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太原到北安

2024-03-11白山

轻兵器 2024年2期
关键词:北安冲锋枪兵工

白山

626厂的前身

沈阳五一兵工厂是中国老牌军工企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10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创建的“奉天军械厂”。1922年4月扩建后更名为“东三省兵工厂”,枪厂同时诞生。枪厂的名称经多次更改,1932年称“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即枪所);1946年国民党接管后称“沈阳兵工厂”第一制造所(枪所)、“九十兵工厂”第一制造所(枪所);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先后称“沈阳兵工总厂”第一制造所(枪所)、“沈阳第一厂” 第一制造所(枪所)、“五一工厂”第一制造所(枪所);1950年11月初改称“五一工厂”枪厂。

五一厂徽

北安火车站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因辽宁沈阳有遭受空袭的危险,东北兵工局决定将相关工厂分散北迁,其中五一工厂枪厂迁往黑龙江北安县。五一工厂于1950年11月起被分为三部分陆续转移到黑龙江,枪厂转移到黑龙江省北安县,1950年12月定名“北安冲锋枪厂”,1951年3月1日改称“三二工厂”,1951年6月更名为“国营626厂”,1957年4月对外称庆华工具厂。

1950年11月初,五一工厂枪厂1631名职工及部分家属响应国家号召(其中包括笔者的父母),用时一个半月,从辽宁省沈阳市陆续来到黑龙江省北安县,冒着冰雪严寒,将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通过火车从沈阳转运到北安,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创建了北安冲锋枪厂,开启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新篇章。

1631名职工靠人力将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从北安火车站卸下,再运送到数公里之外的新厂址。1951年1月,大部分车间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6月,被毛泽东主席命名为50式冲锋枪的第一批成品(共2628支),从626厂生产线直接装运到开往前线的列车,送往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所用的制式轻武器大部分出自626厂,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太原106厂仿制苏式装备

与此同时,其他工厂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枪械生产。1951年6月17日,四川重庆鹅公岩西南兵工局二十一分厂(原国民党兵工署二十一厂鹅公岩制造处)被正式命名为中央兵工总局第296厂,负责步枪生产,同时将原二十一厂步枪所划归给296厂。同年,位于重庆原二十一厂的机枪生产部门被整合并命名为456厂,专门从事重机枪生产。此外,手枪生产由山西太原106厂负责,冲锋枪生产由黑龙江北安626厂负责,轻机枪生产由云南昆明356厂负责。

TT30手枪右视图

在626厂试制生产50式冲锋枪的同时,太原106厂也在仿制苏联托卡列夫手枪(TT30/33)。托卡列夫手枪是苏联装备的第一种半自动手枪,由苏联功勋枪械设计师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Fedor Vasilievich Tokarev)设计,图拉兵工厂生产。取工厂和设计师的名字,简称为TT手枪(俄语: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为:图拉-托卡列夫)。

该枪配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在毛瑟C96手枪使用的7.63×25mm毛瑟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7.62×25mm弹药威力大,初速高,弹道低伸。苏军审查小组对托卡列夫的手枪印象深刻,订购了1000支进行小规模测试。

1931年2月13日,该枪定型为M1930手枪,也称为托卡列夫TT30自动手枪。1931年7月设计定型,正式被苏联红军采用。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装备的主要手枪之一,后来又对生产工艺等细节进行调整和局部改进,定型为TT33,成为苏军装备的第一支自动装填的军用制式手枪。

苏联功勋枪械设计师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

太原106厂前身是阎锡山“民族革命同志会晋兴机械工业公司领导组第一厂”。该厂位于太原小北门,1948年改为造迫击炮弹和手枪。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该厂被华北兵工局十五工厂接管,改为华北兵工局手枪厂(106厂)。

应朝鲜战场的需要,根据兵工總局提供的图纸,106厂以苏联托卡列夫手枪为原型进行仿制生产。手枪虽然明确标记了“五一式”,但因为时间紧迫,此枪未经过正常的试验定型就开始批量生产,不过仍然被人们称作51式手枪。由于受到当时生产技术与条件的制约,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51式手枪批量生产装备志愿军后,在战场上出现许多故障,志愿军后勤部不断地把手枪故障情况反馈给国内。

1951年5月,徐向前元帅率中国政府兵工代表团前往苏联,经过艰苦谈判,终于与苏联签订了《关于中国工厂获得制造苏联型式枪炮、弹药特许权和交付苏式枪炮、弹药样品、生产技术资料及必要时派遣苏联专家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协议中包括TT30/33 7.62×25mm手枪。1952年下半年苏联向中国交付图纸之后,第二机械工业部安排由部属山西106厂负责仿制并生产。

51式手枪的弹匣图

51式手枪的击发装置

51式手枪左侧视图细节

51式手枪的仿制,主要是苏联方面提供全部图纸和流水线的全部机床,在苏联专家与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以苏联TT30/33手枪和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为蓝本,进行测绘,有些51式手枪还利用了苏联制造的零部件,在制造过程中,我国同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期间,根据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下文简称二机部二局)的安排,重庆456厂、北京546廠和北安626厂等厂也先后进行苏联TT30/33手枪的仿制工作,各家技术能力不同,反映在仿制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相应存在差异,总体称为51式手枪。

626厂的生产和发展

1953年6月,626厂50式7.62mm冲锋枪停产,该厂转而进行苏联43式冲锋枪的试制工作(后来定型为54式7.62mm冲锋枪)。626厂在试制54式7.62mm冲锋枪的同时,继续仿制苏联TT30/33手枪。二机部二局要求实现“制式化”生产(即统一产品图、统一技术资料、统一系列)。626厂克服了外文资料难译、工装制造量大、原材料品种庞杂等困难,在1953年3月积极进行资料、工装、原材料等准备工作。626厂提出了“六试六定”(机器、夹具、刀具、量具、材料、操作规程)的方法,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车间,边测绘、边编工艺、边改设备、边制工装,建成了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1954年8月,626厂开始小批量投料。从此,626厂同时拥有冲锋枪和手枪两条生产线。

1953年10月20日,第二机械工业部一、二局决定停止太原106厂苏式7.62mm手枪的试制,转由北安626厂生产,并形成决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7.62mm手枪全部由626厂生产。同时决定,从106厂抽调有关技术人员5名,技术工人50名到626厂,106厂为试制苏式7.62mm手枪所自制及外托的工、夹具全部调入626厂。

456厂生产的51式手枪

原版苏制托卡列夫TT-33半自动手枪

二机部领导与主管局最终选择626厂是因为其有这样几个其他工厂不具备的重要条件:

第一,626厂具有仿制手枪的技术条件。626厂的前身五一工厂枪所,早在沈阳就已着手仿制托卡列夫手枪。东北解放初期,共产党借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掩护,在苏军管制区大连建立和领导了一个名为“大连建新公司”的地下兵工厂,生产武器、弹药等。大连建新公司得到苏联专家暗中帮助仿制托卡列夫手枪,生产数量虽然不大,但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建新公司停止武器弹药生产时,将手枪仿制的技术资料、相关人员和设备于1950年5月份一并划归五一工厂枪所管理,但626厂恢复生产时,由于50式冲锋枪的生产,手枪的仿制被搁浅。

第二,626厂具有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626厂生产的50式冲锋枪与苏联援助的PPSh-41冲锋枪只有弹匣和弹鼓的区别,其仿制的参照物就是一支PPSh-41冲锋枪的实物。这种以实物反推图纸指导生产,并且能够加工出优越性能的产品,是产品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能力的聚合。50式冲锋枪在朝鲜战场的合格表现说明迁至北安的626厂具备过硬质量控制能力。

54式手枪

第三,626厂具有足够的技术人才。虽然626厂当时的生产任务排得较满,但该厂已经较好地实现产能运行,这在当时国内的轻武器工厂中并不多见。1954年二机部撤销太原106厂,合并到太原247厂,其主要造枪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图纸划转给626厂。

1957年,国营247厂更名为“山西机床厂”。前身是阎锡山时期的太原兵工厂(后称西北修造厂),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华北兵工局接管了西北修造厂,更名为“华北兵工局修造厂”。

247厂是我国重要的火炮制造企业,生产过54式122mm榴弹炮、63式152mm加农榴弹炮、130mm火箭炮、73/86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71式180mm火箭炮等中型火炮等武器,共为我国制造了六代迎宾礼炮。如今,该厂更名为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这就是本文开头记述的共和国一段鲜为人知的军工史的背景和由来。

(仿苏联PPSh-41冲锋枪的)50式冲锋枪

关于太原106厂调往北安有关技术人员5名、技术工人50名,因为106厂和626厂皆已不存在,有关人员档案已经很难查询。经过各方搜集回忆,记录下来30余位。

这批太原迁北安人员1953年12月登上太原赴黑龙江的火车,辗转抵达北安,参与创建626厂。

由于106廠为试制苏式7.62mm手枪所自制及外托的工、夹具需要全部调入626厂。106厂组织相关部门,将配套的相关设备、工装夹具等逐一装上专列。这批军工人和家属在北安受到626厂领导和职工的热情欢迎。很快,106厂的军工人与626厂原有的苏式手枪仿制人员共同投入到手枪的研制工作中。

建新公司历史

1947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加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苏军军事管制的旅大地区,以民办公司的名义创立了大连建新公司,它是我党历史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兵工联合企业,解放战争期间,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弹药有力支援了全国战场。

1948年初,华东战场局势好转,华东局决定于同年3月将建新公司交东北局领导,合并于东北军工总部,建新公司被列为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九办事处,对外仍称建新公司。1949年5月,建新公司领导的工厂有6家,分别是大连机械厂、大连制罐厂、大连炼钢厂、大连化学工厂、裕华工厂、宏昌工厂,职工总计7500余人。1950年春,东北军区军工部奉命撤销,改为东北工业部。建新公司改属工业部领导,建新公司各厂分别接受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工局、机械局、军工局的业务指导。

大连建新公司原貌

《626创业史话》封面

1950年4月17日,为解决公安武器装备不足,旅大公安总局局长周光、副局长郭钦在给旅大行政公署主席韩光的一份请示中写道:“据了解,建新公司能制作苏式大撸子,我们准备同他们定制900支,其费用若干,请予实报。”同年5月10日,市公安总局向市行政公署提出了具体的购枪预算:“职局根据实际需要计短枪(苏式1号撸子:苏式大撸子、苏式1号撸子等都是大连当地对苏制TT30/33手枪的俗称。)900支,每支31000元(旧币),共计二千七百九十万元整”。市行政公署批复同意,并拨付了专项经费。1950年底,这批手枪正式装备旅大公安总局。

1950年5月,随着国家军工企业管理体制调整,大连建新公司负责枪支研制的技术人员随之调往位于沈阳的东北军工局五一工厂第一制造所,继续进行苏式手枪仿制工作。旅大公安总局定制的这批900支仿苏式手枪,实际上是由沈阳五一工厂枪所最终完成的。

1950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撤销建新公司行政组织,将所属各厂划归东北工业部所属的专业局直接领导。

1951年3月,中央重工业部决定,将建新公司的最后200余名干部调往沈阳。5月,中共旅大市委撤销建新公司党委的组织建制,建新公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626厂试制54式手枪

1953年12月,106厂招聘了太原当地的青年一起前往黑龙江北安,当地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许多人没能抵抗住极寒的天气启程返回太原,仅有一部分在北安坚持下来。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626厂的职工依旧加班加点,几乎满负荷地忘我工作,在赶制50式冲锋枪的同时,研制仿苏手枪。

626厂根据1954年度生产计划及厂长联席会议精神,决定试制500支7.62mm手枪,分三批进行。1954年3月,626厂在全面研究试制工作后,为保证工期,自制夹具224套,量具672件,刀具533把(包括转来的半成品)。但原定年初到厂的机器设备,分成4批先后到厂,最后一批(58台电动机)于1954年3月27日运进工厂,对试制进度产生一定影响。

26老厂长孙云龙

626厂主任工程师赵瑞之

“54式手枪管拉模法”发明人杜华龄

从1954年始,国家投资80亿元(旧币)进行手枪生产的基本建设。加工该产品所缺少的机器设备,除了由太原106厂调拨外,由二机部二局负责在半年内再增加12亿元(旧币)专款予以解决。

1954年4月,626厂正式试制苏式7.62mm手枪。根据工艺和设备情况,626厂充分利用作业面积,将手枪生产线划分给4个车间,其中2个车间与其他产品混同生产,并成立专门试制工段。

在试制初期,还专门成立试制、生产的主要车间——七车间,担负28种主要部件的切削加工任务。1954年8月,小批量投料,生产人员增加到890余人。为便于管理,又成立八车间,分担25种零件的生产。并将枪管转由三车间生产,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仍由工艺相同车间承担。

为保证试制进度,626厂于1954年4月5日正式开始投料趟试制,6月底完成首批(100支)试制任务。4个月后,全部完成500支試制任务。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终于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圆满完成试制任务。

1954年年末,626厂试生产仿苏式7.62mm手枪成品470支。

54式手枪正式定型和运用

626厂在老军工出身的厂长孙云龙等人的领导下,主任工程师赵瑞之主持牵头设计工作,涌现出“54式手枪枪管拉模法”发明人杜华龄,“枪管大王”孙凤信,枪管深孔钻技术能手张宝山,54式手枪生产能手、兵工劳模程金龙等先进模范人物。在全体技术、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前线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修改,还根据国人身体手型适当调整手枪握把,并且根据国情予以创新。1954年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一局和订购局以(54)技字第397号文件正式批准生产定型,命名该枪为54式7.62mm手枪。

1954年,626厂仿制苏式手枪正式定型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该枪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款制式武器。54式手枪装备部队以后,参加了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越边界战争。总体来说,54式手枪能够满足恶劣环境下的作战需要,其射程、,穿透力强、威力大,在50m内的距离能够适应战斗中自卫武器的需要,属于大威力军用手枪。

能够满足军事实战需要,是54式能够在军方使用长达半个世纪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价格低廉和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54式手枪的结构简单,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容易因为一两次磕碰而损坏。虽然不容易损坏,但是实战中54式存在相当数量的卡壳现象。54式仿制的苏联托卡列夫手枪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苏联军方淘汰,该枪并非一款一流手枪。中印战争后,解放军反映54式手枪除可靠性、侵彻力好,其他性能都不及勃朗宁手枪,在经历数次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后,54式手枪的淘汰是必然的。

54式7.62mm手枪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截止1957年,626厂共生产463585支(不含试制数量)。1987年54式手枪出厂时的号码已高达35000000,足可见其在中国的盛行。

1957年,20余位太原106厂迁北安626厂的军工前辈又携带家属,从黑龙江北安转到陕西西安,参与创建847厂,继续为我国军工事业的发展做贡献。这些前辈为祖国军工事业默默无闻地贡献了一生,在军工事业突飞猛进,自行研制高精尖武器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为共和国军工事业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的这些前辈们。

编辑/胡萌

猜你喜欢

北安冲锋枪兵工
丛林冲锋枪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当手枪遇上冲锋枪
冲锋枪创世篇
冲锋枪当自强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长水河农场学校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
吉黑高速公路北安至黑河段工程项目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