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4-03-05靳培培聂婷婷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高校学生领域

靳培培,聂婷婷

(郑州大学 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指通过规范、指导和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非学术性事务管理工作,一般而言,包括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指导与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教育价值也越来越突显。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和高校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要想该领域的研究有所改进和突破,及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至关重要。通过查阅综述性文献发现,已有刘金利[2]、张强[3]等相关学者采用传统的文献综述方式,从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的视角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整体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作出全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的研究较少。文献计量学方法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利用相关数据绘制出可视化图谱。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形象化的知识图谱和图表全面展现该领域的研究面貌,进一步探究和总结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与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精确性和相关性,采用标题词检索法进行文献筛选和收集。检索方法如下:将检索词设定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期刊选择“中文期刊”,共得903条检索结果 (检索日期为2023年2月27日)。经过人工筛选剔除明显不相关条目后得到890篇文献,通过中国知网将其导出为RefWorks格式文件,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转化为可处理的数据作为本研究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库。

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学为基本研究方法,基于数据分析的需要,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6.1.6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利用CiteSpace的文献分析功能绘制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的年度文献数量折线图,对年度发文量、核心作者、发文期刊、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再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指标,对当前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总结研究结果,探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概况

2.1 年发文量分析

文献的发表数量能够直观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并直接体现学术界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4]。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年发文量折线图(见图1)显示,自1994年开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7—2016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表明该领域开始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2018年以来,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但整体研究热度不减。“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的扩张和在校学生人数的飞速增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应地,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也逐渐增多。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办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及学界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愈发重视,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课题。

图1 基于CNKI数据的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年发文量折线

2.2 发文期刊分析

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指出,关键文献通常发表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上,剩余的则分布在大量的相关期刊上。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的890篇文献中,共有24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关键文献发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期刊上,也有部分关键文献发表在职业教育、教育理论、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期刊上。大部分关键文献集中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和《黑龙江高教研究》这两个期刊上(见表1)。通过对文献数量和关键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已受到学者的重视。期刊本身的综合质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其收录文献的影响力,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说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细分研究领域和学术体系,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载文量前10名的期刊

2.3 核心作者分析

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共同体构建情况可以反映该学科内研究学者的活跃程度、交流关系以及该学科受学者重视的程度。分析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能够帮助我们厘清该领域的研究骨干,呈现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情况。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显示,共有453名学者发表过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为主题的论文,仅存在95次作者间的相互合作,共现网络密度为0.000 9。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已经汇聚了一定数量的学者,但核心作者力量分散,作者之间缺少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人员所在机构普遍缺乏联系,未能形成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组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作者名字的大小可以反映该作者发表文献数量的多少。可以看出,储祖旺、蔡国春、游敏惠、方巍四位研究者发文量较多,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产核心作者,对该领域影响力较大。

洛特卡定律表明,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一篇论文的作者至多占全体作者的60%[5]。本研究统计和分析了890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发现有379位作者目前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占作者总数的83.66%,明显高于判断其为成熟领域的60%界限值,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缺少稳定高产的学者群,并且尚未形成核心的学术共同体。但目前较为分散的文献发表也表明该研究领域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群体的绝对值数量已成规模,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4 发文机构分析

本研究所选文献数据库的作者所属机构共有287个(见表2),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发文共计31篇,占比超过10%,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影响力较其他机构有明显的优势。排在其后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可以看出师范院校成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主力机构。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的高水平院校,而中西部高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据表2数据可知,发文数量前10名的机构占总发表数量比重超过50%,剩余270余个机构文献数量占比不到50%,可见该领域研究相对集中在排名前几位的机构,而其他机构的研究较为分散,存在研究过程中的马太效应。该研究存在区域分布失衡、机构之间合作较少的现象,在未来有待进一步改善。

表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

3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

3.1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检索的重要指标,高度概括了论文的主题、内容和研究方法,因此,分析高频关键词是了解一段时间内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的重要手段[6]。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中的关键词词频分析和关键词聚类的功能,通过直观的图表和知识图谱来呈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

3.1.1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心性是衡量其研究热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7]。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越能表明该关键词所指代的概念、理论或研究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中心性是指关键词在某一领域的聚集性指数,若中心性超过0.1,则表明该节点较为重要并具有较强影响力。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统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将频次前20的关键词以列表的形式展现(见表3)。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辅导员、专业化、美国高校、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学生发展等方面。研究热点整体呈现出以高校、学生事务、辅导员为中心且主题丰富、内容多样的态势。在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中,高校、学生事务、辅导员这三者的中心性超过0.1,属于最显著的高频关键词。专业化、美国高校、美国、启示、学生工作、学生管理、高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比较、职业化、管理模式、高校学生、学生发展的中心度值虽然不高,但反映出学者的研究兴趣,它们指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从侧面体现出研究者的研究视域较为开阔。

表3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前20的高频关键词

3.1.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形成的互相联系的网络集群,各集群的内涵是由各自包含的文章中高频使用的标题词来标识的[8]。在关键词词频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文献的关键词中抽取名词短语作为聚类标签,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主题大致分为9个聚类,分别是高校、专业化、美国、学生事务、事务管理、中美高校、高等学校、大学生、学生发展(见图3)。由此知识图谱可知,此聚类模块值Q>0.3(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的平均轮廓值S>0.7(一般认为S>0.5的聚类是合理的,S>0.7的聚类是令人信服的)。由以上结果可知,该聚类结构显著并令人信服。

由于聚类关键词中存在关键词专指度低的问题,如高校、学生事务、事务管理、高等学校等不能准确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在利用数据库分析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剔除该领域通用术语关键词,筛选出涵盖高频关键词的文献进行人工阅读分析,最终总结出我国该研究领域1994—2022年的三个主要聚类。

图3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所谓“专业化”, 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并且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9]。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通常包括系统的理论基础、明确的专业标准、丰富的专业内容、科学的专业训练、职业化的工作队伍五大要素[10]。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是提高学生工作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日益关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问题,陆续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了该领域专业化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进程历经萌芽、起步、稳定、全面发展四个阶段,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11],形成了理论研究团队与高层实务人员并存的研究群体、专业组织与学术会议构成的研究平台以及由实践引介转向理论创生的研究范畴[12]。我国高等教育建设起步晚,尽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弥补此种差距,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量研究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关注如何加快专业化进程和构建专业化的工作体系。我国高校从事职业化学生事务管理的队伍主要是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根据辅导员专业化标准, 我国现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处于准专业化状态[13]。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面临着自我效能感降低、专业发展不顺畅、本领恐慌、积极性消减等问题[14]。如何解决辅导员队伍现存的问题以提高专业化建设水平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2)重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通过对国内学者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中外比较研究。比较研究主要是介绍欧美国家高校运行机制、制度特点、角色定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并将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与国内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我国建立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提供有益借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最早萌发于中世纪的西方大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受到关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个典型的西式术语,于20世纪中期传入我国。国内学者就此领域进行了中美、中英、中日、中德的比较和研究,其中尤其重视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对比分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步早,发展历史悠久,共经历五个发展时期,分别是替代父母时期、学生人事时期、学生服务时期、学生发展时期、学生学习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系统化的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15],形成了法制理念明确、信息化、去行政化、组织机构层级少、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理论领先的特征[16]。部分一流大学经历了从注重管理到转向服务,再到如今强调与学术事务管理融合、提升学生学业体验、助力学业成功的螺旋式发展进程,成为推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的先锋[17]。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较为匮乏,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借助美国的“他山之石”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3)学生发展理念下的学生事务管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是指导各高校管理学生事务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导向,能够为具体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同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也决定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对如何管理学生以及管理成效如何至关重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包括教育、管理、服务三部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强调管理本位[18]。中国文化认为人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分子, 是群体中的一员, 个人的利益和命运是依附在群体之上的,对群体的贡献是个人价值得以认同和体现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强调统一标准、凸显整体引导、体制高度统一[19]。学生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更多是被动地服从约束和规范,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逐渐由处于高校管理下的被管理者转变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和投资人,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学生作为校园中责权利相统一的平等的一方,具有发展性和独特性,是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学生事务管理,从而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理论,构建合理的、切合我国国情与高校实际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理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事务管理的良性发展[20]。坚持学生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发展观,将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个体,强调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的结合。高校事务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更加突出服务导向,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学生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努力推出各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服务,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建设和修正,让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体会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时间维度上厘清某一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的发展趋势,从而清楚地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规律。借助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功能,可以得到1994—2022年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4)。根据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的结果和人工对文献进行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图4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关键词突显图谱

3.2.1 注重以美国为主的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1994—2006年)

本阶段出现频率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比较、美国、高等学校。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重点是以美国为主的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和经验。在此阶段,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开始传入我国,并对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以及学生事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此阶段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发展、高校学生人数激增的时期,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都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此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因此成为我国学者重点关注和考察的对象。蔡国春指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招生、注册管理、新生入学教育、住宿生活、学生纪律、经济资助、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健康服务、个人咨询、就业指导等10个方面[21]。游惠敏提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具有人员构成多样化、素质要求专业化、管理建设规范化等特点[22]。王显芳将1995—2006年我国学者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认为该阶段学者们主要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概念、哲学思想、起源、演变和发展、管理模式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23]。此阶段,有众多学者侧重于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以期吸收其合理成分,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3.2.2 逐渐重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际与实践的具体化(2007—2012年)

本阶段出现频率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职业化、组织结构、辅导员、队伍建设、角色定位、专业化、学生工作、理念。该阶段的研究数量激增,研究处于发展阶段,研究重点从单一地介绍国外先进经验转变为关注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际与具体实践。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本科办学质量。该文件的颁布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提出新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根据意见精神,立足地方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立足于本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际以及政策要求,更加关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加强了对组织结构、队伍建设、角色定位、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研究。杨程等人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包括专职和兼职两支队伍,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构成已逐渐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急需进行专业化建设[24]。马健生等人通过对北京市20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缺乏激励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缺乏本工作领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三大问题[25]。郝文军指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研究存在依附性发展的倾向, 我们必须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兼具国际视野,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6]。众多学者关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际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质量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性建议。

3.2.3 重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创新(2013—2022年)

本阶段出现频率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管理、启示、路径、民办高校、事务管理、高校学生、创新、依法治校。该阶段的研究数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研究处于深化阶段,主要的关注点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创新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作出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速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在此背景下,学者们更加关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鲜明特点,注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和我国高校特色的本土化创新成果。钟秉林提出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1]。尹晓春提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认真思考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面对的挑战,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等内部因素寻求创新与提高[27]。应中正等人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对比, 发现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提出要不断创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工作,自信地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发展[28]。宋传盛等人提出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立足中国特色,将其逻辑定位归纳为基础性定位、发展性定位和创新性定位三种定位[29]。钱程认为新时代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激发方式、教育范围、需求层次三个方面的全新要求,他结合我国高校办学实践探索出“三体双通道”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30]。周骏骁等人提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实践的产物,自产生以来就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应全方位多举措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相融相促[3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是落实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取得理想管理成效的必然要求。闵辉等人提出依法治校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保证[32]。如何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理念、提升法治化成效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此时期,该领域的研究进入深化发展阶段,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主题紧扣我国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况。

4 反思与展望

结合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的分析,能够看出自1994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领域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研究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厘清目前国内的研究进展,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指明方向。

4.1 加强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微观研究

当前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较多集中在较为宏观的概念、理念、模式、队伍层面,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发展,仅关注宏观层面是不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微观方面,在具体内容上包括学生事务管理的价值理念、资源投入、具体过程、实施效果等,是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指导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为大学生学习提供重要保障,如: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课程安排工作,等等。另一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即通过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求我们坚持育人为本,更加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道德教育,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事务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这就要求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微观层面上已经出现或者将要出现的问题,增强研究的预判性和实用性。学者要直面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主动回应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诉求,更加关注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更加关注招生选拔、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学生社团等微观领域。研究重点更多在于微观领域,能够丰富和发展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体系,使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特征,从而为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同时,加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微观应用研究能够充分发挥理论“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更好地服务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把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进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4.2 加强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纵向研究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开始较晚,研究重点在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指通过中外横向对比,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提供借鉴。国内学者侧重中外、境内外比较研究。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此成为我国学者的关注重点。但是由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传入较晚,存在研究历史短的客观因素,学者对国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纵向研究的关注程度不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质量是衡量我国教育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涵式发展是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和必然趋势。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也日益增多,现阶段存在理念不够科学、专业化程度较低、创新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如何探寻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际的质量提升策略成为广大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长期的实践和演变过程中,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也在发展的进程中总结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财富。加强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纵向研究,可以以史为师,以史为鉴,以史为用,为提升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应更加关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优秀经验、未来展望等纵向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批评继承传统经验,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4.3 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呈现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整体特点。通过对文献的二次阅读发现,该领域哲学思辨研究较多,科学实证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在研究该领域问题时较多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门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跨学科性质。在研究该领域问题时,要善于综合运用多元化研究方法,有意识地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推动该领域形成更为完备的方法论体系,进而推动该领域研究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增强问题意识。研究者应将理论建设和实际问题结合,加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结论,更好地为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应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跨学科研究能够通过多样的学科视角和知识体系帮助研究者拓展对某个研究领域的认识,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达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为加速该领域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4.4 在对比研究过程中注重与我国本土实际相结合

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有较多学者关注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题研究和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通过介绍其他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提供借鉴。但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国情的差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模式、队伍又必然受到国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国外众多一流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扁平化”结构,而我国基于国情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单线型管理模式。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肩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相比,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严格意义上来说,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已历经7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中国经验和特色。在对欧美国家优秀学生事务管理经验的介绍和评述中,我们应注意将国外优秀经验与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切忌照搬照抄,而应加强比较研究的批判性和本土化,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外国优秀管理经验。研究者应通过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拿来”基础上将经验“本土化”,重视对现存问题和历史教训的批判与反思。同时,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中国特色, 牢牢把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正确方向,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和学生特点的中国特色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高校学生领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领域·对峙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综合事务管理
社会事务管理
经济事务管理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