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艺术:知觉信息的视觉再现
——对“照片式”画面的反思

2024-03-02□徐

艺术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物体意象事物

□徐 治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图像的复制能否与美学意义上的“真”画上等号?“看见”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人类所谓的“看见”仅仅是光子辐射透过晶状体折射到视网膜上的过程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更加全面地探析视觉的知觉过程,再来探讨意象世界的“真”。

一、视知觉意象的产生

“意象”是指在心智中通过感觉或感知来创建的生动、具体的心理图像。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是内心情感和眼前景象于“心境”中的和合交融。

视知觉意象是由大脑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而产生的。这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感光细胞在眼睛中捕捉到外界的光线,并将这些光线转化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在初级视觉皮层中,大脑对基本的视觉特征进行初步处理;大脑的视觉通路的后续阶段,会进一步处理这些特征,识别出更复杂的模式。这些特征和模式的信息会被集成在一起,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这个过程涉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协同工作,大脑会将当前的视觉信息与之前的经验和记忆相结合,识别和理解物体与情境的关系。个体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最终会影响视知觉意象的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关注点可以导致对同一视觉信息的不同解释和体验。

(一)观看

“观看”是通过眼睛来获取关于某物在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基本认知活动。通过观看,我们可以获得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等信息。然而,人的视觉系统远远超越了消极的对外物的机械性(照相机)复制。人眼和大脑共同参与了复杂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将外部世界的信息转化为意义深远的经验,形成更为综合的认知体验。这种复杂性使人类视觉感知成为一种高度交互的主体间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或需求时,才更倾向于去“观看”。

视觉作为触觉的进化产物,依然保留着触觉的基本特质,它与触觉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世界的活动。观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活动,它包括捕捉视觉信息,扫描和解释事物的表面特征,寻找事物的边界以及探究它们的质地。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眼睛的感知、大脑的处理以及视觉系统的协同工作。这些过程协同合作,使我们能够识别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对象和场景,为我们的存在提供了决策性信息。

视觉的捕捉不是通过理性辨识细节完成的,更多的是无意识地通过对象最基本的显著特征快速建立对知觉对象的认识,并能够补足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样式,这种对显著特征的强调和模式的形成有助于简化和加速视觉感知过程。因此,可以说视觉一开始先抓住事物的粗略结构性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形成一种大脑中的图式,代替原始刺激物,从而形成所谓的“看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图式形成有助于快速识别和认知物体,而不必一直集中于细节。故而,视知觉层面所谓的“看见”,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

(二)感知

所谓“感知”在这里是指视知觉在心理层面构建的认知概念,是感知信息整合、解释和构建认知模型的过程。这一认知模型是以“形状”为表征的,形状是被认识的某一事物的最基本特征。

人在体会一个三维的物体时,视觉所接收的图像实际上是二维的,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我们的视觉如何感知到拥有三个维度的事物的全貌呢?其实,我们洞见一个物体的全貌,靠的不仅是投射于视网膜的二维图形。例如,一个正方体是拥有六个面的,我们却最多只能看见这个正方体的三个面,然而我们却能感知到它是一个完整的正方体。这是因为在感知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将不完整的信息填充,以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感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隐藏部分的形状,尽管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们的背面,这种现象被称为“启发性填充”或“知觉填充”。这一视觉感知能力,不仅能够“填充”物体的背面,也可对物体内部的元素进行填充性识别。由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感知到的物体的内容,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所框定的形状等同。根据少量的主要特征所指代的性状“主趋势”,我们便能补足其全貌(尽管补足在一定条件下是错误反映,“视错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这种依靠“主趋势”以补足全貌的能力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常常使用的一种简化和抽象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处理视觉输入,而不必考虑每个细节。它是视觉系统对物体进行的抽象和简化,使得我们快速识别和理解物体,这种抽象和简化过程允许我们在面对复杂的视觉场景时更迅速地做出决策和感知,并在多属性的环境中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判断机制。

视觉感知的简化是为了快速且节约地辨识事物,我们注意到物体时,实际上是将这个物体从周围背景中分割出来,而这种分割与“简化”整合倾向并不冲突。我们的感知方式与外部事物(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是一致的。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系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以适应我们的生存需求和环境,我们的感知系统在处理外部世界的信息时,倾向于关注那些与人类生存和适应相关的重要特征和简化形状。而自然的存续方式当然是遵循简化规律的,所以说,由分割所带来的辨识,依然是简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简化”是自然界的节省律在视知觉领域的投射,所简化的是图像的结构性细节信息,而非它所指代的心理意象的信息量。这就造成一个图示尽管它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简单,却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例如,一个奶瓶的图示会给人以“母亲原型”的指向暗示,而“母亲”这一元感知所投射的具象信息又繁多到接近无限的程度。

(三)“意象”的生成

艺术领域中的意象是视觉经验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视觉经验是由视神经接收刺激物所感知的形状图式“抵达”心理层面形成的,并与过去曾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情节痕迹相联系,甚至是与集体无意识的共同的“基因”记忆相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融合的经验。审美意象通常是将视觉经验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的独特意象。艺术家通常会借助这些积累的经验,以及与情感和记忆的联系,包括将个人经历、文化、历史和集体无意识的因素融合而形成“审美意象”,再通过掌握的知识与技术等形态学内容,将审美意象通过物理手段创作为艺术作品。

至此,我们清楚了,视觉活动(视觉意象生成的全过程)是创造性地结合多项感知的综合活动,并且是在深层知觉意识层面上获得“全面理解”的认知活动。形成视觉意象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性:

视觉系统的创造性:通过将感知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图式来表现出创造性。从视觉输入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将其整合成可理解的形象。

理解和知觉的交互作用:知觉和理解不是孤立的过程,它们在视觉系统中相互交织。我们的大脑在感知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理解和解释,以帮助我们理解所看到的事物。

天然的解悟能力:视觉系统天然具备解悟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从错综复杂的视觉输入中提取出知觉信息。

总之,视觉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且高度个体化的系统,它不仅仅是一种感知工具,还涉及了理解、解释和创造层面。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和美学,还有助于深入探讨感知、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二、艺术活动中的视觉信息

艺术再现的是审美意象,而非现实本身。在绘画领域所谓的“真”在于是否忠实且适宜地表达了审美意象。是否再现审美意象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标志。

(一)视觉与相机的机能性差异

对人类感知来说,每秒12 帧的连续图像能让人看到正常的运动画面,而人的视觉神经反应时间平均为0.3 秒(经过训练的人反应时间更短,这里只讨论一般性),也就是说人看到的图像是约4 帧的连续图像的整合。而相机的标准快门速值是1/800秒或1/1000 秒抓取的单独图像。所以随意抓拍的相片图像不符合人类的观察方式,故而照片的视觉传达与人类的图像感知是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的。

(二)相机的局限性

有些观点认为,相机可以完全取代艺术家(画家)的劳作,在对原物的准确复制方面,甚至完全优胜于艺术家,这个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尽管相机可以精确捕捉现实世界的图像,但那只是事物的表象,艺术家(画家)的工作绝非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复制这些表象,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创意、情感和思想,这些要素远远超越了表面图像的再现。这里所说的照片不能等同于摄影艺术,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同属于广义的艺术范畴,其目的都在于传达创造、情感和思考,而不仅仅是图像的简单再现。

(三)艺术的传达

一幅出色的绘画(摄影作品)不仅需要精心剔除不必要的细节,还必须由感知因素来确保最关键的信息能够传达给观众。这些任务在艺术创作中通常是由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和知觉能力来完成的。

要准确传达一个物体的主要视觉特征,必须确保形象与知觉因素相符。这些知觉要素在视觉艺术中体现为简化的形状、有序的组合、清晰的重叠、图形与背景合宜的构成,以及具有韵律的光影和空间深度。艺术家通过这些手法来确保观众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主要特征,使其具有视觉张力和心理吸引力。

总之,在视觉艺术领域,想要将事物成功地“复制”下来,艺术家就要为其审美意象发掘出一系列完善的视知觉式样,并极其有条理地组织复杂的知觉式样使其精准地显现。

例如,这幅凡·高的《农鞋》(如图1)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不单单是一双鞋的表象。我们看看海德格尔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海德格尔说:“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是朦胧的冬冥。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图1

凡·高的这幅作品所传达的知觉特征,是极其准确的,作品传递的是务农者一生的情感表征。只有当所有知觉要素组成的意象准确地被线条、色彩、团块等表达时,画作才能有效传递所需的信息。

至此,我们可以说,绘画艺术是诸多知觉信息整合之后的视觉化再现,即审美意象以观者的视觉所能接收的形式所传达出来的物质形态。

机械的“照片化”复制,实际上是造成了意象传达的遏制,是对美的消解。“真”是体悟的真实,是调动各个感官对事物的综合体验,而美学意义上的“真”,是指这一综合体悟下生成的审美意象是否在作品中有忠实的传达。

“美”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的本体,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是否生成了审美意象,是否传递了“美”本身。

猜你喜欢

物体意象事物
抚远意象等
美好的事物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奇妙事物用心看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