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营销与贸易》课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4-03-08姚明谨安丰轩周红英

广东茶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茶叶贸易思政

姚明谨,刘 迪,安丰轩,周红英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式和关键举措,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具体而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三全育人”3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全员育人。所有的教学工作者都要承担“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发掘知识内部的逻辑、价值、思想等,将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入课程知识当中[2]。二是实现全程育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也并非只引导学生的某一阶段,而是要将思政理念贯穿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全过程以及教育行动的全过程[3--4]。三是实现全方位育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无处不在,包括且不限于学习、生活,即所见所闻皆教育[5]。

茶叶营销与贸易课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方法论的具体应用课程,主要研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成为合格的茶叶销售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所必需的营销理论、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作为茶叶销售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营销策划、销售与管理、沟通协作)和职业综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思想信念、价值塑造)。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通过系统梳理课程的相关理论,联系社会包括国内及国际贸易市场热点信息,把绿色营销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产品营销活动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教学素材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6]。

一 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设置依据,以能利用营销知识开展茶叶市场销售活动为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目的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或视频导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学点,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程育人的大思政教学目标。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茶叶营销与贸易》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二)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

市场营销观念又称市场导向,也是指企业对待市场的态度,是支配企业活动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包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等。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和课程思政理念,思政目标设置基于以下几个方向:1.不断提高保证茶叶产品质量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2.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家国情怀;3.树立诚信营销理念,拒绝虚假宣传、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欺骗客户;4.树立全面环保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为打造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茶叶营销与贸易课具体思政元素融入如表1 所示。

表1 思政元素融入表

(三)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1.课堂导入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课堂导入是教与学的起点,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促进教学从铺垫转变为探索新知,不仅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日常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注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同时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

进行思政元素课堂导入,首先,用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视频引入新授内容,迅速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把索然无味的授课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例如,在学习茶叶营销时,播放贵州都匀毛尖营销案例的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贵州都匀毛尖茶营销环境以及目标市场定位”。接着教师可顺势引导:1.爱国主义教育(国旺茶兴);2.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茶文化促进茶叶营销。这样既顺利进入新授课内容,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课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时教师需注意,既要注重引入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时间内活跃起来,也要把控好时间,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合、自然过渡到新授课程内容,控制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按照预设的步骤顺利实施。

2.新知巩固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教学中课堂思政的实施还要在新知巩固中渗透。对于个人发展而言,优良严谨的作风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树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如巩固新知环节可以让学生完成几道有一定难度的问答题,问题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要在这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不怕困难,动脑思考,畅所欲言,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合适的反馈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会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新知的巩固训练是渗透思政元素合适的切入点,当遇到粗心敷衍等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明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培养他们认真、专注、严谨的处事态度。

3.课后实训任务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教育是茶叶营销与贸易教学中主要的思政内容,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时事热点作为问题情境设计实训任务,把实训任务与现实背景、社会生活有机整合,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其中,有目的性、指导性地教导学生。此外,课后实训任务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着力点,可以充分利用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的时政热点来对学生开展爱祖国、爱社会、爱家乡、爱科学等情怀教育。总之,在茶叶营销与贸易教学中成功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需要教师着重从课堂导入、新知巩固、课后实训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内容实践路径见图2。

图2 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内容实践路径

二 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成效与不足

(一)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的成效

现阶段,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7]。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也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及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学生主要以智育为主,导致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8-9]。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育人模式,将其融入茶叶营销与贸易教学中,不仅能将德育和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能对大学生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1.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教师通过教授茶叶营销的基本概念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了解满足顾客需求和使顾客满意的两大营销核心,明白要不断创新和生产高质量健康的茶叶产品,全面理解现代营销观念,同时还要满足社会长期利益,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生通过熟悉茶叶营销环境,悉知国家的政治稳定、法律健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对茶叶营销的影响,让其体会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增强爱国热情、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树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处世态度

教师通过教授茶叶产品策略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掌握产品整体概念内涵、创新茶叶产品组合、开发新产品、钻研产品包装策略等,培养学生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培育工匠精神,例如摒弃偷工减料、添加非法添加剂等行为。学生通过学习价格策略、渠道和促销策略等知识和实践,掌握茶叶定价方法、完善茶叶流通渠道、丰富茶叶促销模式。针对目前茶叶市场的价格乱象,教育学生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尤其在广告宣传和推销方面,更不能虚假宣传、以假乱真。通过播放目前市场上的古树茶、山头茶、做旧茶等不良现象视频,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职业素养,做到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3.激发了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师通过教授茶叶市场调研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明确目标市场调研的方法和资料分析,熟悉调研过程资料收集和市场分析,培养其严谨专注的做事风格。学生通过分析茶叶市场,了解茶叶市场的起源与发展,知道中国是世界茶叶发源地,感受中国悠久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了解中国茶叶与茶文化对世界茶叶的巨大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的不足

1.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

受大学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以及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影响,每堂课的教学很难贯穿过多的课程思政元素。为了便于重点教学内容的普及,教师普遍将教学内容进行了简化,这种方式限制了思想政治元素进入课堂,不利于呈现教学的生动性、课堂内容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因此,从教师课堂到学生课堂的转变,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学生听课的效率和学习自主性都大打折扣,严重阻碍着课程思政进入课堂。

2.一些学生自身德育意识薄弱

大学生“德育”课堂教学主要来源于于思政课,一些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很难主动、自觉地学习相关文献来强化自身的德育教育。由于学生目前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与社会外界接触不多,无法充分认识到德育提升的重要性。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多为被动学习,这也是学生德育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3.教师与学生两者间互动性不强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专业教师主要关注课堂气氛、课堂内容的教学是否到位、知识点讲解是否达到目的等,有时会忽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程度及主动学习的兴趣等。顾此失彼的教学方式也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无法保持良好的积极性,不太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优化与提高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能力

目前,自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以来,各高校任课教师开始在专业课授课中尝试引入思政元素展开教学,高校教师在不断学习、深入挖掘授课内容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努力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尝试并且初见成效,但仍旧处于不断学习阶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是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抓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用思政教育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还要从学生方面考虑,以课程思政深度发掘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教师应掌握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设计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互动等措施,准确地找到德育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政获得感。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理论教育之外,尝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对思政的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参与。只有当教师自身真正理解并践行正确的政治理论思想时,才能在教学课程内容中有效引入思政元素。形成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大格局,更需要协调好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关系。

(三)普及学生对开展课程思政的认知

在学生的概念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类似,认为课程思政跟专业课堂学习无多大关联,因此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因为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形式比较新颖,多数学生还难以适应。因此,向学生普及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一认知是十分必要的。普及学生对开展课程思政的认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使其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

(四)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茶叶营销与贸易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一册贸易史。在进行茶叶营销与贸易实践教学时,要根据古代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产方式进行深入考量,也要充分考虑地域特征,追溯根源,让学生学习茶叶贸易文化,同时也要体会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让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结语

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深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学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以及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茶叶营销与贸易课的课程思政实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主动性,起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茶叶营销与贸易》的“课程思政”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了解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整体的关联性,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茶叶贸易思政
《茶叶通讯》简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思政课“需求侧”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香喷喷的茶叶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