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那些无处安放的尴尬

2024-03-10宗涵

知识就是力量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雯心理学家目光

宗涵

同学们的目光,朋友们的笑声,老师不经意的几句话……在自尊心十分强烈的青春期,一些他人的无心之举就可能让我们感到尴尬,陷入了一阵阵的慌乱、窘迫的心理状态。今天,让我们一起试着直面这些尴尬。

 案例

小雯是一名初中生。不知从何时起,她时常会感到莫名的尴尬,从而引起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那些问题总是萦绕在小雯的脑海里,很久也挥散不开:

“如果这个问题我回答错了,同学们会不会觉得我很笨?”

“为什么他们总在看我,是不是我哪里有问题?”

“完了,我摔倒了,他们肯定会一直记得并笑话我。”

……

想着想着,小雯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身体不协调、脸红、出汗、结巴、抑制性微笑等反应。过度的尴尬情绪,限制了小雯的社交,让她陷入了深深的“内耗”。

 尴尬,缘于对他人目光的在意         

尴尬,是一种常见的复合情绪。然而,青少年似乎特别容易感到尴尬,这样的尴尬还会带来或多或少的情绪波动。归根结底,这些尴尬缘自我们对他人目光的在意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方面,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开始寻求权利与掌控感,希望可以像大人一样成熟;另一方面,我们好像心有余而力不足,外界的因素和自身的局限性常常使我们处处受挫。我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也开始特别注意他人的评价——他人的一言一行常常让我们像坐过山车一样,时而开心到云端,时而失落到谷底。

同时,身体上相对明显的变化,也让很多人不习惯。第二性征的发育让我们觉得害羞,就好像穿上了不熟悉的新衣服。这使我们不断检视自己,也比之前更担心他人对自己的注视和评判。

 为何会在意他人的目光?

恰恰是因为,“我”再次成为“世界主角”

尴尬通常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出现,是一种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次自我意识的飞跃:第一次是我们在2岁左右说出“我”的时候,那时我们开始意识到“我”是独立存在的;第二次便是青少年时期,身体上的变化使我们再次把眼光从客观世界转到主观世界,开始进行自我关注。当我们因他人的目光、话语等表现而感到尴尬时,说明我们可以更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反馈和自己的情绪变化,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青少年时期,“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我”等问题开始频繁地浮现在心头。自我意识的发展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但对青少年来说,自我的思考有時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他人的反馈中得到线索,因此,我们会开始特别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

聚光灯效应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名大学生穿上特别的T恤走到人群中。在行动开始之前,实验者请这名大学生预估,会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大学生预测人群中可能会有一半人注意到自己的衣服。但实验最终发现,只有约20%的人注意到他的穿着。

这个实验反映出了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容易把自己当作中心,认为他人都在关注我们,高估他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聚光灯效应。实际上,他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关注我们,我们却容易因为这样的高估而变得尴尬不安。你不妨做个小实验,当你为自己翘起的头发、说错的某句话而焦虑、忐忑时,大胆问问别人,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情绪波动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身上的光也许没那么亮

我们需要明白,有时他人的反应未必是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准确的。例如,当我们因为他人淡漠的反应而尴尬时,也许他可能只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什么事而反应平平,与我们并无关系;当我们担心出错时,别人可能也在担心自己,根本没有精力注意到我们……请提醒自己,聚焦在我们身上的灯并没有那么亮。试着放松一下,不要让想象把我们困住。

停止灾难化想象

有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过度灾难化的想象,从而陷入无休止的尴尬与焦虑。就像案例中的小雯一样,认为自己答错某道题后别人一定觉得自己很笨,觉得摔倒了别人肯定会嘲笑自己一辈子……事实上,这是一种把后果想象到糟糕至极的不合理念头,即当人们遇到某件事后,把后果想象得过度糟糕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想象而非现实,试着改变它或接纳它,不要被没有发生的事情扰乱情绪。

选择性参考他人的反馈

有研究表明,尴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习得道德规范,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如果我们不与他人互动,不在意他人的反馈,那么,我们对自我也将无法看清。他人的反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与线索。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参考他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是挑战,也是机遇

青少年时期,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包括身体的变化、课业的压力、自我的评价、与父母的分歧……我们既要面对自己身心的变化,又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确实不容易,因而出现恐慌、焦虑等情绪也很正常。但就像螃蟹换壳、蟒蛇蜕皮,进入新的阶段会感到不适与痛苦,但也标志着又一次成长。试着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挑战也可以变成突破自我的机遇。

一步一步,慢慢来

果实的成熟需要经历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个体的成长同样需要过程和时间。例如,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时期主要为形象思维模式,青少年时期开始过渡为抽象思维模式,直到高中二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才趋向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小学学习数学需要借助实物,初高中才开始学习抽象运算的原因。心理的发展也是如此,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也需要时间进行成长,不能揠苗助长。作为青少年,我们无需要求自己必须很好地控制情绪,也无需要求自己必须像成年人一样进退有度。儿童时期的无拘无束,青少年时期的羞涩纯真,何尝不是人生宝贵的回忆?给自己一点时间,不必那么着急。

当尴尬来临,确实会带来一些不好的体验,让我们感到不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尴尬背后包含的意义——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关注他人眼光、反思自我的时候,恭喜你,说明你的心理又成长了一岁。闭上眼,许个愿吧!睁眼之后,你将进入多彩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责任编辑 / 代竹蕊   美术编辑 / 胡美岩)

猜你喜欢

小雯心理学家目光
会变的目光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谁更难过
背后的目光
人生什么最重要
妈妈的担心
神奇的秀逗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