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梁中书侍郎虞龢的《论书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宋代米芾的《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宋代邓椿的《画继》,宋代周密的《思陵书画记》《志雅堂杂钞》《云烟过眼》;元代汤垕的《画鉴》;明代朱存理的《珊瑚木难》,赵琦美的《铁网珊瑚》,张丑才的《清河书画舫》,朱谋垔的《画史会要》,徐沁的《明畫录》;清代安岐的《墨缘汇观》,邹一桂的《小山画谱》,冯金伯的《国朝画识》等。以上作品就装裱所涉及的工具、材料、技法、风格、流派等均有一定的记录,彼此补充。

2 就古籍中涉及装裱理论较少的原因探究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的经验总结,从其中对传统手工业的分类可以发现,装裱技术既和农业、纺织业不一样,也和绘画、书法这样的纯艺术门类不一样,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推动了装裱的逐步形成、变革与发展。王以坤在《书画装潢沿革考》中认为,“书画装潢的产生,不是在某一朝代突然出现的,更不能狭义地看成有了染潢工艺才有了装潢工艺,它是在我国古代简册制度、社会的生产条件、书画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⑩装裱工艺既和造纸、丝织业有关,又和绘画艺术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导致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论记载往往与有关绘画理论的内容一同出现。除此以外,社会上对于绘画作品的关注度也主要集中在绘画的本身,评论家、收藏家更在意的自古至今都是绘画的风格和技法,很少会脱离绘画去孤立地探讨装裱本身。装裱处于一种类似被“忽视”的状态,这就导致绘画类的著述数量要远远超过装裱相关的著述。其次,装裱从业者的人员分布也是导致古籍中涉及装裱的理论较少的原因之一。《书画装潢沿革考》中有对于历代装潢名手的描述:“从南北朝有书画装潢的记载始,那少有的历史记录中就可查出从事书画装潢、改革书画装潢、详细记录书画装潢事宜等人的名字,虽然名留史册的只是一部分人,有些还只是当时监督修复整理装潢事宜的官员,但他们都曾为中国书画装潢事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k从中不难总结出历朝历代从事书画装裱的人员来源:①宫廷内府的装裱从业人员;②民间从业人员;③部分书画家或者书画理论家自己本身也擅长书画装裱。历代以来,专业的装裱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前两部分,这类人员注重的更多是装裱的实际操作和产出,而非对装裱的过程进行文字化的记录,他们作为装裱工作的直接相关人员,事实上是最接近这项技艺的,但其精力、技术等都用在了装裱的操作上,故相应记录偏少。鉴于以上两点原因,历代著述中专门涉及装裱理念的内容为数不多。

3 中国古代绘画著述中书画装裱理念的更迭演变

装裱是一项集合多种工艺的综合性手工艺术表现形式,宋代邓椿的《画继》卷十载:“祖宗旧制,凡待诏出身者,只有六种,如模勒、书丹、装背、界作、种飞白笔、描画栏界是也。徽宗虽好画如此,然不欲以好玩辄假名器,故画院得官者,止依仿旧制,以六种之名而命之,足以见圣意之所在也。”l装裱的“材”和“技”成了最終决定书画作品呈现效果的两大因素。材质工具的历史变迁、技术手法的逐朝精进、艺术审美的日趋变化等均可在古代绘画著述中得到全面记录。

3.1 装裱所用材质的选择演变及其背后的原因

传统装裱中经常涉及的材料有各种纸类、丝织物及轴头、天地杆等木料。纸类在装裱中占据重要地位,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郑德坤的《中国名纸录》、杨黻谷的《黻谷说纸》中均可看出中国有极早的造纸起源及悠久漫长的造纸历史。生纸是装裱中最常用的材料,此外各类经过加工的纸也在镶料中承担重要功能。北宋米芾在《画史》中谈及“论裱褙用绢”“论画轴”“论画带”,又在其《书史》中讨论“裱褙用纸”:“装书,裱前须用素纸一张,棬到书时,纸厚已如一轴子,看到跋尾,则不损古书。所用轴头,以木性轻者。纸多有益于书。油拳、麻纸硬坚,损书第一。池纸匀捶之易软,少毛,澄心其制也。今人以歙为澄心,可笑,一卷即两分理,软不耐卷,易生毛。古澄心,以水洗浸一夕,明日铺于桌上,晒干,浆捶已去,纸复元性,乃今池纸也,特捣得细无筋耳。古澄心有一品薄者,最宜背书;台藤背书滑无毛,天下第一,馀莫及。”m

再如《书画装潢沿革考》中所载:“由于丝绸之路的开拓,中外丝织品的交流,使唐宋丝织工业得到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宋代,不但仿织唐代锦绫,而且新织锦绫也品种繁多,这为装裱技艺的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n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丝织业飞速发展,是中国丝织品最为发达的区域。装裱中涉及丝织品的部位很多,如天地头用料、圈档、包首、锦眉等。根据各类著述中的记载,尤其是宫廷内府的装裱,对所选用的材料在品种和图案上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区别。

再如关于轴头的材质,清代邹一桂的《小山画谱》中单独列出“裱画”一节讨论装裱所用轴头材质:“装潢非笔墨家事,而俗手每败坏笔墨,不可不慎。画就即裱,恐颜色脱晕,必须时久。而帚法重轻,调糊厚薄,视纸绢之新旧为程度。小幅挖嵌为佳,书斗必须浅色,所镶绫绢非本色亦浅色。轴则花梨、紫檀、黄杨、漆角者为宜,玉石则太沉重。式尚古朴,勿事雕饰。绢画则绫裱,纸画或绢裱,即用纸裱亦必绫边。上下尺寸俱有一定,长短不得。古画重装,宜仍托底。珍赏之家,必延良工于室为之,恐一落铺中,易去底纸,摹作赝本,则失却元神也。装后题签,必善书者,篆隶更妙。赏鉴图书,亦不可少。”o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逐步提升,使可以利用的材料种类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装裱形式和审美。

3.2 装裱技艺和地域的关联

不同地域、气候、温度等对装裱方法均有影响。《中国绘画材料史》中载:“江浙、北平裱工皆用面浆,年久易脱。粤中裱画补书,系用海南岛所产之石花菜,经久不疏,则古代艺事最盛之时,精益求精,广泛采用石花菜、漆姑汁等胶汁,必属可能。”p

3.3 装裱的形制和审美的多元性发展

①装裱形制的种类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复杂。从一开始只有卷,后来慢慢衍生出立轴、册页等其他形式,中途还出现过影响他国的装裱形式,如屏风等。

②根据《绍兴御府书画式》中的记载,内府装裱的形式和私人藏家作品的装裱,在用料、配色上具有区别。《书画记》记载:“扬州有张黄美者,善于裱褙,后为梁清标家装。”q一方面,在封建王朝下,统治者的审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时代的整体审美;另一方面,社会审美的流动变化亦影响同时代装裱艺术的审美。

4 历史上的装裱理念及其和现代理念的关系

纵览历史,传承下来的装裱理念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齐东野语》中所说的“应古厚纸,不许揭薄。若纸去其半,则损字精神,一如摹本矣。应古画装褫,不许重洗,恐失人物精神,花木秾艳,亦不许裁剪过多,既失古意,又恐将来不可再背”r等,和我们现在的一些理念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对于古代著述中的理念,亦不能全盘接受,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我们有能力在已有的现代材料中去选择更加适合的装裱材料,或者说可运用现有的材料去复原原先装裱所使用的材料,包括丝织品、各种胶、颜料的更新等。

②现代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所以出现了很多以前不具备的高科技检测手段。这些手段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装裱修复之前对作品进行细致、精密的检查,从而可以使原本作为传统手工业的装裱变得更为严谨,具有科学的成分,从某种程度上看,科技手段对延长作品的生命及改善其保存状态都具有促进作用。

③装裱的需求和适应的范围与封建社会所面对的情况不一样。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且需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当今社会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为主,时代的审美和服务的对象不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以前的操作。

注释

①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9:520.

②徐锴.四部业刊初编本:说文解字系传:卷十六[M].上海:上海书店,1989.

③陈彭年.重修广韵:卷四[M].刻本.

④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9.

⑤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卷一百六十三[M].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9.

⑥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⑦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⑧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⑨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⑩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5.

k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57.

l邓椿.画继[M].刊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m杜秉庄,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04.

n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22.

o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9.

p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145.

q吴其贞.书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r周密.齐东野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2.

猜你喜欢

审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论紫砂壶创作中的审美价值
探索材料延伸出的审美方式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