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剂量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

2024-03-12管全胜刘志军谭东霞李永星余良胜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瑞马苯磺酸苏醒

管全胜 刘志军 谭东霞 李永星 蒋 松 余良胜*

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手术常见的麻醉方法,具有应激小、舒适度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高等特点,有利于手术稳定、顺利进行。然而老年患者体质弱、耐受能力差,且大部分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因而术中出现呼吸抑制、循环不稳定的风险增大,因而对麻醉质量的要求较高[1-2]。麻醉诱导是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手术操作状态的过程,高效稳定的麻醉诱导能有效减轻麻醉与手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提高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3]。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为新型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起效快、维持和恢复时间短、无蓄积、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等特点,目前临床应用日渐广泛,但对于其麻醉诱导的最佳剂量仍有待商榷[4]。基于此,本研究就不同剂量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湖北理工学院附属黄石爱康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120 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40 例。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手术治疗指征;2)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3)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疾病;2)既往有神经、精神疾病史;3)入组前未使用过麻醉药物;4)合并免疫、凝血功能异常。

1.3 麻醉方法

3 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术前禁食8 h,入室后进行心电监护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静卧5 min后开放静脉通路。麻醉诱导前去氮给氧3 min,流量维持5 L/min。麻醉诱导: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静脉推注0.2 mg/kg、0.3 mg/kg、0.4 mg/kg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0034,规格:36 mg),30 s 内注射完毕,2 min 后静脉注射0.4 μg/kg 的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规格:1 ml∶50 μg)和0.2 mg/kg 顺式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规格:10 mg)。麻醉诱导成功后进行气管插管,调节呼吸机各项参数,控制通气频率为12 次/min,吸呼比1∶2,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4~45 mmHg(1 mmHg=0.133 kPa),BIS 为60 左右。麻醉维持:把控输注1.5~3.0 μg/ml 的丙泊酚(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14,规格:10 ml∶0.1 g),0.2~0.4 μg/(kg·min)的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规格:1 mg),直至术毕。

1.4 观察指标

1)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 MAP)、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2)麻醉诱导及苏醒质量: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 停留时间。3)镇静深度:采用BIS 值、改良警觉/镇静评分量表(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MOAA/S)评分评估两组镇静深度,BIS 值由仪器显示,MOAA/S 评分为0~5 分,完全清醒,对正常呼名反应正常,5 分;对正常呼名反应迟钝,4 分;仅对大声和(或)反复呼名有反应,3 分;仅对轻微晃动身体有反应,2 分;仅对疼痛刺激(挤压斜方肌)有反应,1 分;对疼痛刺激(挤压斜方肌)无反应,0 分。4)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

3 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及气管插管后MAP、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中、高剂量组HR 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3 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s)

HR(次/min) MAP(mmHg) SaO2(%)组别 例数麻醉诱导前 气管插管后 麻醉诱导前 气管插管后 麻醉诱导前 气管插管后低剂量组 40 73.71±7.76 81.65±8.18 102.42±10.34 90.44±8.64 97.56±1.22 98.65±1.77中剂量组 40 74.31±8.16 77.53±7.33 101.69±10.59 92.63±9.26 97.13±1.37 99.04±2.02高剂量组 40 74.06±7.23 76.02±7.63 102.86±9.43 92.88±9.54 97.33±1.44 98.47±1.86 F 值 0.061 5.697 0.136 0.860 1.022 0.955 P 值 0.941 0.004 0.873 0.426 0.363 0.383

2.2 麻醉诱导及苏醒质量

中、高剂量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低剂量组(P<0.05),低、中剂量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 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 组患者麻醉诱导及苏醒质量比较(min,±s)

表3 3 组患者麻醉诱导及苏醒质量比较(min,±s)

组别 例数麻醉起效时间 睁眼时间 拔管时间 PACU 停留时间低剂量组 40 6.33±1.52 6.46±1.38 10.74±2.91 35.58±8.22中剂量组 40 4.35±1.34 7.11±1.66 12.08±3.38 40.13±12.36高剂量组 40 4.12±1.28 9.43±2.21 15.67±3.59 48.19±13.23 F 值 30.838 37.649 25.578 12.377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镇静深度

3 组麻醉诱导前BIS 值、MOAA/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BIS 值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MOAA/S评分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BIS 值、MOA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 组患者镇静深度比较(±s)

表4 3 组患者镇静深度比较(±s)

BIS 值 MOAA/S 评分组别 例数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 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低剂量组 40 91.24±4.22 64.17±5.68 1.31±0.11 3.06±0.47中剂量组 40 91.56±3.87 60.16±4.63 1.28±0.13 3.55±0.42高剂量组 40 92.13±4.06 58.57±4.42 1.29±0.12 3.67±0.51 F 值 0.495 13.646 0.645 19.063 P 值 0.611 <0.001 0.526 <0.001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3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自身疾病较多、身体耐受性弱,在外科手术期间各项指标更易波动,若麻醉深度不够则易引起镇静不彻底、血流动力学波动、身体应激反应等,加大手术意外风险,若麻醉深度过大则易导致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苏醒时间延长等,影响术后恢复[5-6]。麻醉诱导是麻醉安全性的关键步骤之一,其用药、剂量均可直接影响麻醉效果,因此,做好剂量把控具有重要意义。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是新型苯二氮䓬类药物,属于超短效水溶性镇静药物,可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抑制神经元电活动,使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产生镇静作用[7]。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经静脉注射后可在1 min 左右达浓度峰值,且可快速被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无须肝脏代谢,在体内滞留时间较短,几乎无蓄积[8-9]。研究发现,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诱导麻醉相对平稳,对呼吸、循环系统以及血流动力学抑制作用较小,适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其诱导剂量在0.075~0.35 mg/kg,镇静深度具有剂量依赖性[10-12]。本研究分别采用0.2 mg/kg、0.3 mg/kg、0.4 mg/kg 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低剂量组在气管插管后HR 波动更大,而中、高剂量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的HR 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提示0.3、0.4 mg/kg 的剂量麻醉诱导更为平稳。中、高剂量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低剂量组,说明0.3、0.4 mg/kg 剂量麻醉诱导更快,而高剂量组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 停留时间较低剂量组更长,且中剂量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 停留时间与低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提示0.3 mg/kg 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诱导麻醉苏醒质量更高,加大诱导剂量可能影响术后苏醒。镇静深度方面,中、高剂量组气管插管后BIS 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MOAA/S 评分显著高于低剂量组,提示0.2 mg/kg 的诱导剂量麻醉深度可能不够,0.3 mg/kg 与0.4 mg/kg 的麻醉剂量虽麻醉深度相当,但高剂量可能影响术后苏醒,结合术中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情况,0.3 mg/kg 的诱导剂量麻醉质量更高[13-14]。此外,3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诱导麻醉相对安全。

综上所述,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采用0.3 mg/kg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麻醉、苏醒质量高,且镇静深度理想。

猜你喜欢

瑞马苯磺酸苏醒
瑞马唑仑药动学和靶控输注的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诱导PC-12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和凋亡
植物人也能苏醒
瑞马唑仑用于重症患者镇静的研究进展*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