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领会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哲理

2024-02-23张峰

中华魂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思统一总书记

张峰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上升到根本任务高度,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具有深刻的哲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实践论的高度统一和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新论断,创新性意义在于明确“思”作为“学”与“用”的中介环节、“信”作为“知”与“行”的中介环节,从认识论上解决了学与用、知与行亦即认识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坚持多思多想、坚定信仰信念的作用体现为“以学铸魂”。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以学铸魂”进行深刻阐释,指出:“要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作用,指出:“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从一定意义上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只有在思考上多下功夫,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他强调:“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要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将学思用贯通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形成了“知信行统一”新论断。“信”的直接意义是信仰、信念,既是“知”的结果,也是“行”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说到底是解决信仰、信念问题,就是以学铸魂,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凝聚精气神的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是以学铸魂的根本,要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铸牢对党忠诚是以学铸魂的关键,要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稳人民立场是以学铸魂的根基,要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以学铸魂,就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信”,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把握“真信”这个关键性环节,既能够克服碎片化、随意化的不真学的问题,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不真懂的问题,也有助于解决装潢门面、无的放矢的不真用的问题,从而根本上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以学增智:提升思维能力,坚定理论自信,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新论断,应用性意义在于將“学思用贯通”中的“思”明确为“思维”,将“知信行统一”中的“信”明确为“信念”,从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提升思维能力、坚定理论自信的作用体现为以学增智。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并且明确提出提升政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最直接体现。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把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经过不断丰富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七种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明确要求:“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七种思维能力”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思维的创新成果,能够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从哲学高度更好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等一系列关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自信是主体意识的高级形式,表现为对自己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充分肯定,对自身优势的准确把握,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既是认知的成果,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关于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最有资格最有理由对自己的理论感到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具体地表现为要做到“四个认同”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新论断,引领性意义在于提出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难题,彰显了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的要义。在主题教育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为“以学正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决不能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关键。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他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于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从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全党树立起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光辉范例。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表现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沉到一线,深入基层,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三是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四是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也表现为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学思用贯通”的具体体现是“学查改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带头抓好问题检视和整改,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职责,把学、查、改有机贯通起来,全面查找自身不足和工作偏差,着力从思想根源和制度机制上解决問题,带动全党深查实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对标对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推动发展遇到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结合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一项一项制定整改措施,能改的马上改,确保整改到位,防止久拖不决、整而不改。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还表现为着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常抓不懈,又需要集中发力,及时消除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就要既注重解决好出现的新问题,又注重解决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学出新风正气,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广大党员干部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新论断,实践性意义在于强调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为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强大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作用体现为“以学促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四句话,体现了我们党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一贯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整体。“学”、“知”解决的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用”、“行”解决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就是要使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内容。强党性,就是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内化于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一系列要求,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对照检视出来的问题进行党性分析,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是把重实践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要内容。重实践,就是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化于行,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以学促干,实质是把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开展主题教育,要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贯穿全过程,聚焦“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命题,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本文作者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猜你喜欢

学思统一总书记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我的学思历程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学思结合敲响语文学习之门
总书记的告诚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